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我穿过桥和广场:巴黎现代城市的诞生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9回复:333喜欢:237

世界对我而言,一直是不毛之地;而我对世界而言,一直是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朝不保夕,颠沛流离。但纵使如此当我路过某些地域,内心还是有一丝诗意的涟漪。

————题记

一、

如果有人告诉你巴黎脏乱差,你应该劝她少上小红书。因为作为寻常游客,你一般不会有此奇遇。仅去巴黎浅玩,正常情况下会去到的那几个区(124789),基本美颜拉满,类似你天天蹲直播的女神,精致的脸完美的颜,而底下的两条毛腿和蜷曲、积垢的脚指甲,无论如何不会让你看到。即使在“不抢不法国,不偷不呆梨”崭新的21世纪,巴黎对外保持的老钱优雅气质,始终如同一个风韵犹存的光皮木瓜,既可念旧,又可猛嗅。

(如上图,如果仅是游客,在最大路货的打卡景点密集区124789游走,干净、有序、安全,毕竟巴黎打酱油的警力,在这里还是要出点力。这些区有钱人住得多,尤其是铁塔所在的位于左岸的第7区,最有钱。治安而言在巴黎要主要防范黑吉伯——黑、吉普赛、阿拉伯。)

关于治安一开始我心里也没底,毕竟曾经听说过一个真实段子:

某住在92省(注:上塞纳省,“省”类似于大区,92省虽然不属于小巴黎,但好歹是一个富省),她在92省某天出去倒垃圾,垃圾袋是手机店家logo包装的纸袋子。

然后她的纸袋就当街被抢了。该受害人,带着忧伤的愉快,就转身回了家。

这种关于巴黎治安的段子你肯定听过不少,所以刚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提心吊胆,深怕邂逅暴力。但独身一人both光天化日 and 黑灯瞎火在124789走了几趟后,我觉得这种都市传说式的恐怖心理,根本毫无必要。总之只要按当年戴高乐在巴黎解放时游行的路线来走,你看不到脏,遇不到乱,也体验不到差。

正所谓恐惧往往是想象比事实更可怕。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有诗云:世人皆负奇美拉(Chacun d’eux portait sur son dos une énorme Chimère)。(注:我最近在啃大部头的董强老师翻译的《波德莱尔传》,我可能会非常喜欢引用夏尔老哥。)

但偶尔也有124789沦陷的时候,如果在浪漫之都你看到蒙娜丽莎蒙了那纱,那有可能是因为她阳了——之前集中爆发的巴黎垃圾绵延成小丘的照片,要么是疫情到不了岗,要么是众所周知巴黎人老抗议、罢工(比如黄马甲),保洁阿姨撂挑子,垃圾自然堆如山。此时如果你身处巴黎,那么美却那么辣鸡,你自然会愤懑难当,就像好白菜给猪拱了的痛惋,你的白月光被白嫖男玩弄——仿佛一辆你舍不得骑的自行车,别人却站起来猛蹬的悲愤。

你气不气,一辆你舍不得骑的自行车,别人光骑还不够,还要站起来用力地猛蹬。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被人登。

生气是因为白月光不容玷污,哪怕光晕仅仅来自我们的想象——伯尔尼兹如此描述巴黎:大多数人即使从未去过,也知道那是怎样一个地方——白月光不容玷污,巴黎这个大白月亮,连二战炮火都不曾一丝僭越与糟蹋,法西斯的恶棍不曾减损她丝毫的美貌——因为俗话说得好,没有人能在法国军队投降之前那么短的时间内占领巴黎

这在欧洲并不多见。欧洲名城大多饱受二战荼毒。比如伦敦,你就常能看到古典文艺复兴式或巴洛克式的建筑旁,紧紧依偎一座现代简约包豪斯风格的房子,其违和感如同耄耋老人与妙龄少女当街舌吻一般。那是因为被妙龄少女取代的原配夫人——的那个位置,在伦敦大轰炸里被轰掉了。但你走在巴黎街头会发现,此处古典建筑成片连接不断,还能保持白月光那在我们记忆里(或者幻想里)的容颜。

