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5回复:103喜欢:31
关于牧原的问题,其实有点智商的人都能搞明白一件事情。秦英林2021年末定增60亿,定增价40元一线,这次董监高及核心人员增持10亿+,增持价也在40元一线。另外接班人尚有5-10亿正在或即将买入。
秦英林自牧原股份上市以来,从未减持上市公司股份(除可转债),牧原集团及秦英林夫妇质押比例也是非常低,其个人也不存在资金困难问题。
因此,不论是秦英林,秦牧原,牧原董监高核心管理层的80亿真金白银增持必定是看好企业未来经营,同时也认为牧原股份股价被低估。
因此,从中小股东的角度去看企业的这些行为,若还有疑问,那么在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上显然不是一个审时度势和具有远见的投资者。
牧原的未来投资价值在哪里?
1,周期逐渐弱化后的估值提升。
2,前期大量资本投资后形成的固定资产优势,管理优势,成本优势。
3,行业特殊生意模式最终会形成头部企业稳定且充裕的现金奶牛,具有大比例分红可行性。
现在看着高负债率,现金流不那么充裕,且还欠债,过几年一看,企业会为如何把钱花出去而发愁,投资是需要具有长期眼光,不能局限于当前。牧原的终局很可能是一个占据国内市场份额20%+,屠宰产能20%+的企业,且永续经营,需求端稳定的生意模式所带来的自由现金流才是最终投资者该思考的核心问题。$牧原股份(SZ002714)$

精彩讨论

蓬江-一隐01-12 13:05

您的逻辑显然是不懂“市场经济”规律。
1,不论是存量经济还是减量经济,最终都是一种末位淘汰赛,不存在谁来了就导致行业过剩,过剩是阶段的,或长或短。您的第三条就是“计划经济”思维。
2,屠宰是养殖的延伸和协同作用,源头可追溯,全程可监控,这是食品安全角度看,屠宰端的过剩与其余市场经济规律并无不同,终局仍是适者生存的法则。这点您仍是“计划经济思维”。
3,猪肉是刚需,几千年不曾被代替,从你这就成了随时可代替?看看生猪历史出栏量,去年7亿头,超过了过去很多年吧,今年估计是历史新高,消费似乎有增无减!另外猪肉消费量只跟价格和成本相关,这点先学学基本经济学。
4,生猪与地产最大的差异就是存货即现金,随时兑现,无应收款,全是钱货两清的模式,怎能与地产这类超长账期相比?其商品属性天然就不一样。您的第二点说明你需要有“常识心”,生意不是能张口就比。
5,大股东定增不看好企业发展,难不成企业没有未来,大股东还自掏腰包做雷锋?若企业没未来减持跑路的心都有了吧,看看这些年上市的企业有多少大股东没减持的?
您的逻辑建立在“偏见”上,一叶遮目,不看全局。看你说这么多,不回复你有点不礼貌,好好思考,趁口舌之快或口舌之争没多少意义

蓬江-一隐01-12 11:07

估值的“锚”始终围绕未来自由现金流。对此,过去两年谈过不少。
1,一个是牧原近些年千亿级别先进猪舍形成的防控,管理,信息化优势,这种优势是巨量“非瘟现金红利和政策融资环境”形成的。最终反映在成本端会形成很长时间的成本优势。
2,牧原的平铺猪舍设计寿命30年,折旧年限平均12.5年,牧原采取的激进折旧政策(相对A股所有猪企)体现在财报上都是巨大的前置成本,即牧原若按其它猪企的折旧政策,完全成本更低。2020年-2021年的大量新建猪舍理论上12.5年后就完全折旧完毕,而实际猪舍仍可使用17.5年,即未来17.5年是完全的0折旧,反映至完全成本端则是形成巨大的优势(目前1.5元折旧)。后续17.5年无需再投入则可实现稳定的收益,现在的重资产模式则会成为未来的轻资产。当然,期间猪舍的升级改造或会产生年2%-3%的维护费用,即按1200/头的建设成本,其猪舍升级改造等维护性支出大致上20-30元/头。这种激进的折旧政策,从财报看是先支出后享受的方式,若按照其它猪企的保守折旧方式,牧原一年省下来的折旧大概就是50亿,其财报会好看很多,利润也会增长。
3,牧原的生意模式的确不及茅台,片仔癀这种依靠特殊资源垄断和长期具有提价毛利率极高的生意。但其重资产形成的进入壁垒和重资产未来过度轻资产模式(财报上),消费端稳定的需求,钱货两清,无应收款,未来稳妥的现金奶牛对未来长期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并不逊色多少。

现金流折现是根本01-11 20:08

你估计不懂周期弱化的真正含义,周期弱化意味着利润稳定 现金流稳定,头部企业(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更大、慢慢蚕食退出的份额(不一定是扩大产能,有可能是效率的大幅提升)。
生猪养殖的强周期属性本来就是一种病态 一种畸形,是养殖端投机倒把的结果。当有一批产能大且稳定的养殖企业扎根行业,投机倒把份子就会越来越无法兴风作浪 。投机倒把份子只不过是想利用大起大落的价格差来获利而已,当价格差不是很大的时候(比如长期猪价在14~18元/公斤波动),投机倒把份子自然不会去参与,因为无利可图并且风险巨大。
生猪养殖的天已经变了,周期弱化已经是无法改变的趋势。

蓬江-一隐01-12 14:01

前两年谈过五粮液,现在回头看感概良多,物是人非,白酒这个领域今年是不会考虑的了。主要还是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白酒的经销商库存量很大,1千元级别的竞争格局没茅台一骑绝尘那么清晰。且白酒的业绩2023年大概率是几年来最高光的时间点,今年开始或下滑或难以匀速增长。但白酒的生意模式很好,五粮液挺不错。若分红率有4-5%倒是会考虑。

全部讨论

对楼主的逻辑不敢苟同:
1.为什么定增?绝对不是什么对未来拥有无限的信心。而是赚的钱不够多,或者亏钱了,无法覆盖缺口。
2.过剩的行业,同行都在定增或举债。恒大定增,碧桂园定增……不是说明企业向好,而是整个行业生存环境恶化的表现。
3.牧原的悖论是,他越扩产,猪价越低,他的行为是原因,也将承受这个结果。
4.进去屠宰,除了能转移养殖公司的债务,没有任何意义。屠宰比养殖过量还严重!!!
5.猪肉以前是刚需,现在刚需性大为下降了,牛肉,鸡肉,鱼肉全面过剩供应,替代性强了。以非洲猪瘟刚开始时的周期来预估养猪公司的利润或市值——不是蠢就坏,更可能是又蠢又坏。
6.在各类资产价格向下的螺旋中,祝大家好运别成了传花的最后一根韭菜

周期逐渐弱化后不存在估值提升,反而是整个板块杀估值

政策未必允许牧原一家独大

等业绩浪,牧原有看点

能不能写一篇文章,假定明年后年是今年的猪价,哪些企业会破产

还有回购20亿,牧原股性真的被完全玩坏了,奇了怪了这股也不适合做T啊(长时间波动一般),牧原一直给机会买吧

01-12 12:04

说得好有道理,我有一个疑虑,牧原股份是否有财务造假的风险,刚看了一下,他的应付接近200亿,应收1亿,客观说猪肉价格回声后确实会带来超大级别现金流

01-11 16:53

请教隐大,估值的锚是啥,头均市值吗。
牧原未来可能大部分现金流还是继续投资升级猪圈,目前来看显示不出规模经济,看不出优势。(投资的机会成本是茅台)

资本市场比我们看得远,实事求是的说不是那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