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像喧闹,一半像布道:为什么我倡导投资基金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42回复:258喜欢:193

1.

中概股太拉胯,在吹个股的同时,我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我的主业是想做全民的投资教育;而投教而言,基金自然是最好的抓手,是布道时最好的讲稿。我连矩阵ID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张江镇老司基”,或“一个基佬的自由之路“,要不就粗暴点叫“陈达基金投资”。反正会是一个搞基的ID,搞基挺光荣。


国内的公募基金最近面临市场的挑战也不小。教育基金扎堆新能源,科技股基金配白酒、啤酒,本质上去怪基金经理,不如怪大家没有”基准“(bench mark)的意识,都把自己当成追求绝对收益的对冲基金。这就好比,你跑个110米跨栏,却把苏炳添的100米纪录当目标。作为职业选手,我们至少要在自己的赛道上不偏移;而等到哪一天,到了某个基金没跑赢基准比没跑赢其他基金更值得羞愧的时候,科技买白酒的事情可能会少发生一点。


既然要搞基,我们先来看看行业发展情况。


2. 

第一我经常说,国内公募基金的规模还是太小了,受监管的开放式基金规模,中国仅为美国的1/10多一丢丢(来自于《2021美国基金业年鉴》,美国29万亿美元,中国2.8万亿)。在国内,大多数人的财富贮存及增值方式,还是将钱买成砖头。城镇居民的财富主要构成是实物资产,其中房产占家庭总资产六成(当然其中一大块是负债),而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就只有二成。


当然不是说砖头不好,事实上过去的几十年砖头战胜了甚至是最牛的龙头。但基金平均只占城镇个人资产的20%X3.5%=0.7%,也就是你有100万的资产,60万是房子,13万是银行现金+理财,但基金只有7000块,这也实在太少了点罢。如同医美、医疗、养老,在基金这个行业,与发达市场渗透率的差距,是这个行业最有张力的想象空间。


毕竟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家庭至少10%的资产是在共用基金(mutual fund,你可以粗博理解成美国的公募)上,如果加上退休账户里的基金,居然可以占到25%。可以说老美退休养老全靠基金投资,基金之于他们的人生意义重大。


美国人是出了名的偏爱投资共同基金。截至2020年,美国约有1亿个人投资者拥有共同基金,45.7%的美国家庭(即5870万)拥有共同基金。在购买基金的美国家庭里,九成接触过股权类基金投资,五成家庭会投资货币类基金。



工作叫搬砖,财富靠砖头,结婚问房产,个人实力等于有几套房,这当然有文化的原因,近到孙中山的“居者有其屋”,远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对房子的爱渗透骨髓。但0.7%的基金配置,与美国家庭25%的差别,实在太远,你再爱房子,也不能配置那么多房子,配置那么少的基金,这从资产组合的角度来看太不合理。


渗透率是一定会飞快提升,虽然2021年规模23万亿人民币,但在五年前的2016年,公募规模仅仅为9万,在沒有大牛市的五年间,增加了14万亿,速度肉眼可见非常快。公募基金快速发展(30%以上的年增速),在政策监管支持下,基金行业这几年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这场大趋势里,投身于基金教育的大潮里,做一个基金的布道者,是一个靠谱的选择。而我的那些同行者们,哪怕用一丝微弱的力气,能推动基金投资的普及往前挪动哪怕一毫米,行业之善,也是善莫大焉。


3.

美国的基金销售渠道,比北京的自来水管道还枝繁叶茂。我之前在TD Ameritrade做投顾,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为客户配置基金,虽然没有销售任务(因为是赚后端管理费而非前端销售费),但本质上也是某种销售行为。美国的基金销售,以投顾等三方机构为主,其他包括银行、养老计划、基金公司直销等,参差多态,五花八门,这也是成熟基金市场的表现之一。


而相比而言,国内基金的销售渠道,银行仍然是主力里的主力。在二季度代销机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里,按股票和混合来算,银行上榜29家,规模达3.66万亿,占比超50%。银行在前10名里占到8个,包括招行工行建行等等。招行在股票和混合型基金的AUM高达7535亿元,对比Q1环比增速高达12%,稳稳第一,真乃银行里的行母。


另外蚂蚁基金、天天基金这样的第三方销售机构也进入前十(希望雪球在这个赛道上也能再接再厉),蚂蚁非货币基金的存量行业内首次超一万亿。公募基金是很典型的普惠投资工具,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投资者的认可;而代销渠道多样性,也壮大了整个公募市场。我本人也非常看好这些新形态的基金销售平台。当然这也跟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主动选择进驻互联网平台、打通新媒体、自媒体有关,蚂蚁基金的万亿规模,归根到底是基金公司的功劳。