波德莱尔有诗云:

那里,有序,美丽,

奢华,宁静,快意。

(二战解放后的巴黎街头,妹子们穿得真好看。)

不只你我这些土鳖,巴黎也是大师们的白月光。弗洛伊德曾说(大意):“我向往巴黎太多年,以至于我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带给我的幸福感让我觉得,我的其他所有欲望也都会被满足。”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正如幻想的性往往能够战胜真实的性,因为幻想的性有光环的晕染,而真实的性却只有一发。当然无论是幻想还是真实,是千里之外还是尽在眼前,巴黎有一个地方很特别——就是无论如何,都会让你意乱情迷。

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说,巴黎令人头晕目眩,乃是一阵诱惑的狂风,“让我彻底忘掉了基本的义务。”

————

二、

但白月光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白。

让莫奈忘记基本义务的巴黎,已经是19世纪的现代的巴黎。彼时的巴黎早已是最早用数字坐标来标注地图的城市之一。1694年尼古拉斯·德费尔设计出史上第一张袖珍巴黎地图,地图上巴黎的街道用数字和字母列出,非常方便读者查阅,此乃搜索引擎的鼻祖。莫奈的巴黎已经是一个可量化的模型:

但如果我们时光旅行回到十七世纪刚破晓的巴黎——1600年(作为对照,我们这是明万历二十八年)——巴黎仍然是乡镇土妞,卡麦拉鼻子没垫,卡姿兰大眼没开,卡地亚镯子没戴,是一个玩泥巴的村妹子。而且我说的玩泥巴不是比喻,是巴黎人每天出门就是必须实实在在地去怼满路的泥巴。

路上不止有泥巴,还有宰杀的牲口几寸厚的干涸的浓血,人类与牲畜的排泄物。偶尔还有倒地不起的人类,你也不知道是酒鬼还是孤魂野鬼。

有的街道叫牛脚街,也有牛肚街,都是字面意思。整个城市飘散着一股硫磺和臭肉的气味。人也臭,不爱洗澡,因为迷信洗澡让人生病,巴黎为啥今天会是全球香水之都——当年这妥妥是刚需,仅仅是为了遮掉巴黎人她那能辣垮你五官的膻骚体味(这是真实历史,我没开玩笑)。城市道路上常有野狼出没——也难怪,毕竟城里到处都是动物和人的尸首,总之是干净又卫生,啊不,杆进又微生物的肮脏聚集区。

1600前后的巴黎,是一个爆管的下水道,一个横溢的垃圾场,一个肉食野兽出没的野生动物园。

——

波德莱尔有诗云:

就在我们的罪恶这污秽不堪的动物园

豺狼、虎豹、坐山雕、

母猎狗、蛇蝎、猴子和各种怪物

正在低吠、尖叫、狂嗥、乱爬。

(16世纪的城市画像,Netherlandish Proverbs,画于1559年,如果你能看懂画里面的所有隐喻,你对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市民生活有很深的认识。)

当年城市无非都是大一点的镇子。巴黎1600年仅22万人口——不及当时的北京、江户、君士坦丁堡——现在温州苍南的龙港镇,就是22万人口的水平。但这个镇子并非没有文明没有城市建筑没有象征意义,巴黎是中世纪的正经欧罗巴文化、经济中心之一,卢浮宫建于1204年,圣母院主体完工于1260年,圣礼拜堂建于1240年。

没有任何贬损之意,我仅仅是说当时的巴黎还不是一座现代城市。那么巴黎是如何,逐渐生长成了一座现代城市?这些细节在一本叫《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HOW PARIS BECAME PARIS: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CITY)的书里,有详细记载。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HOW PARIS BECAME PARIS: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CITY,推荐读)

————

三、

1598年4月,亨利四世签署《南特赦令》,正式结束宗教战争。开始全力着手重建巴黎。变化在彼时彼刻开始发生。书里记载(引号内为直接引用,下同):

