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牛熊,年化收益超20%的基金老将(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巴菲特曾说过,股市总有牛市和熊市,因此考察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至少要通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来看投资业绩是否优秀。

古语说得好“烈火见真金”,那些经历过牛熊考验的基金经理,不仅能抓住牛市的投资机遇,同时也能在熊市期间步步为营,以时间换空间,最终为投资者贡献长期稳健的回报。

我们为大家挑选出基金经理任职时间10年以上,经历过A股多次牛熊转换,年化收益超过20%的4位优秀公募基金老将以及他们的代表产品,供大家参考。

大家如果能对这些基金经理“穿越牛熊”的投资秘诀洞悉一二,不仅能够放心将资金交由绩优基金经理管理,同时在选择权益类基金产品时也会更胸有成竹。

需要提醒大家,买了绩优基金经理的产品并不意味着“安枕无忧”。投资长期收益高的权益类基金,还需要忍受它的短期高风险和高波动。

富国基金朱少醒

朱少醒任职基金经理时间超过14年,年化收益超 24.68%。

中国公募基金的历史超过20年,诞生了多位累计回报超过10倍的基金经理。比如:王亚伟、江晖等。这其中很多人成名后都投奔私募,富国基金的朱少醒是个例外。

朱少醒是全市场连续管理同一只基金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他管理富国天惠成长混合基金14年又296天,业绩优异任期累计回报超1906%,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456.85%。(截止2020年9月03日,数据来源Choice)。

从每年的基金业绩排名来看,虽然朱少醒从未拿过某一年的股票型基金冠军,但长期下来“积小胜为大胜”,这与他分散的持股风格有关。

受业绩考核压力的影响,部分基金经理喜欢在风口行业上下重注,这样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丰厚的回报。但朱少醒有意回避这种行为,他从来不在某个行业或者风格、主题上做极端的仓位。因此年度业绩排名经常维持在行业前1/3的水平,最终穿越多轮牛熊,累计创造了1906%惊人回报。

朱少醒将自己定位于“自下而上”选股型基金经理。先个股选择,再做配置,基本上放弃择时。最经典的例子是他在2012年买入茅台,持有9年到现在还依然重仓。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如果你想把某支股票作为重仓股,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反复调研、反复论证,把置信度从50%提升到80%甚至更高,然后再花10秒钟时间去下个单,这就是他的作风。

受制于持有时间长短的影响,不是每个买了富国天惠的基金投资者赚到钱。朱少醒认为,买富国天惠基金的投资者赚钱的比例占一大半,但是赚大钱的比例不高。

其中重要原因是散户喜欢在市场最热时进场,他能做的是在市场狂热时控制基金规模,以及历经市场大跌后,推动基金净值再创新高。

睿远基金:傅鹏博


傅鹏博任职基金经理时间超过10年,年化收益超24.35%。

大家都喜欢叫他傅老师,因为他在进入证券行业之前曾担任过上海财经大学经管系的讲师,后来担任过东方证券、汇添富基金的首席策略师。

他是A股市场证券从业时间最长、历史业绩最为出色的基金经理之一,在兴全基金期间,掌管兴全社会责任基金9年又65天,累计回报427.22%,大幅跑赢大盘及同类平均水平。

傅鹏博喜欢用做企业的思维去做投资研究。擅于从企业长期经营发展角度去研判公司的发展潜力。在挑选公司时,他会假设如果自己去经营这家公司会怎样管理。

他相信,投资人所获得的投资回报,本质上是对企业、市场认知的变现。投资者认知的水平越高,可能获得的潜在回报就越大。因此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读懂某个行业、某个企业才能提高投资的胜率。

对于有把握的公司,傅鹏博会重仓持有。不少看好的标的在他基金组合中的占比超过5%,而不太有把握的公司,虽然他也投资,但持仓比例通常较低。

在傅鹏博的持仓中,核心持仓占比50%左右,这部分是精选好公司,可以长期创造超额回报;大概有20%的持仓属于阶段性低估的公司,这部分企业会随着估值的修复而带来较为不错的回报;剩下的持仓主要是受市场或者政策引导驱动的公司,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热点。

他愿意为好的商业模式、好的公司支付溢价,宁可花贵一些的钱去买好公司,也绝不花便宜的钱去买不好的公司。他认为廉价的东西反而是贵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演会越来越贵,反而是不值得投资的。

同其他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一样,傅鹏博也不去主动择时。但会根据宏观经济变化,紧密跟踪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比如:2020年来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就花费一个季度的时间,重点考察了基金重仓公司的抗风险的能力,坚定了持有龙头公司的信心。

傅鹏博2018年从兴全基金离职后,加入睿远基金并担任董事长。目前管理睿远成长价值混合基金,该基金成立1年又163天,期间回报99.28%,最大净值回撤-20.84%。(截止2020年9月03日,Choice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发布的信息,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证实,不对投资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