有人还是会质疑,公募规模大了,于国于民有什么用?许多人对基金也有诸多偏见,认为他们是镰刀,是你狡猾的对手盘。公募于民的价值自然毋庸置疑,公募基金能让你资产增值;而于国,公募一方面是分担退休金、社保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财富的守护者、创造者与传承者。


一个被人讲烂的例子,但也是我认为最生动的案例,就是诺贝尔基金。在诺贝尔的遗嘱里,基金会的资产一共就3000万瑞郎,以购买力而言大概相当于现在18亿瑞郎。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投资也不分配,这3000万到现在还是3000万;如果你投资了某个完全抗通胀的资产,哪怕一分钱不分配,现在也就只有18亿瑞郎;但如果你是投资到了一个多样化的证券组合呢?


这3000万,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长河,在一共发了600多个诺贝尔奖、每个奖的奖金是900万瑞郎的情况下(经通胀调整后诺奖每年都差不多,以2019年来算奖金是900万),发了一个多世纪,而到2020年12月我们一看,这个基金居然还剩了50亿瑞郎。


难能可贵的是,这期间诺贝尔基金会几乎没有接受任何的捐赠,一些有限的捐赠也被用于建个诺贝尔奖中心这样的非投资、非奖金类用途。


这就是一个多样化组合(基金)在时间复利的点燃下能产生的威力。一个好的基金就像恒星一样不断通过核聚变释放能量。阳光普照万物。


而中国公募基金的历史使命,这样一看,是不是就显得非常伟光正了?


4.

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有人会问说当然是为了赚钱。但如果再追问一句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呢?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你人生的一些目标。常见的,说小一点买车度假环游世界;说大一点住房、教育、医疗、退休、养老、传承,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实现的时间周期,也有自己目标的优先级;但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给自己多少时间,分散的投资组合都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靠谱手段;这也是投资公募基金的价值,也是为什么说公募基金是真正的普惠金融。


从前的P2P吹自己是普惠金融,最后一地鸡毛,成了普法金融;而我们现在说普惠金融,就是你打开某个App,将你刚发的薪水里的一部分,定投入某一个你心仪的基金,并通过长期持有,提升物质财富,完成你的人生心愿。正如我总是说的,个人之善,善莫大焉。


普惠的投资方式,通过机构化的专业投资降低所有人参与资本市场的门槛,是一场韭与刀的和解,让大家都能赢。小白们绿油油的样子很可爱,镰刀没处下口的窘态很可笑,而你定投基金的动作,也很可赞。


让我们一起,坚持长期的基金定投吧。


----------------------------

本文行文草率,如有错误,实属必然;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雪球,署名陈达。


 $上证指数(SH000001)$    $沪深300(SH000300)$  

 @今日话题    @Ricky    @梁剑   @仓又加错-Leo    @刘志超    @不明真相的群众    @张小丰   @老鬼的逻辑   @大苹果的飞飞   @曹大勇   @进化论一平   @宁静的冬日M   @Mario  

全部讨论

2021-08-05 10:44

开头就表示没有广告,我连看的兴趣都没了

2021-08-05 09:59

很同意,我们对待基金的态度应该是将其视为家庭理财的方式之一,降低预期,主动拥抱时间。而不是看作一种快速盈利的赌博手段

普通人还是搞指数基金,但大家都不认为自己是普通人。

2021-08-05 10:08

跟到达美超,不得挨飞刀。

陈大基基投资

2021-08-05 11:59

具有普及基投知识的意义。学习了,增长了基投的知识。我07年买了点基金,至今才回本,看来是我没选对基金。哈哈😄

2021-08-05 12:40

何时把畸形的短期排名拿掉

文章对基金未来发展有前瞻性,拜读了。
我来是雪球的初衷是看私募基金经理冯柳的文章,方便自己投资决策。后来发现雪球投资者热衷股票,忽视了私募的投资,所以萌发写私募方面的普及知识,让许多投资者接受私募投资,走向专业人士理财之路,感觉自己没有白付出。再后来有人咨询公募方面投资问题,也随便写几篇,受众群体也比较多,效果也可以,挺欣慰的。

各类基金都在卖新能源,真心作孽,拿散户钱去赌博,我对公墓能力表示怀疑,以前觉得坤坤行,回头发现真心菜坤,中炬高新加美年健康是真烂了

2021-08-05 12:20

1.不是基金占比少,而是国内买房后都吸干了;2.基金业态不成熟,基金经理追求规模,收管理费疯狂抱团,简直拿基民的钱在赌,毫无受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