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策略?系统性风险与结构性机会的对立统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见桥知水语录:只要策略得当,哪怕一门子心思等跌,净值也能创新高。

市场反弹到现在,回头看,上次在g号发的文章标题有点过于主观,不过内容还算及格,至少在发文后的这段时间里,沪深300上证50,都是创出了新低,也有不少抱团股由于业绩证伪等原因(如顺丰),出现了一小波崩盘。而看好的以中证500为代表的中小盘股,近期表现明显强于大盘,获得了不小的涨幅;同样被提及的银行、地产、建筑等传统低估值蓝筹,也在近期公布的明星基金经理的一季报中,获得了加仓。

市场就是这样,再牛的分析师,预判也总有出现偏差的时候,这次市场短期的反弹强度(时间周期),确实略超预期,不过我仍然认为市场中期的力量是向下的:一是美股在不断创新高的同时,也在积累着风险的;二是基金报团以及两融的风险,并没有完全释放(当然还有通胀压力等宏观面的原因,不过之前的文章已经有详细谈过,这里着重在交易和市场策略层面讨论,就不赘述了)。所以风险没有爆发,并不代表就消失了,也许只是时间未到,亦或最终被高明的决策层,温和地化解。

我看来看下面这个问题:既然预判的偏差在所难免,那如何才能持续盈利?

乍一看,这问题挺难回答,不过我们可以先在这次的案例里,揪出一组核心矛盾:

系统性风险与结构性机会

显然,这两者是有对立性的,甚至某些情况下,是博弈性的。如果你经历过2015年的千股跌停,那么你应该知道,系统性风险真正爆发的时候,结构性机会仍然会遭受巨大冲击,至少在短期内在所难免。

所以,我们试图尽可能规避系统性风险。但难点恰恰就在于,判断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时点,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长周期来说(比如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的,美国长债周期),“马上崩盘”的“马上“,可以是五年后,十年后,也可以是下个月,甚至明天。

所以在系统性风险真正爆发前,就算只是“虚假的繁荣”,作为职业投资者来讲,我们也只能继续参与市场,哪怕只是对抗通胀。

所以这时候,我们又在寻求这组矛盾的统一,即:如何在尽可能规避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通过结构性机会来实现持续盈利?

我的答案是:认清客观真相,设计合理策略

人在客观真相的认知上,始终是存在偏差的。比如,人们很容易去简单地判断,市场是涨,或者是跌。这样的判断好处是,效率非常高,但缺点是,精度会变差。在市场真正走出来之前,它处在一个类似于量子叠加态(或者薛定谔的猫)的状态,也就是说,它存在一种既可能涨,也可能跌的状态,任何时候都是这样。唯一不同的就是,上涨和下跌的概率是不同的,而预判则是尽可能地去推断出各个情况发生的真实的概率

所以咱们在认清这个真相之后,再去设计策略,就不会设计出“all in空单“这样的非黑及白的策略了——在预判的大概率事件发生时,会获得巨大收益;在预判中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或者并不是真的小概率,只是预测出现偏差),我们的策略仍然能表现得相对良好

就拿这次举例:


如果系统性风险在短期内爆发,首当其中的是抱团股,因为无论从估值水平,资金结构,还是流动性要求来看,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抱团股中的相当一部分,会被大量抛售。而以中证500为主的中小盘股,从去年7月见顶以来,已经连续下跌8个月,估值来到历史相对低位,抱团资金参与量非常小,如果出现系统性风险,抛售的压力也不大,应当是相对抗跌的。

在以上这种情况下,如果咱们的推断基于的是客观真相,那显然我们该持有以中证500为代表的中小盘股。因为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下行幅度大概率会小于沪深300上证50为代表的抱团股(到目前为止是应验了的)。

好了,来看另一种情况:

如果系统性风险并未在短期内爆发,那么可能出现的状况是,市场在自由落体一段时间后,出现反弹。而反弹的幅度,既可能是抱团股反弹得多(比如超跌,比如基金仓位撞到红线触发买入,或者外资抄底,等等原因);也可能是中小盘股反弹得多(低估值,在漫长的阴跌过程中筹码已经清洗完成,且在经济复苏的宏观预期下,资金更偏好中小盘)。

如果以上这种无法判定的状况,是如同量子叠加态一般的客观真相,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持有抱团股(沪深300上证50)与持有中小盘股(中证500)的预期收益是相同的。

显然,综合以上两种情况下的推演结果,基本已经可以判断,我们持有中小盘股(中证500)的预期收益是好于持有抱团股(沪深300上证50)的。所幸,最终中证500的反弹幅度,也远强于沪深300和上证50。

我们在这里,不用真的去纠结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而只需要在设计交易策略的时候,代入这种思维。

另外,我的策略以指数增强为主,而在使用中证500作为标的时,能做到比沪深300上证50更大的增强幅度。

所以综上,最近采用中证500的指数增强策略,来应对当前的行情,可以说是大获全胜(当然,仓位控制也功不可没,咱们后面有机会再详聊)。

有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在下知无不言,如能点个“在看”,我就更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