“在1601年3月,巴黎市政府收到通知,说“陛下已经宣布,将尽毕生之力,打造一座绮丽辉煌的都城,使巴黎自成一个世界,成为一个奇迹”。国王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法国当时的期刊《法国信使》曾写道:“亨利四世成为巴黎的当家后,你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到处都是建筑工人。”仅仅过了六年,这位国王写信给法国驻梵蒂冈的使者茹瓦厄斯枢机,谈到“关于巴黎建筑的新闻”。他列举了几项最令他骄傲的公共工程,并说,这个城市的变化将让你吃惊。”

“在1601年3月,巴黎市政府收到通知,说“陛下已经宣布,将尽毕生之力,打造一座绮丽辉煌的都城,使巴黎自成一个世界,成为一个奇迹”。国王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法国当时的期刊《法国信使》曾写道:“亨利四世成为巴黎的当家后,你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到处都是建筑工人。”仅仅过了六年,这位国王写信给法国驻梵蒂冈的使者茹瓦厄斯枢机,谈到“关于巴黎建筑的新闻”。他列举了几项最令他骄傲的公共工程,并说,这个城市的变化将让你吃惊。”

(波旁王朝第一任领导,亨利四世)

改变这一切的起点,首先是一座桥,叫新桥(Pont Neuf)。如果你到巴黎玩,从凯旋门画一个多小时,city walk到巴黎圣母院,你就要从右岸上到塞纳河上的西岱岛;上岛有很多桥,其中有一座就是新桥,也是横跨塞纳河最古老的一座桥。

(新桥如今的位置)

不同于之前的一些桥,新桥首先是一座石桥,防火防潮防发霉,能经受岁月的蹉跎和考验。所以新桥至今,是巴黎最古老的桥。当然这不算什么,我们的赵州桥也防火防潮防发霉,但新桥第一是尺寸硕大,第二是不同于当时欧洲其他的桥,新桥是第一座两侧没有房屋与民宅的城市大桥,一是提供了绝佳的观景落地大飘窗,也为日后多样化的流量变现方式埋下伏笔。

新桥长度304米,宽度23米,(相比较,赵州桥长64米,宽9米;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这个宽度正好相当于纽约百老汇一开始的规模,而百老汇的意思就是宽街(Broadway),可见以17世纪的语境,新桥非常宽,在当时新桥比巴黎任何一条街道还宽阔。而宽有啥好处?就像纽约时代广场其实是一个路口,宽阔的桥面,无论是巴黎人还是外地游客,都能站在桥上空间奢侈的观景台上,欣赏塞纳河两岸的风光,并对这座城市逐渐产生该死的爱情。

而新桥上的步行道也是现代最早的步行道,启发了欧洲最终实现人车分流的发明。“在新桥两侧原本用来建房的位置,特意为行人开辟了区域。这里是垫高的,便于阻挡车辆和马车进入。今天我们称之为“人行道”。自罗马道之后,西方世界就再也没见识过这种道路,西方城市更是对其闻所未闻。此外,新桥是第一座全部铺上卵石的桥梁,而不久以后巴黎的所有街道也将如此。也不难理解,历史上首次,行人会觉得自己仿佛是这条河的主宰。事实证明,这座桥对整个巴黎的交通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在新桥以前,尚未有桥梁考虑过承载量的问题,而也是从1600年开始,人们才开始郑重考虑这种车辆交通问题。更早先的城市,往往只考虑相对较小体型和重量的载货二轮马车和四轮马车。到了16世纪最后几十年,私家马车开始出现在巴黎和伦敦等城市。然而,亨利四世有着先见之明。他在位期间,所有关于新桥的文件,都将车辆问题考虑在内。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车辆需求,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一大顽疾,而亨利四世因此成为第一位着手治理这种顽疾的君王。”

大量人和马车,可以驻足可以通行可以流连忘返,所以桥上搞商业化货币化流量变现,就水到渠成。新桥刚一竣工,街头市场就出现了,市场+流量+琳琅满目的商品=繁荣。“在市场里可以找到饰品、衣服配件,以及城市里最吸引人的花店。卖家被称为“新桥卖花女”。每一位小贩的摆设都从简:一张台子,一个箱子,地面的器具上面支着帐篷。大多数摊位都是流动摊,位于桥中间或者步行道。”

