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投资人”为什么会踩雷中融和中植?

中植集团的这波暴雷,据说负债2000多亿,大部分为投资者的理财产品,今年从6、7月份开始旗下所有产品停止兑付。旗下的恒天、大唐、新湖财富等基本处于歇业状态。其产品涉及金额远超当年轰动一时的e租宝庞氏骗局诈骗案,两者在营销上也颇为相似。不过中植暴雷的性质目前还没有结论。

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这些产品的营销运用了零售品的销售思路。

①制造辉煌的气势,试图彰显自己的实力。例如年会,有实力的客户都被邀请到海南豪华的场地,进行狂欢。

②请“明星”站台,当然这里的明星都是一些经济学家。分析各种经济形势。却基本不提自己的产品架构。

③渠道优势、成本优势。渠道之广、代销利润之丰厚不用多言。对客户而言,买没买过先不说,基本上所有人都听说过。

④突出历史成就,之前从未出现过未兑付的情况。所以不用多想,走过路过不要错过。⑤亲朋好友推荐

⑤主打一个爆点“高收益”

仔细想想,这几点是不是商家卖日用品时给人们展示的呢。渠道广,听的到看的到、熟人口碑、明星代言、“大”公司、打造有逼格的品牌形象、美观度包装、扬长避短爆点营销。

有人会说,好产品更要有好的宣传。

话虽如此,但是只有宣传,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金融产品,尤其是私募类,理论上是禁止大规模宣传的。它不是消费品,而是投资品。

你也不能说:这些买产品的人没有比较,无脑选择,活该。他们其实也比较了,只不过是用的是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看过《影响力》一书的应该对这个感触颇深。例如:雌火鸡通过小火鸡的发出的“叽叽”声来辨别自己的孩子的固定行为模式,就会被人所利用。

因此,他们在潜意识层面就用错了标准。正确的标准应该是:

①债务投资本身最核心的选择就是所投企业的行业特性(是否稳定)和盈利对本息的保障程度。而恰恰这是中植产品最模糊的部分。

②为了一点固定有限的利润,或者多那么几个百分点的收益率,而选择这种不稳健的产品,而且冒着本金大幅亏损的风险,是极其不明智的。

③债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艺术,即筛除和拒绝的过程,而非搜寻和接受。因为错过再多的机会也不会受到惩罚。而如果你选择错一次,会发现之前的零星收益根本不足以弥补本金的损失,更何况部分人竟然没有做分散处理。

最后,很可能这些投资人会经历一次痛苦的教训,但是我认为他们对教训的认识可能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看不到问题的真相。哦对了,还有很多上市公司购买。你看,市场一直就是这样- - 非理性!

#中植系# #中融信托#

全部讨论

2023-10-16 21:35

这个总结原因不对,这些投资人大都对自己买的什么东西,卖自己理财产品的公司一无所知,他们只是记住了几个名词,就觉得自己懂了,比如定融,投资的模式和具体运作的方式,这种理财公司的运作方式等等是一无所知的,爆雷损失最严重的就是定融产品,很多根本没有所谓的底层资产都是资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