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投资犯的错误

发布于: 雪球转发:60回复:280喜欢:312

这几年我犯过的错误就是对优秀的企业出价太松。当我看到一个特别有前景的企业,我会对股价估值有比较高的容忍度。但这样投资缺乏安全边际,企业估值较高时一旦不是完美执行,经营出现一些波动,股价会有较大幅度的下跌。

我们关注这些优秀企业的长期表现和一些历史事件会发现,即使再优秀的企业,它在某一阶段也会受到市场的冷落,这或许是市场不喜欢这企业的风格,也可能是企业出现了一些短期基本面的波折,而这时候估值才会特别低,把市场长期给优秀企业的溢价全部打掉。我以前也说过:

当现有药物能支撑估值,并且还有很好的成长性,管线都送给你才是医药投资的钻石机会。

现有药物能支撑估值,但已经把大部分成长算进去。管线送你为黄金机会。

现有的药物不能支撑估值,需要算进一部分管线价值的,为青铜机会。

把管线按照非常乐观计算才能支持现在估值的为亏钱机会。

我的错误则是有时在青铜的机会买入了优秀企业,而事实上应该多点耐心等待,在黄金机会才买入这些企业,这样就会有非常大的安全边际,不必刻意等钻石机会,可遇不可求。

海外生物科技企业想要有长远的发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财务上必须非常健康。在这次长达三年的生物科技寒冬里面,已经见证了太多小企业有很好的项目但没钱,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最后砍项目裁员,甚至面临破产风险。所以这是最先决的条件,有财力支持。其次纵观生物科技历史,每一个最后发展成大企业的药企都会有一个基石药品,那就是一年能卖几十亿美元的重磅产品。这样才能支撑企业长远的发展,自给自足。最后则是这个企业的管理层必须非常优秀。生物科技是一个分工合作非常频繁的行业,所以当一个优秀的管理层有一个基石药物以后,它不管是自研还是引进其他小药企的产品合作研发都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基金在挑选股票时都会遵从这三点,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度过这寒冬?他们手里有没有一个基石药物能让他们获得足够的钱来持续发展?最后则是管理层是否优秀,执行力是否强?这三点为定性的分析,定量上则是跟踪这些企业的财报来印证自己的判断。满足这3点的企业非常少,所以当我挖掘出的时候会忍不住对于估值过于宽松,在青铜机会就买入了。

全部讨论

牛市的时候,都是格雷厄姆在认错,给伟大的企业出价太保守,下车太早,伟大的企业就应该一直持有,非卖品等等;
熊市的时候,都是费雪在认错,再优秀的企业也要看安全边际。。。

小丰总,请问港股18A、XBI、IBB,估值怎么看?整体估值的角度从高到低怎么排序?

这应该是成长的一个过程。
在市场里呆得越久,就会越敬畏市场,越知道自己的渺小,最终也就是越显得保守。

不是抬杠,好像在市场好的时候,优秀企业不断新高的时候,大家总结的结论都是:优秀的企业可以适当放宽估值 归根结底我觉得就是运气。。。如果没有疫情,会不会结论是后者

$Roivant Sciences(ROIV)$ 市值差不多刚好等于现金+股权市价。管线,潜在收益,成长性都是白送的

01-04 00:50

mark 充沛的现金流;稳定的基石业务;靠谱的管理层。
再加一个:个人能给到模糊的估值水位,并且无论牛熊始终铭记这个水位,不随牛熊尤其不随牛市而轻易动摇尤其轻易上调。这个水位就像泳池水位,一个1.7身高的人,在1.5泳区大概还是安全的,在1.7泳区就有一定危险了,轻易别去1.8泳区了。
牢记水位,安全第一。

单一行业的多头恐怕很难解决所谓“出价太松”的问题。 过去医药行业的景气周期维持了数年,以现在市场的估值标准看怕都没啥能买的标的,咋办呢? 基金经理空仓和研究员大眼瞪小眼吗?如果高景气再多持续几年不停满仓现金踏空吗?
按照固定估值标准做交易,本质是在赌自己对未来市场情绪的上下限有了把握,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横跨多行业比价。即使没有太过深度的研究能力,也可以一眼胖瘦轻松发现21年的$中国海洋石油(00883)$$中国移动(00941)$ 比医药更有性价比的。 要么深研一个行业,通过行业内的多空策略赚个股alpha也可以。
这两年我最大的教训是,估值高低是横向比出来的,除非有20%以上的可持续股息率,不然尽量少谈什么绝对估值。

请问对于港股和美股,所谓现有药物支撑估值,这个估值水平大概在多少范围呢?

小丰总,总结非常精彩!让我想起18A里诺诚健华至少满足,1/足够的财务资源支撑后续管线进展。2/基石产品奥布替尼已有适应性症+tafasitamab值现在的市值。3/后续还有非常诱人的ICP-332和ICP-248值得期待…$诺诚健华(09969)$

药明怎么看,把公司卖给你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