然后文化需求也逐渐跟上,卖书人开始摆摊,桥上很快就聚集了五十多家书店,附近河岸出现了更多大型书店。这是今天在塞纳河边你沿途仍然可以看到的书摊鼻祖,当时就是晚上收起来,平常绑在桥栏杆上的摊子。当时有人说这座桥带给巴黎人世上最大的图书馆

波德莱尔有诗云: 你可以把整个世界放到你的小街内…

“新桥出现之前,对那些不够富有的人来说,好不容易从左岸到达卢浮宫,便已经算行程圆满了。没钱坐渡船过河的,必须穿过两座桥,前后还得走一段长长的路。新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让右岸彻底融入巴黎的版图:1600年,右岸的唯一景点是卢浮宫,但到了该世纪末,右岸展示着重要的居住建筑和都市工程,从皇家广场到香榭丽舍大街。此外,17世纪任何一个重大事件不是发生在新桥,就是首先在新桥成为话题。甚至在新桥竣工近两个世纪后,作家路易·塞巴斯蒂恩·梅西埃仍然认为新桥是城市的心脏。”

(当时描绘新桥的版画,虽然仍然脏乱差,步行道的人车分离也比较勉强,但其桥的繁荣,历历在目。许许多多17世纪描绘新桥的油画都表达了这种反常的、不同社会阶层间的融合。)

现代城市的一个特点是各个阶级(物理上的)融合。权贵、百姓、明星爱豆,喝咖啡都去同一家星巴克,带娃都去同一家迪士尼。当然如今的阶级交融更多通过媒体和互联网,但当时巴黎没网,新桥也是巴黎第一片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是一个人联网。因为不收费,任何人都能也都愿意随意进出。王公贵族们突破正统束缚,在桥上纵情欢乐。有记录说,1610年2月旺多姆公爵(亨利四世私生子)在桥上和人打雪仗,不亦乐乎。

“对位于社会阶层的另一端的人来说,新桥桥基下面的公共沐浴开始流行,即便贫困的巴黎人,也可借此躲避夏日的炎热。在新桥竣工后不久,晒日光浴和沐浴的人都在桥下聚集,任何人走在新桥上都可看到。随后沐浴船开始在此地停泊,隔开男性和女性,这项活动变得越来越有组织性。”

“巴黎人对这座桥的热情也能解释,为什么新桥是少有的真正塑造都市生活的公共工程。无论何种经济地位的巴黎人都能走出家门,来到新桥上,开始享受被宗教战争中断数十载的平静。”

你会看到,贵族在桥上散步,贵族身后是抱着盒子的姑娘和擦汗的男人;街上还有平民小贩,而有产者的布尔乔亚也在这里一睹贵族风采,看到了贵族的穿着、行头、品位,就要模仿、跟风,fashion就来了,时尚之都就襁褓了。“在这些散步的贵族后面是挤在一起的平民百姓,在雕像下面藏身的是乞丐。此外贵族也和普通市民一样徒步过桥。”

新桥是小社会浓缩之荡漾的天平,皆因桥上之人,至少看起来是平等的。布尔乔亚逐渐兴起,大家的屁股开始歪起来。一个不平等的阶级固化的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传播方式与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是一样的;而一个平等的流动的社会,财富与权力传播跟艾滋病也一样,只是不以母婴与婚姻方式而已。人类发生连接,平等才有可能。

————

四、

改变这一切的第二,是一座广场,叫孚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一开始叫做皇家广场。孚日广场位于著名的玛黑区,是巴黎最古老的公共广场之一。而与新桥一样——或者与大多让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手段、技术、规划、愿景一样——孚日广场促发了更多的规模更大的更加高频的人与人的连接。

(孚日广场的位置)

