时代的浪潮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回复:0喜欢:8

不知不觉,18年过去了,看看当年2006年首批买过的A股,最后是怎么一个下场?

什么是试错成本?

当年的A股整个市场仅有1500个股票左右,也可能1500个股票都没有,当年中石油工商银行中国移动等巨头也仍没有上市,但当年中国刚加入WTO几年,正在搞大基建,一大堆的中外合资的企业正在办得火热。可惜了,原来自己生于那个繁华的年代,却没有把握机会。

现在5300多个A股,是当年的3.5倍,股票多到数都数不过来了,所以我是判断A股会步香港股市的后尘,即将来一大堆公司是亏损企业,然后上市之后就是高光时刻,股价会不断地下跌,最后沦落到边缘位置,没人问津。

当年的TVB《向世界出发》节目播出,里面还在谈着中国如何一穷二白(尤其是内地城市),里面说当年中国很多人每个月只赚那么几百元。

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后来有,也是诺基亚塞班系统和微软的PPC。

当年2006年下半年入市,这些股票全都在当2006年底就抛了。

1、大厦股份(现称大东方)

主营业务是零售,贸易公司(经纪推荐的,赚了23元就卖了)。这样的公司,现在看来,有何特色?的确是毫无特色的,现在满大街都是这样的公司。这么多年之后,前复权已经是负数了,即当年的股东,如果经过这18年之后,是可以回本了,相当于0成本,现在还有分红。但你想想,这是18年的跨度,货币贬值了不知道多少倍了,当年2000元工资的人买不起房等于现在6000元工资的人买不起房。

公司是普通的,业务是普通的,现在零售,就是有什么就卖什么,珠宝,汽车,卖药。总之有钱赚就搞。它的业务范围,猜测应该变更过很多次。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公司,仅是发家发得早,早发行股票而已,尤其是刚经历过国营垄断经营的年代之后,谁有钱开这个大规模的商业公司?

2、宝钢股份

宝钢也早已经前复权为负数了,当年是抄底抄到最低位,然后很快就抛了,错过2006-2007年的大牛市。回头一望,那几年不仅是中国处于疯牛,而全球其他国家也处于疯牛,那几年的中国是处于大基建时代,中国铁矿石消耗量每年在大量增加,占到了全球铁矿石的70%+,是一个极其夸张的程度,在强大的需求下,让铁矿石从原来的20元涨到100多元。而油价也急涨到100多元(直到美国页岩油革命)。2006年之前的几年,宝钢的ROE也是高达20%+的,每年业绩都在增加,利润也很高,PB也很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当年就觉得它是优质股,但没有人猜到马上全球经济会崩盘,中国也大受影响。

宝钢这类,作为历史规律的“最后涨的版块和股票”,的确是很有参考性的。当年给出1倍及以下的PB的估值的人,其实并不傻,因为这些行业会慢慢进入式微,退化。就像是美国的铁路和钢铁,早早地在几十年前,甚至100年前就已经不是社会的主流。顶多也就是靠着这个低倍数的PE和PB,靠点利息钱。

3、武汉控股

宝钢类似,也是一家国营企业,污水处理厂,属于公共事业类型,当年可能就是见着它便宜,PB低,觉得安全就买了。污水处理厂,业绩能如何增长?并且局限在当地开始业务,局限性非常大,由于成本不断上涨,有一些它也控制不了,例如这些参公人员的工资水平,现在回头想,当时真的是脑残,为何买这类公司。但这类公司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干旱涝保收的工作,不会破产,是A股的僵尸户之一。它的ROE就是每年几个百分点,ROA也是每年赚个1%-2%。然后资产慢慢地增加,但跑不赢物货,股价在漫长岁月里磨来磨去,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估计将来也是这样。看似股价有涨,实际上不会对财富有任何的增值。

4、海正药业

海正药业,也是一家国企,估计当年流通中的股票,大部分是国企的股票。跟武汉控股宝钢类似,经过了一个疯狂的年代之后,它慢慢地消退,但竞争力不足,无法在药业竞争中跑出,所以它的股价出现了持续很多年的下跌。当然了,只要买在2006年,始终是不亏的,但也盈不了多少,毕竟是18年的跨度。原来以为它是制药的,后来才发现它的更多的业绩是因为卖药,搞零售。也没仔细看它如何败下来。

5、西山煤电山西焦煤

当年买过几天的西山煤电(同样是国企),然后卖了,这是2007年的10倍牛股之一,擦肩而过,谁能猜到它会涨10倍,随后暴跌个80%-90%呢?

后来很多年后,再次觉得它煤炭是一个好行业,2019年重新买入它然后被套2年之后卖出,没赚多少,然后卖后它又再次大涨。后来再三确认,如果真要买煤炭,还不如买其它的煤炭股。

这些股票的前复权都会因为大比例分红而变得很扭曲,所以已经很难以区分它们的涨跌幅到底是多少。因为前复权是算下跌比较准,而后复权是算上涨比较准。

6、青岛海尔海尔智家

确实是猜不到走得最好的是海尔,但回头一望,消费品行业也的确是理应会出现大牛股(核心的原因是通胀和不断加强的垄断,根据历史规律,全世界的股市明显就是消费品行业容易成为市值最大),那些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等,全都是有寿命期限的,只要到期了,就得更换。当然了,这少不了政府的帮忙,例如搞什么家电下乡,又给他们赚到了,然后东西的寿命又特别短,垄断起来之后越卖越贵。所以海尔和美的股价涨得那么高。

尤其是现在,说赶走外资企业之后,国产的东西就越来越贵了。不确定它们的股价会涨到什么时候才停,也不确实它们什么不会衰退。

7、宇通客车

当年买过,很快抛了,后又在2019年买过,然后又在2022年抛了。从2000年之后,的确是城市进行大拥挤的年代,宇通成为了客车龙头,一大堆的新成立的公交集团,旅游集团,都需要买大量的大巴。那些年这头搞禁摩,那头搞这搞那,最大的受益者是国企宇通(后来有说它已经变更为混合制国企什么的)。但这个客车的浪潮持续到后来就慢慢式微,客运站倒闭,众人开始搞电动二轮车,中短途出行也改为私家车和高铁。宇通的股价,其实想不到在经过2021-2022年的暴跌之后,又出现了暴涨数倍,又创了历史新高了。

8、福耀玻璃

福耀玻璃,也跟上述几个股票一样,前复权为负数了,这么多年以来,全球的玻璃业分别是汽车业的玻璃需求繁荣,建筑业的玻璃需求繁荣,以及光优业的玻璃需求繁荣。尽管福耀玻璃只做汽车玻璃,但玻璃业的繁荣给它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只能说创始人有眼光,选中了一个好的赛道。也并非是所有的玻璃公司都涨得好,例如国企性质的南玻A就是搞建筑玻璃,经过一段繁荣之后就消退了。

综上所述,感悟就是:

1、国企的股票,通常就是在吊盐水,不涨也不跌,最后慢慢磨,可能不亏,但也无法让资产增值。

2、消费品行业,始终是一个容易出大牛股的行业,因为通胀的原因,这类公司最容易涨价,移嫁成本。只要公司实力够强,肯定会越来越好。

3、要看社会的浪潮,如果一个行业已经在明显式微,就不要再进了,就算公司过往的业绩多好,都于事无补。

$海尔智家(SH600690)$

$宝钢股份(SH600019)$

$福耀玻璃(SH60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