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来撸一遍两房的这档子破事儿吧,这里暂时不做过多的分析,就想把事实和前因后果用最朴实的语言来撸一撸,给有需要的朋友参考。我看大家在这上面的投机情绪甚重,咱死也要死的瞑目一些。当然雪球上本身对两房已有很多讨论,这里的信息如有重复,纯属不得不重复。
首先说一下啥是两房,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这一对龙凤胎你肯定在人生某一个时候听说过。你可能会觉得这两货名字为啥那么奇怪像演芝麻街一样,其实就是某一个缩写的谐音昵称。房利美全名是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NMA),读快了就是房你妹。这确实也彰显老美奇葩的幽默感,有点好比我们将中国建设银行叫做尹小贱,咱中国人一般干不出来。
两房虽然挂名“联邦”,但首先它们都不是政府机构,而是政府赞助企业,是受到联邦政府支持的私企。设立它们的目的就是为美国大多数的按揭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提供融资——这俩货专门从二级市场上向银行购买满足一定条件的的住房抵押贷款,然后将这些贷款打包后发行MBS 按揭抵押证券,并对这些证券的违约进行担保。最后两房会将这些个MBS卖给投资者,而另外他们也会去为自己的投资组合购买按揭贷款和MBS。
那政府为啥要赞助这种企业?很简单,最低配的美国梦 = 一套大房子+中产生活方式+俩娃,你要编织美国梦首先要能够满足做梦者的买房需要。那为啥纯粹的私人企业搞不定这桩生意?因为这里的流动性要求及承担的风险不是任何私人搞得定的,没有政府的back-up 这生意分分钟要完蛋。不然为啥除了在美国,我们很难见到这个星球上的其他地方有“30年固定利率的按揭贷款”这种奇葩东东——你要么是浮动利率,要么没有三十年那么长——因为哪个私人银行能承受得起长达三分之一个世纪的固定利率?
但对于屁民而言,如果有了“30年固定利率贷款”,那保障就有了,风险就小了,所以这个美国梦,大家就更敢做了。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房价一跌,次贷危机一来,美国梦尽碎,大家的按揭纷纷扑街,这一对高杠杆高风险且深陷次级贷款的姐弟自然首当其冲地扛不住。有人可能要问既然是政府企业为啥如此高杠杆如此追求风险捏?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两房不是政府机构,乃是政府赞助的私企——自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两房完成彻底的私有化以后,逐利就是他们的天性。
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不得不托管(conservatorship)两房,搞了个Housing and Economic Recovery Act of 2008,财政部签字画押承诺购买两房的高等级优先证券。当时约法两章:1. 只要某个季度两房的净资产(net worth) 出现赤字,财政部就有义务购入高等级优先股(票面股息率10%)从而将net worth搞回正数;2. 两房向财政部的优先股支付分红。当时两房面临的基本上就是死或不死的问题,先活过去再说啊哪里能去想多年后能盈利;所以他们对任何的救助计划也就只能含泪接受。
另外按照计划,两房还向财政部发行了涡轮权证(warrant,类似期权),财政部可以选择以意思意思的0.00001美元一股的价格行权购买占两房总股权79.9%的普通股,权证有效期为20年。
然后从 2008 年到 2012 年间财政部一共购入了两房1870亿美金的高级优先证券,直到2012年两房重现盈利的转机,当时就有苗头有朝一日这俩货就不用插在呼吸机上,而是有能力还清救助款而凤凰涅盘了啊北鼻。但是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2012年8月,财政部与两房达成了臭名昭著的《关于优先股购买协议的第三修正案》(Third Amendment to Senior Preferred Stock Purchase Agreement with Treasury), 史称第三修正案,民间戏称“扫净(资产)案”(Net Worth Sweep),取“全部扫光光”之意。
扫净案大意如下:
1. 10%股息是不是太少了点,我们加大分红好不好啊?从2013年1月开始,分红就不是10%,而是改成 分红数额 = net worth 减去applicable capital reserve amount(适用的资本储备额),也就是净资产超过某个资本储备额的部分,统统分光。
2. 净资产就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如果净资产为负数或者未达到资本储备额,咱就不分红。
3. 规定资本储备额2013年时最高为30亿美元,然后逐年减少6亿美元——2014年24亿,2015年18亿,2016年12亿,2017年6亿,最后到2018年——降到0亿。这事儿挺逗的,政府不让一个 “私人”的金融机构有任何的capital reserve,那么随便一些小浪过来,肯定就直接给拍死在岸上了。
我们看一下这事导致的结果, 2013年房利美盈利840亿,房地美盈利480亿,根据以上公式掐指一算,咦,当年盈利全部充公。于是截至2014年两房就累计向财政部派发了1924亿,已经超过了财政部给输的1870亿的血……也就是如果没有扫净案,2014年两房就已经还清救助款了,而奥巴马政府却强行将其压在呼吸机上反复摩擦……
这事发生在提倡民主法治保障物权追求幸福的美帝,是不是很让人义愤填膺?其实从救助行动最最一开始,所有的计划中就没有建立一个“还债”的机制——救助不是政府借钱给你应急,而是政府全面接盘;所以在这个案例里,出来混的,不是要你还,而是要你出卖灵魂。
所以就有此起彼伏的股东起义告政府,几个对冲基金大佬执其牛耳。有人告政府行为违宪,有人告违约,有人告恶意不公,不一而足。2014年,美国地区法院法官Royce Lamberth驳回了这些指控;2016年联邦索赔法院的法官Margaret Sweeney判令财政部提交11000份相关文件,两房股价暴动;然后就是昨天联邦上诉法院以2-1的投票支持了Lamberth早先的判决,确定对冲基金无法就扫净案起诉财政部;但是投资者仍然可以就违约提起索赔。
所以其实司法救济的渠道仍未穷尽。另外,基金大佬们仍然可以请求听证,或者请求美国最高法院的九个大法官来活动活动筋骨。
那么,两房的结局到底会如何?
这个就与事实无关了,全是猜想,见仁见智,超出了本文的范畴。最后两房是会被直接灭口,还是会资本重组,还是会私有化,这是您要来回答的问题,也是投资两房的终极依据。反正2017年总会有个答案,不然到了明年capital reserve归了零而两房像个薛定谔的猫一样处于一种又生又死的状态,那岂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利益披露:作者在文章发表时持有FNMA多头仓位。
本文行文仓莽,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海涵斧正。
转载我是欢迎的,但请您注明雪球、署名陈达,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