一直到17世纪初,巴黎都缺少大型公共空间,如同一个缺少大型BBS大型社区论坛的网络。法语中的place一词,字面为“地方”或者“空间”意思,与英语相似,一开始是指没有建筑占据的露天场所,比如集市。这类场往往简陋,没什么配套设施,只是能容纳更多人而已。而到17世纪这个词语开始有了新的定义,开始指的是“开阔、公用,并且四周被建筑环绕的空间”,它的用途十分明确,人与人邂逅,无论是什么目的,娱乐游玩还是卖艺说唱,“方便人们聚集”,并“促进区域内的商业”发展。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记载到:

“而亨利四世想建一个皇家广场,在确定皇家广场方案的1605年的文件中,亨利四世为广场指定一项最终的功能,那就是“proumenoir”,“能让巴黎居民散步的空间;由于街上到处是各地不断拥来的游客居民,巴黎人都不乐意出门了”。因此,在众多君主中,亨利四世首先创造了公共空间的第二种功能。这种空间在当时可谓史无前例,为人口不断增长的城市中心的居民提供日常消遣。有了皇家广场,巴黎也诞生了欧洲第一片专门的消遣性城市空间。

在设计上,新的广场原本打算彻底告别更早的城市广场模式,比如古典风格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这些早期设计通常是矩形的,用来展示个人的纪念碑、教堂、市政厅或者中心雕像。皇家广场实质上是正方形的,边长为450英尺(72突阿斯)。这个广场没有宗教或者政治使命。尽管名字含有“皇家”字眼,这座广场起初和皇室搭不上边。广场的中心一直是空的,直到1639年才竖起了路易十三的塑像。

这座史上最早的现代广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市居民的建筑上,而非纪念政治或者宗教权威上。巴黎这个名字后来一直和前卫居住建筑紧密相连,这座广场功不可没。这片开敞的空间也让巴黎开始迷上观景。在广场完工前,只有新49桥才能提供欣赏美景的绝佳地点,甚至连巴黎圣母院都是被各类建筑层层包围。然而,到了17世纪末,巴黎市内出现了许多宽阔的大道,为步行游览的人提供了足以欣赏周围建筑的距离;有了林荫大道和大街,人们能够远远欣赏那些最著名的景点。”

孚日广场也就成了最早的现代建筑项目,最早的公共空间,最早的现代城市广场。“历史学家和旅行作家也进一步传播了皇家广场的名声。一些历史学家通过对比皇家广场的特征,向读者解释了许多古迹,比如让·杜丹和塞巴斯蒂安·勒纳安·德蒂耶蒙。在17世纪50年代末,有位亨利·索韦尔,是一巴黎富商之子,他在游览欧洲大陆主要都市之后,开始为巴黎编写历史,拿巴黎比照其他欧洲城市。对于皇家广场,他的评价充满肯定:“这是世界上最宏伟最美丽的地方”;“这是无论希腊人还是罗马人都未曾想象过的”。”

无论是桥与广场,其实都是人类链接的隐喻,1600年巴黎很少有场所让经济地位悬殊的人发生接触。但1600年开始,亨利四世发起主导并被后人接力的巴黎重塑,给了人们走出去参与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又一个理由,巴黎人开始走出家门、社区,城市体验变得多元,人们交互也更加频繁。大家在感叹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也会和一些原本可能绝无交集的人,邂逅相识。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所言:

“这是一种复杂的秩序。其实质是城市互相关联人……这为它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这种秩序充满着运动和变化,尽管这是生活,不是艺术,我们或许可以发挥想象力,称之为城市的艺术形态,将它比拟为舞蹈—不是那种简单、准确的舞蹈,每个人都在同一时刻起脚、转身、弯腰,而是一种复杂的芭蕾,每个舞蹈演员在整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又相互映衬,组成一个秩序井然,相互和谐的整体。”

————

波德莱尔有诗云:

旧日的巴黎不复存在。

城市的模样,居然比人心变得更快。

————

孚日广场附近,有一条回廊通往维克多·雨果的家 (Maison de Victor Hugo),这位巨文豪在1832-1848年,在这里读过了壮年的十六年。你不可能不知道,雨果是法国历史上(或许是)最有名的诗人、作家;不过你可能不知道他在煌煌巨作《悲惨世界》里花了整整两卷翻译成中文一万字的篇幅,非常详细地、锱铢必较地介绍了巴黎的下水道,只看文字,你还以为他是一个城市规划师+水管工。

