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说不清自己的“云收入”?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3回复:6喜欢:4

摘要

用友在每年年报开篇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都大谈“云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但在激励员工时,为什么要绑上一个“主动收缩”的软件业务一起考核?!

对于这种迷惑行为,哪位球友知道内情或有更合逻辑的解释,我愿洗耳恭听。

正文 (约1300字)


最近在研究$用友网络(SH600588)$ 股权激励方案的时候,发现一件奇怪的事——用友从2019年开始实施“股份支付计划”,分为“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两类,但业绩考核目标都是“‘软件业务收入’和‘云服务业务收入’之和”。从来不把这两项业务收入的业绩目标分别说清。(下图)


更奇怪的是,从2021年用友就明确提出“主动收缩软件业务”,2022年“软件业务继续战略收缩”(下图),那为什么还要在2021年和2022年的激励计划中继续把主动收缩的软件业务和大力发展的云服务绑在一起考核呢?这到底是要“激励”还是要“收缩”呢?


唯一一次单独考核云服务收入是在2020年的股票期权计划第1个行权期的业绩目标中。当年给2022年制定的目标远高于2022年实际完成的情况:
1. 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1,470,469万元;(实际完成93亿,完成率63%)
2. 2022年云服务业务收入达到 983,663万元;(实际完成64亿,完成率65%)
3. 2022年归属于上市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达到132,314万元。 (实际完成1.5亿,完成率12%)
因此这一期都无法行权。之后2021年和2022年两年的股份支付计划,干脆完全取消了“股票期权”的部分,更不单独考核“云服务收入”了。(下图)

对于上述不合逻辑的现象,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是:用‘“软件业务收入”和“云服务业务收入”之和’来考核员工业绩,实际上就是不区分两种业务收入。用友所谓的云服务可能很多实际上是定制开发、系统集成,就是以前的软件业务。所以用友近两年的软件业务都在“主动收缩”,而云业务都在“大幅增长”,但总收入确没太大增长,实际可能是“此消彼长”。用友对外报出的“云服务收入”是用来忽悠投资者的。单独用这个指标来考核员工,大概它在内部摆不平,员工都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内部考核的时候,用两个业务收入之和,最客观也最简单。


去年我就发文质疑《用友云10年了,为什么只报收入,从不报盈亏?》。大家仔细分析也可以发现它的云业务和软件业务毛利率差不多。不久前招银国际在点评用友2022年年报时也指其云收入不透明。网页链接


《财经》杂志去年曾有一期封面文章《中美云巨头歧路,中国云未来增长点在哪?》,指国内很多云业务其实是“软件定制、系统集成”“人力密集型”“增收不增利”……网页链接


在我这个外行看来,真正的云业务是通过网络卖算力,最损也得是卖网络存储空间;给大客户建云,定制开发、系统集成,那还是传统的软件业务。就算之后每年也有培训维护这类“重复性收入”,但这也不是云业务所谓的ARR。两类业务在性质上,技术含量上,可扩展性上完全不同,因而含金量也不同。
用友在2021年给监管的《定增问询函之回复》中把业务分为“技术服务及培训”和“软件”,不提“云服务”。其中,前者占总收入的2/3,“主要包括向客户提供公司产品的运维、实施、开发、培训等业务……”。同时,它还抱怨大客户“项目需求较复杂,项目周期相对较长”。而另一方面,它又毫不掩饰地对友商$广联达(SZ002410)$ 的云服务业务表达了赞美和羡慕之情——“广联达(一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较低,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广联达深入推进云计价、云算量等核心产品云转型,云服务业务比重高,款项回收快。”(参见《用友的主要业务是“人服务”?大客户做的很苦逼?》《用友的大客户,是馅饼还是陷阱?》)
以上这些都说明,用友其实心里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云业务,而自己做的又是什么。

#公司深度干货#

#用友网络#

全部讨论

2023-05-19 19:09

说的有一定的道理!我理解的云收入是部分私有云还是按照许可制度收费。这种许可制度有年限限制 比如5年10年 这主要是我们的会计制度问题 尤其是国企他们想将软件费用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一次性摊销 但订阅收费制度是年费制 对当期利润影响大 所以有个别企业有顾虑 后来就想了个折中方案在许可后加个期限!到期接着续费 个人理解不一定对!用友做到现在这个云比例业绩拐点下半年会出现 老软件转云差不多了!新增云业务成本也在降低!耐心等拐点吧!

2023-05-21 18:42

用友的管理层确实遮遮掩掩。

2023-05-19 21:36

用友就是骗子

2023-05-19 18:22

所以它在扯淡,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