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数据告诉你 “地量见地价”是否靠谱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6回复:10喜欢:4

      转发者按:今天是沪指1月7日熔断以来的最低量。如果排除熔断,那么是2014年8月29日以来沪指的最低成交量。地量来了,地价呢?我把前几天看到的一篇文章转发给大家参考。所以,不要被地量给迷惑了。看看历史是怎么演绎地量地价的。

来自财联社 作者:崔隽

  临近国庆节,A股市场交易清淡。昨日,两市成交额勉强达到3000亿,刷新了近4个月来的新低。近些日子以来,无论是在市场分析人士中,还是中小投资者中,“地量见地价”的判断并不鲜见。

  一般认为,在接近底部的时候,成交量会变得非常低,交易清淡。此时,场外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不敢轻易入场,场内被套牢的投资者没有杀跌意愿,锁仓不动,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判断底部的重要条件之一。

  然而,财联社对历史数据的梳理后发现,“地量见地价”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但在具体实践中地量与地价并非同时出现,而且地量往往先于地价出现。有时,见地量后还会继续破位下行,反而在真正“底部”出现的时候,量能并非最低,而是有相当程度的放大。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2015年股市大幅下跌之后的“双底”形成过程。

  大盘自1月“熔断”之后,呈现单边下跌态势,在2016年1月27日创出2638.30的低点。但是,这一日并没有产生那一时间段内的“地量”,当日成交量为2.16亿手。而在2个交易日之前,大盘成交量只有1.53亿手,这一数字成为那一时期的“地量”。在创出地量之后,大盘连续两日大幅杀跌,1月27日的低点要比25日的低点整整低了273.53点。

  在“第一只脚”落下后,大盘反弹近300点,但很快又继续下杀,险些创出新低。“第二只脚”落在了2638.96,只比“第一只脚”高出0.66点,当日成交量为2.07亿手。同样地,这一次低点也不是当期“地量”,当期“地量”来自2月15日,成交量为1.29亿手。

  上一次牛市来临前,在2014年上半年,大盘总体处于横盘震荡的状态。上半年中,“地量”来自2014年1月20日创造的5627万手的成交量。创出地量之后,大盘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但随后又一路跌回1974.38点。2014年3月12日的1974.38点也成为2014年上半年的“地价”,当日成交量为1.01亿手,差不多要2倍于“地量”。

  往再前一次牛市看,2007年创出6124.04的大盘历史高点后,大盘一路下杀到1664.93点。然而2008年10月28日创出这一低点依然也不是那一时期的“地量”,当日成交量为5985万手。回退到2008年的9月9日,当日创出了3072万手的“地量”,这一成交量差不多只有“地价”成交量的一半。地价日与地量日相距29个交易日,且又下跌了400多点,跌幅高达达22%。

  而在2007年的牛市前,“地量见地价”同样不那么适用。2005年6月6日创出998.23点的大底,但当日成交量有1599万手。而在2005年初的1月12日,成交量只有714万手,成为当时的“地量”。在“地量”产生之后,大盘继续向下寻底,跌去近250点后才止跌。

  综上所述,虽然“地量见地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地价”与“地量”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而且在这段时间差内,跌势可能依然凌厉。

@今日话题 @方舟88 @楼倚天 

全部讨论

2016-09-30 20:46

这个说明即使后面还有地价,也有充足时间跑路,想到这里还是蛮开心滴

2016-09-30 16:38

地量后放量上涨才是底。现在只是地量而且是连续新地量,还没有放量出来。判断是否为底仍然过早。

2016-09-30 15:40

别想着去抄大底,往往抄不到,如果不想,太纠结底在哪里意义不算大

2016-09-30 15:19

这个道理我也是周二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