————

五、

城市现代化的第三个标志,自然是被誉为城市的良心的下水道工程。因为当你坐上了一个抽水马桶,你的屁眼也就加入了与其他屁眼共同连接的巨大网络;这个巨大的网络也有一个名字,叫做文明。“文明”有巨大的连接人的力量,也有骇人的毒死人的力量。雨果说,地下巴黎也有街道、十字路口、广场、死巷、动脉和回圈,即污泥的循环,只是缺少了人影。但当你以为我要大书特书巴黎良心的时候,我不落俗套,点到为止。

波德莱尔有诗云:

远离这污秽城市的黑色海洋。

————

七、结语

还有一个个活力四溢的街区——亨利四世为巴黎增加了几条街,但范围很逼仄,而他的徒子徒孙,领导建造了一个个城市的小单元小社区,最终,巴黎从中世纪城市,卷成了现代大都市。

当然啦还有圣路易岛,还有萨特、王尔德、马蒂斯们的咖啡馆,还有心态开放的路易十四将旧护城墙改造成绿树成荫的大型街道——林荫大道(Boulevard(林荫大道)来自荷兰语的bolwerc,后成为英文中的bulwark和法语中的boulevart或boullevers,词属于军事术语,形容各种类型的防御工事尤其是防御性的棱堡或者城墙),还有比公共厕所还多的美术馆与博物馆,零零总总,都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波澜与斑斓,可以提溜出来,一个个地大书特书。除了技术层面的馈赠,城市现代化的关键词永远是是:

连接,交互,感染,传播。

巴黎很长时间都是欧洲大陆名副其实的“首都”——也因为我之前说的投降得实在太快以至于免于最荼毒的炮弹的摧残——她还是一个被保护得最原汁原味的欧洲的首都。在塞纳河畔上点强度的暴走徒步,我感到,彼时之我欣赏的不是风景与建筑,而是人与人情世故。

————

波“达”莱尔有诗云:

趁我穿过桥和广场,四季在变化;

我能把手按在,这个城市跳动的心脏。

—————————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讨论

天地侠影02-19 18:47

当代最美的文字,竟然是在雪球上

陈达美股投资02-19 17:43

瞎说。真正爱你的姑娘是不会介意你兰博基尼的颜色的!!

陈达美股投资02-19 22:42

波德莱尔这颗大韭菜,年轻时候放浪形骸,没几年就把父母给的数量可观的遗产给败光了,死的时候穷困潦倒、一身债务。遗产有将近10万法郎,而当时一般男性工人日薪3法郎,10万法郎本来吃吃年金和租金就够体面生活了。

陈达美股投资02-19 18:48

谬赞了,侠影。

陈达美股投资02-19 16:28

传得到处都是。这人妻谁顶得住。

全部讨论

当代最美的文字,竟然是在雪球上

图片评论

《午夜巴黎》,伍迪艾伦拍的,剧情很俗套但是巴黎取景和演员阵容都很好。可以当成巴黎观光片来看。推荐。

现代巴黎诞生于奥斯曼改造时期 规划师表示你在抢饭碗

达美这篇写了啥看完没啥印象了,就记得一个叫波达莱尔的一直在说

波德莱尔这颗大韭菜,年轻时候放浪形骸,没几年就把父母给的数量可观的遗产给败光了,死的时候穷困潦倒、一身债务。遗产有将近10万法郎,而当时一般男性工人日薪3法郎,10万法郎本来吃吃年金和租金就够体面生活了。

粗粗一读,达美真当代文豪。我存下来再细细品味。

看了三遍,代码呢!!!

文章写得好,知识储备高,投资能力强,心态还尤其好,不怒不争,不偏不倚,达美的性情和品味,还是超越了俗世和俗人啊!厉害!
现在还在读波特莱尔的,而且原版的,有几多人?!
做个少数派里面的极少数,做个旁观者旁边的无语者!

推荐大家带妹子去法国加上全程买买买,妹子就会爱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