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真相的群众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回复:537喜欢:141
哈哈,我不信任并尽量不使用没通过临床实验的药品和治疗手段;对别人信任并使用表示理解。
我对通过临床实验的药品、治疗手段期望也很低。大部分疾病不需要治疗就会自己好。相当部分的治疗没有什么效果。

热门回复

2022-03-21 22:31

有的人蠢到你都怀疑他是不是在演[滴汗]

2022-03-21 19:46

就是啊,大是大非面前竟然讲科学

2022-03-21 22:40

1 这人预防性拉黑了。2 方丈一句话都能影响中药发展,这么脆弱的话,我觉得中药也别发展了

1,我不信任不使用,这是事实。2,我说我不信任不使用,这是我的权利。

前面不允许方丈发言的大哥,可能没听说过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力。他那种不允许不同观点的思维模式,就是我们几千年不停循环,原地踏步的原因……

2022-03-21 22:34

“你都没有科学依据论证莲花清瘟没用!”
我说吃屎能长寿,哪个哥们能证明一下没用。[斜眼]

2022-03-21 23:24

那些中医黑、反对中医的人,其实并非反对的是中药材本身,他们并非是偏执的群体。他们反对的其实是一种“戛然而止”的理念与“缺乏临床具体参数”的严谨精神。他们只是觉得,医学是严肃的,绝非可以和稀泥。比如多年以前中考前夕,我胸口、背部起了一排透明水痘,天热汗水,很快要环绕一圈。我因为是过敏体质当时没在意,后来因为睡觉疼痛无法翻身,才跟家人说。打了两针没见好。后来去抓中药,一晚上水痘就消了,也不疼痛。此后就再也没有得过水痘。我始终认为是打针的结果,并不认为是中药的作用。我当时看了中药的方子,发现有农村到处可见的葎草,俗称就是喇秧。中药名为蛇割藤,五爪龙。中医面临的问题是,比如起水痘药方中会有葎草,至于葎草中是什么成份治好了水痘,它没有进一步研究,于是戛然而止。葎草是否对老人、孕妇、孩童有副作用,用量是多少,又无法给出具体参数……这个都是一个缩影,不仅是医学方面。还比如,最早的罗盘指南针,至于为何指向南以及为何不是正南,存在一个小斜角的原因又是什么?戛然而止。却在风水之上又无比精益求精。我们常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其实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这种灿烂的文化几乎跟97%的人没有关系,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即便是上层社会的人,乃至帝王将相也基本是半文盲状态。文字几乎成为无法逾越的阶级沟壑,成为上层建筑的点缀。这里面文言文的一统天下的惯性,标点符号的长期缺位,文字革新的停滞不前,白话文的销声匿迹……古代汉字书写从上往下、从右向左。根源在于甲骨文与铭文。为了减轻镌刻的困难与美观,一般言简意赅,不留标点。即便后来毛笔、竹简、纸张、印刷术的发明与出现,甲骨文与铭文的惯性却丝毫没被打破,以至于从奴隶远古时代到清朝灭亡,文言文为正统,书写方式不变,缺失标点,依旧如故。在断句与古文翻译之中,几千年,多少读书人耗尽一生心血。所以在二十世纪初,胡适先生深恶痛绝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文言文的局限性还在于,需要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才能读懂语义,并且文言文更容易一词多义引起翻译的困难与误解。为了力求简洁扼要,可能会遗漏重要信息。对历史资料的传承并非是最好的载体。很多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可能并不复杂,但是文言文的委婉可能就偏离了真相。最要命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词穷无能为力的现象。比如电子、原子、飞机、电流、电气……这个都是文言文很难驾驭的新词,怎么翻译都摆在了当时学界的面前。所以,戛然而止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一种无形的惯性力量,这种力量会迟滞探索的勇气。

你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应该,,,,,,,,这句中国台词您扛得住吗?

有多大用,皇帝平均年龄40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