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台积电德国德累斯顿新厂,既是主动的项目,也带有妥协,欧洲毕竟有关键工业场景。
更有欧版芯片法案补贴。德国政府说提供50亿欧元支持新厂。
妥协的结果在于,英飞凌、恩智浦、博世将参与其中。台积大约持有70%股份,3家则大约各持10%。
此前,地头蛇英飞凌对欧版法案着力引进台积、三星、英特尔颇为不满,认为补贴被外来者拿走,不会改变欧洲现状。
英特尔已决定在波兰建设封测厂。
显然有分工。台积美国厂先进,但矛盾多多,就算最后真正量产,运营顺滑也很难。而欧洲缺乏苹果这种系统级客户,不可能落地工艺更先进的制造。
大陆有它成熟制程的产能。但想进一步扩充或者升级,除了面临美国管控,还有本地政经考量,尤其中芯华虹们的生存空间。未来它在印度应该也会有布局,目前成熟度不够。
这种分隔有合理处,但也隐含诸多成本与不确定性。你想在区域市场简单、标准化复制过去的模式,已经很难了。
这种趋势背后,传统意义上的“地球是平的”、“全球化”概念,其实已经被瓦解,整个地球正重新变得沟壑纵横。
台积电创始人很清楚这一点。去年,台积电美国厂奠基时,他谈到了“全球化”。
“全球化已经接近死去,自由贸易也几乎要死了。很多人希望它们还能再回来,但我认为,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它们是不会回来的。”他说。
里面当然有隐晦的批判。
这家巨头对自身地缘政治优势一直颇为自得。但沟壑纵横的背景中,即便能持续获利,并左右全球IC制造,它也将注定陷入许多不确定性。其中当然包括复杂的在地化运营。美国厂的折腾只是开始。
过去一套标准的体系持续松动。
IC产业确实在经历重构。
另一个视角:高通、英飞凌、恩智浦、博世等 ,打算与Nordic Semiconductor 在德成立RISC-V联盟,初期侧重车用场景。
考虑到它们都是ARM授权商,上述动作暗示了许多复杂博弈。
ARM的IPO或延迟到明年,目前渲染的估值为600亿美元。2017年,软银入主时,它付出的代价约300亿美元。而在IPO前,除了之前中国市场的经历,还有它与高通等巨头的关系重塑。
这种博弈不止架构本身,是全新的生态体系。
说到被钳制多多的中国市场,这个过程虽苦不堪言,不止外部压力,还有巨大的内卷。。不过。毕竟还是有场景以及市场的统一性在,即便本地生态只能在一个低维的程度上运行,还是有它确定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