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0回复:20喜欢:15

这话你能信?

---------------------

1936 年出版的传 世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财政部可以用旧瓶装满钞票,然后把这些旧瓶选择适宜深度,埋于废弃不用的煤矿中,再用 垃圾把煤矿塞满,然后把产钞区域开采权租与私人,让私人企业把这些钞票再挖出来——如果 能够这样办,失业问题就没有了;而且影响所及,社会之实际所得与资本财富,大概要比现在大许多。当然,大兴土木要比这合理些。但如果有政治上或实际上的困难,使政府不能从事于 此,则以上所提对策,也聊胜于无。”

---------------------

但是经济学家就可以把这件事给你扯到,嘿!好像有点道理!:

“事实上,凯恩斯的“挖坑理论”凸显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不同。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克鲁 格曼在 2014 年曾写过一篇名为《成功商人不懂宏观经济》的文章。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国家并 不是公司。国民经济政策,即使是在一个小国,也需要考虑在商业生活中常常无关紧要的某些类型 的反馈。例如,即使是最大的公司,也只会把一小部分的产品卖给自己的员工;然而即使是极小的 国家,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也主要是卖给国内的。” 

克鲁格曼指出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关键差异。在微观分析中,会把研究对象(如微观企业) 看成是外在环境的被动接受者,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外在环境的影响。一个再大的公司,也不可能通 过给自己员工加工资的方式增加市场对自己公司产品的需求。毕竟,公司员工人数再多,也只能占 到公司产品客群的一小部分。所以,就算公司员工的收入和支出因为加工资而上升,他们也没法让 市场上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增加多少。

但在宏观分析中,宏观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其行为会很大程度上改变经济体的状态。比如, 政府增加开支的行为可以增加经济中居民的收入和支出,进而反过来增加政府的收入。所以,宏观 经济体不是经济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而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环境的决定者。因此,对宏观经济体而言, 在支出与收入之间存在着微观层面不具有的反馈效应。

回到凯恩斯的“挖坑理论”。当政府出钱雇人在地上挖坑填坑的时候,它可以让那些失业的人 重新有了工作和收入。这些人再将其收入花出去,可以让更多失业的人找到工作、获得收入。这样, 政府虽然在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花了钱,却可以带动数倍于政府支出的民间支出,从而将经济从需 求不足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这非但不会带来债务危机,反倒还能让经济变得更好。这便是宏观经 济学所说的“乘数效应”的产生机理。

当然,“挖坑理论”需要在特定宏观背景中才能成立。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只有经济中存在大 量“非自愿失业”的时候,财政支出才具有“乘数效应”。而有大量非自愿失业人口存在的时候, 也就是经济中供给过剩(劳动力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时候。而如果经济中不是供给过剩,而是 需求过剩,也即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时候,财政开支会挤出民间需求,而不会起到刺激总需求的效 果。这是因为当供给不足、资源有限的时候,政府如果还雇人去挖坑,就必须得让准备挖坑的人先 放下他们手里自己的工作。而这会让这些工作对应的需求无法被满足。于是,挖坑带来的政府需求 扩张会被民间需求的下降所抵消,因而无法增加经济的总需求。

从对“挖坑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分析宏观经济需要宏观思维。而宏观思维有两个要点:第 一、要将宏观经济中的反馈效应(如支出和收入之间的联系)纳入考虑;第二、对宏观经济现象的 分析必须要放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中来进行——就算是同一件事情(比如政府借债来扩张开支), 在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中,结果可能截然不同。没有看到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只是单纯地就债务谈 债务,没法真正弄懂债务的前因后果。”

-----------------

这个理论谁爱信谁信,反正我不信,除非你有大量失业人口本来就不劳动不生产,并且你要求的只是一个短期效果。长期来看一个良性发展的正增长社会,挖坑理论这玩意儿要能有用,那真是见鬼了。

全部讨论

还是感觉现在最出色的机制是国家主权基金加UBI的理念。。。所有税收要么直接平分要么拿来集中定投或者给基金经理团队打理,然后分红。大幅削减官僚体系,再尽可能保障基本的生存自由。至于发展如何,就交给有奋斗意愿的奋斗逼和有创造意愿的企业家,普通人至少可以通过这个机制,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而不至于被时代抛下。
感觉北欧基本都是这操作思路了。

2023-06-28 19:46

政府如果能无限拉动经济,苏联也不会崩溃了

2023-06-28 17:29

凯恩斯这一套集权政府最喜欢,你去大学看看西方经济学基本上都是教凯恩斯这套

2023-06-28 13:36

达达,马斯克又要跟小扎八角笼战了,你去劝劝吧。

2023-06-28 15:59

凯恩斯智商极高,但对欧洲大陆的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私底下他也承认哈耶克说的对。

2023-06-28 14:09

徐首席可喜欢用这个例子,凯恩斯“挖坑理论”成立,重点分析了乘数效应,搞清楚约束条件就行。
另外,你最后的思考,偏向李嘉图的挤出效应呀。
看来你是自由主义派?

2023-06-28 13:20

凯恩斯就这水平?

02-08 08:02

政府印钱,短期有效、长期无效,终归无效。不信的话,看用尺子量钞票的部分拉美国家。

2023-06-28 23:32

凯恩斯成立的前提是大萧条,25%以上的失业率。所以有很强的限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