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排雷:开盘熔断!暴跌30%!再跌25%,却有人还在刀口舔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开盘熔断!暴跌30%!再跌25%,却有人还在"刀口舔血"!

5月6日晚间,泰晶科技公布,公司股票2020年3月30日至2020年5月6日期间,连续三十个交易日中至少有十五个交易日收盘价格不低于"泰晶转债"当期转股价格的130%(即23.27元/股),已触发"泰晶转债"的赎回条款。

根据公告发布当天可转债的报收价格364.94元以及股价17.9元计算,理论上,转换成对应的股票,价格却只有134.75元,一下子亏掉63%。

在上市公司泰晶科技意外发布赎回公告后,泰晶转债的投资者们果然迎来了噩梦。5月7日开盘,泰晶科技迅速暴跌超30%。根据交易规则,上交所随后对泰晶转债实施盘中临时停牌,自14时57分起恢复交易。而在14:57恢复交易后,这只受市场热度关注的可转债依然快速下跌。

临近尾盘,泰晶转债从30%暴跌后的水平再度下探,跌幅扩大至47%以上。截至收盘,泰晶转债报收190.92元,而相比停牌前255.46元的价格,其相对价格跌幅依然猛烈。这也意味着,最后三分钟时间,泰晶转债价格的相对跌幅依然高达2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恢复交易后,一边是高位套牢的资金疯狂抛售,另一边却有投机客悄然进场,"刀口舔血",博弈转债巨幅波动后的收益。当天,泰晶转债成交额约达近8000万。

有投资者评论称:"泰晶转债开了一个先河,未来也有极大的可能发生在其他转债上面,毕竟示范效应。也容易造成未来转债成为庄家联手上市公司收割散户和游资的一大利器。"(中国基金报)

爆雷:宜华系70亿债券现违约 6500万难住潮汕"资本教父"

在经历了劝退回售、场外兑付、评级连续下调、子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身背70债券的"宜华系"终于还是违约了!

5月6日下午,上海清算所披露公告,因截至付息日未能足额兑付中期票据"17宜华企业MTN001"利息,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宜华集团")构成实际违约。

公开信息显示,"17宜华企业MTN001"于2017年5月2日发行,发行金额10亿元,票面利率6.5%,发行期限5年,年应付利息6500万元,付息日为5月6日。这只债券是"宜华系"旗下第一只违约信用债。目前,"宜华系"旗下债券存续规模合计为70亿元。

就在首只债券违约前不久,4月26日晚,"宜华系"旗下上市公司宜华生活(600978.SH)发布公告称,4月24日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遭到立案调查。

同样是在4月24日,宜华生活控股股东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宜华集团")被中诚信国际下调评级,主体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其发行的债券"17宜华企业MTN001"和"17宜华企业MTN002"的债项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同时将公司主体及上述债项信用等级继续列入可能降级的观察名单。

中诚信国际在评级报告中指出,宜华集团下属重要上市子公司宜华生活宜华健康在2019 年经营均出现亏损。其中,宜华生活2019年度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约1.08亿元-1.59亿元,宜华健康2019年度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约12.5 亿元-16.2亿元,业绩同比均大幅下滑。宜华集团本部无实体业务经营,利润依赖子公司分红等投资收益,2019年业绩预计也将大幅下滑。

中诚信国际认为,宜华集团2020年内集中到期兑付压力很大,且公司外部融资环境承压,可动用货币资金有限,流动性紧张,公司偿债资金来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公司持有的大部分宜华生活股权及宜华健康股权处于司法冻结状态或质押状态,公司再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债市观察)

包钢股份大股东拟斥资20亿至40亿增持

面对股价"跌跌不休",濒临1元面值退市的"警戒线",包钢股份控股股东包钢集团迅速出手挺股价——抛出不低于20亿元的增持计划。

  包钢股份5月6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接到控股股东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包钢集团")通知,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计划于公告披露之日起12 个月内,以自有及自筹资金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金额不低于20 亿元、不高于40 亿元。

与惨淡股价相映衬的是公司2019年业绩。年报显示,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3.97亿元,同比下降5.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8亿元,同比下降79.9%。对于业绩下滑原因,公司解释称,主要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逐渐衰减,钢铁行业高供给压力有所显现,市场价格下行,叠加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侵蚀企业利润,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显著下降。

伴随钢铁行业承压,公司股价自去年3月份以来一路下跌,至今年4月29日最低跌至1.04元,截至昨日收盘,公司最新股价为1.1元。(上海证券报)

疫情之下!啤酒巨头也扛不住了,一季度巨亏3亿!

"啤酒巨头"百威亚太也没能躲过疫情的影响。

5月7日早间,百威亚太披露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集团一季度净亏损4100万美元(近3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盈利2.4亿美元(约17亿元人民币)。同时,期内集团实现总销量12.77亿公升,总销量减少42.3%;收入为9.56亿美元,收入由于销量减少而下降39%。

由于披露的一季报不及预期,百威亚太今日开盘大跌至4.37%,截至午间收盘,报21.15港元,跌2.76%,最新总市值为2801亿港元。

作为"啤酒巨头"的百威亚太在港上市后备受外界关注,但在上市10天后股价便开始下跌态势,且一发不可收拾。今年以来,百威亚太的股价已跌去19.58%,5个月时间市值蒸发逾680亿港元。

对于销量大幅减少,百威亚太表示主要是受区内COVID-19疫情所影响,一季度中国市场损失惨重,虽然百威亚太采取了积极的电商销售策略,但依然难以减少疫情对传统渠道的影响。(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