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教育”能否催生“朝阳产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教育# #房地产大招!住房贷款政策再度调整# #什么信号?4月工业发电量增速再度加快# $教育ETF(SH513360)$ $科大讯飞(SZ002230)$ $中公教育(SZ002607)$

来源:南京日报

花样同学中老年艺术中心(建邺校区)正在进行舞蹈课堂授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肖凡

“走,跟我一起端着保温杯踏进新‘校园’!”当前,民办老年大学成为我市众多退休老人的“时髦选择”。这里有入学日,可以没有毕业期,丰富的课程让老人身心愉悦。不仅报名简单,而且收费亲民,成功圈粉不少“银发族”。它与公办老年大学究竟有何区别?是否有望成为“朝阳产业”?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兵分多路进行了实地探访。

小班化教学,课程花样多

昨天晚上,在栖霞区尧化街道,后学文化中老年大学里悦耳的歌声频频传来。十来个学员端坐身子,身前的乐谱架上摆着歌词和简谱,老师在教室前方弹着电子琴,一句一句教学员们演唱热门歌曲《上春山》。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老年大学的课程,是跟着几个邻居一起报的名,老年大学就在家门口,很方便!”家住尧安新村社区的王素香今年69岁,每周都会来这里上一节90分钟的声乐课,小班化的教学让她在发声技巧、演唱姿态、识别简谱等方面都有了不少进步,“每个班人不多,老师会针对性教学,而且都是熟悉的邻里街坊,大家也放得开,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掌握了歌唱的要领。”

“我们是尧化片区第一家民办老年大学,自去年10月开学以来受到周围居民的欢迎,已招生百余人,课程涵盖舞蹈、声乐、绘画、摄影、架子鼓等,最受欢迎的课程为声乐、民族舞、古典舞,授课老师是专业艺术院校的老师,每班次6人—15人,一般花上580元,就可上16次课。”后学文化中老年大学尧化校区校长黄振说。

在鼓楼区,花样同学中老年艺术中心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同样吸引了众多老年人加入。该中心在建邺区还设有分校,两个校区共有700多位学员。

今年58岁的柏来凤,每周都会去花样同学中老年艺术中心(建邺分校)两次。“我们班大多数人都报了2门以上的课程。”柏来凤说,她在该中心学习古典舞和民族舞。除了舞蹈类课程,该中心还设有非洲鼓、声乐、形体仪态、书法、摄影等多种课程。

常态化多元服务,温暖“银发族”

为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越来越多的老年大学正抓紧脚步开办和招生,去老年大学跟老伙计、老搭子聊一聊、玩一玩,学个感兴趣的课程,成为当下众多“银发族”的选择。

就老年大学来说,市、区级的公办老年大学一直十分热门。由于是综合性和公益性的老年大学,招生对象又面向全社会适龄居民,宽松的条件让公办老年大学每年开学报名都一“位”难求。以栖霞区老年开放大学为例,今年春季学期共设30门课程,包含二胡、掼蛋、素描、形体等,每学期学费200元,每班次30人左右,课程丰富多样、师资力量强大,性价比极高。不少居民表示,尽管开设的课程、班级增加了许多,但入学的名额仍是一号难求。

我市各区民政部门也依托街道、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站点延长服务半径,开办迷你“老年大学”,让“银发族”在家门口学习。不光是线下开课,栖霞的“栖彩颐养直播间”还在线上为“银发族”上网课,已累计培训近百期、惠及20万多人次。

爱上校园生活的“银发族”众多,民办老年大学也应运而生。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许多民办老年大学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学习能力来定制课程,使老年人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享受生活。此外,民办老年大学多数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常会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的额外服务,比如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等。

黄振告诉记者,他开办的老年大学就是小班化教学,授课老师有时间和精力针对每位学员进行定制化教学,同时每个班级配有咨询老师和助理教师,免费为“银发族”提供心理咨询、用药提醒、生活照料等增值服务,还将不定期组织团体旅游和公益课。

“夕阳红”能否催生“朝阳产业”

民办老年大学的走红,精准解决了当下退休老人的痛点,也因其贴心的服务收获一批中老年粉丝。那么,“夕阳红”能否催生“朝阳产业”呢?

记者探访多地发现,不少培训机构正在积极转型,开办老年大学。有数据预估,中国银发教育市场正以34%年增长率在发展,至2027年,整个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280亿元增至1209亿元。

“从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老年教育市场大有可为。”花样同学中老年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袁冬梅告诉记者,该中心的成立,正是对老年教育市场变化的敏锐捕捉和积极回应。通过前期的深入走访和调研,该中心精准把握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交友、社交、培养爱好和愉悦身心的平台。目前,2个校区共20多位教学老师,均来自科班院校,可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

袁冬梅说,在开校之前,她参与运营一家父母帮子女相亲的线上平台。通过该平台,他们接触到了不同的退休老年人群,借助大量的用户数据洞察到老年群体的孤独与渴望,于是决定跨界进入老年教育领域,成立该中心。为能长久地做下去,中心的教学老师不仅需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更需有亲和力、耐心以及爱心等。因此,中心会通过试课、体验课等严格的流程选拔合适的教学老师。

“一切从老人角度出发,为老人需求考虑,要做有温度的中老年大学。”袁冬梅透露,早前还有人建议她将课程时间延长至周末,但她思考再三,毅然放弃。“从赚钱角度来看,是可以排课的,但我们不想成为只顾赚钱的机构,我们要做有氛围感和人情味的老年课堂。”她解释,不少子女会在周末看望老人,她希望为其空出团聚的时间,同时也不希望老人落下课程、减弱体验感。“真正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就一定会催生出‘朝阳产业’。”袁冬梅说,她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