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李白终究是个俗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2喜欢:12

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已突破80亿,之前上海电影,中国电影等业绩预报都不错,当时想着,这里面也许会有值得一看的电影。

上周《长安三万里》正式上映,但最近一直比较忙,平时也没有看电影的习惯,毕竟一场电影一去一回,加上放映时间,几个小时就没了。

我大概是不愿这样挥霍时间的,但因为一些原因,我还是去看了。

初看完,似乎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李白,但过后,又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

几年前看过《李白传》,当时对李白的印象:

一是才华横溢,文采震古烁今。

二是一生轻狂,清高又狂妄。

三是终究俗人一个,始终为欲望所驱使。

但看完这场电影,前面两个观点没变,只是第三点,李白,“俗”得有些过分了。

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不太能接受自己可能会被一场电影“欺骗”,既然看了,就要看的有价值。

既然要去打破砂锅,那就得事无巨细的去翻一番这段高适与李白的往事。

所以回来后略读了多本《李白传》,也翻了下高适,杜甫的诗集以及一些史料,最终有了标题中的结论:

《长安三万》,贬低了李白,但并未拔高高适。

另外,剧情与历史不合,也缺乏一些基本的古代战争军事素养。

主要体现在:

1、李白生于唐朝开元元年(701),高适生于开元704年。

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天宝三年,开元744年,与李白杜甫两人同游,且三人都做了诗。

并非如电影中,高适第一次“心中锦绣脱口而出”就是那首:"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燕歌行。

此时李白43岁,高适40岁,电影李白的台词有一句“我们少年相识”,显然不符合史实。(应该是有这样一句的,没记错)

2、电影中的李白人生暮年依旧渴望功名富贵,投靠并写诗歌颂永王,被捕下狱后和新任妻子求助高适,高适见了二人,并借郭子仪之手救了李白。

而李白在见面中的表现是一脸疑惑的问到:“永王不是太上皇任命的四省节度使吗?”

装傻充楞试图掩饰自己对永王造反并不知情,即便高适与自己是至交,也感到恐惧,没有丝毫诗仙应有的风骨与气节。

但实际上,是当时身为太子的唐肃宗和玄宗分开后,裴冕等人拥立他当了皇帝,把玄宗尊为了太上皇。

玄宗自然不甘心,既然你想架空我,我就让你也成为一个空头皇帝,于是假装没收到肃宗的信。

并以太上皇的名义,分封了一堆节度使,其中就包括永王李璾,此时的李白,投靠的是太上皇正式分封的四道节度使,不存在谋反的说法。

而最关键的是,这分封不仅给了名头,还把财政权,军事权,人事权一并给了,永王才能有后面的“自我膨胀”。

下面列了两段新唐书的记载,第一段是肃宗篡位,第二段是永王受封到自我膨胀后败亡的大致原因。

裴冕要拥立太子登基,很正常,这样才能得到肃宗的绝对信任并且大权在握,太子想要当皇帝,很正常,这个位置的诱惑,历史上没几个人能忍住。

“渤海高氏”以前确实是世家大族,巅峰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欢就是自称的“渤海高氏”,这个名头当时能支撑他称帝,能量可想而知。

但随后北齐被灭,与皇室有关的一族,自然不可能过得太好。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也就是说,李白确实只是想跟着永王当一回英雄,事先是不知道永王会谋反的,只是后来永王将来被坐实了谋反的罪名,李白自然也脱不了干系。

电影里说李白写了11首诗歌颂永王,这里就列出几首来:

第二首李白自比东晋谢安,第五首写的是“二帝”和“贤王”,这就很明白的表态了,自己是为‘’王”出谋划策,而不是为“帝”。

“二帝”说的就是上文写到的肃宗和玄宗,最后一首是表明政治目标是“击胡”,而并非针对肃宗,否则至少也要挂个“清君侧”的名头。

但李白是不可能干预永王决策的,而且李白在二帝逃亡的过程中,写了很多诗暗讽。

最经典的是大家都熟知的《蜀道难》,其中那句“嗟尔远道之人何为乎来哉?”说的就是这“二帝”,上文的巡游其实也是一种讽刺。

毕竟肃宗和玄宗不顾祖宗宗庙的逃跑,哪里会是“巡游”该有的摸样。

后面还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类的话也是十分明显。

厌恶肃宗和玄宗,又有成为谢安之心,李白投永王,内心大概是十分激动的,毕竟看起来永王此时是要抵御外敌,恢复故土。

3、高适一早就收到了哥舒翰的橄榄枝,但高适看不上哥舒翰身边“掌书记”的职位,而是给了自己‘’十年时间“凭自身能力去博一个功名。

这一段虚构的逻辑不畅,”掌书记”可是仅次于副节度使的职位,将来升迁之路还是很顺畅的。

正史中高适之前小小的从九品官职尚且甘愿委身,干了一段时间实在受不了才离开,后来受到举荐后立刻就乐呵呵的去哥舒翰那报道去了。

这一段是和之前能够凭关系救郭子仪一命契合的。

但问题在于,有这关系,又何必跟着李白厮混呢?这一段的逻辑是明显不顺畅的。

这是编剧历史功底不足的体现,可以做的更好。

4、高适破吐蕃的剧情,吐蕃俘虏被救走的过程太过容易,大军几乎倾巢而出的从小道绕到了敌后,几个人夜袭轻松取下敌方城池,并且敌方大军冰天雪地全在城外驻扎。

这一段着实离谱,俘虏在冰天雪地冻了这么久,即便给他解了绳子也得缓半天,更何况两个人就给救了出来,还带着一匹马。

军营中马匹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想做到这一点,两个无名小卒是不可能的,起码也套个将领的马甲更合理。

而大军出动,吐蕃竟然没有丝毫察觉,这也很不现实,吐蕃七万大军,总不至于连个斥候队都派不出。

后面几个人跃上城楼就把城门从内部打开就更假了,除了内部分裂以及兵尽粮绝,一座城池不可能再以其他方式从内部被攻陷。

后面吐蕃大军冰天雪地在城外驻扎也不知道是在防谁,而且人家都破城组成骑兵冲杀了才开始喊敌袭。

这样低能的敌军,换谁上不行呢?

5、最后通过高力士门徒(忘了姓名了)点出高适借郭子仪之手救了李白,靠的是高适曾经为郭子仪求情救其一命。

首先,真正救了郭子仪的是李白。

《新唐书》中记载:璾败,当诛。初,白(李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其次,高适确实没有直接出救李白,这也是网上虚假兄弟情传得火热的原因,李白把高适当至交,高适却见死不救。

这是一个千古之谜,但我翻了不少书,总觉得,这段友谊,其实没有这么不堪。

一千多年前的往事,想要还原难度极大,但一个人的一生,会成长,会改变,有些东西,却是永恒不变的。

而认清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是否言行一致。

高适写的最后一首诗,是写给当年的两大驴友中的杜甫的:

“杜二拾遗”说的就是杜甫了,“拾遗”是指杜甫当年曾任肃宗的“左拾遗”,杜甫在高适去世后看到这首诗还十分感慨的做了回复。

而杜甫晚年愈发穷困,高适是给予了很大的经济援助的,此时是公元762年,离他765逝世还有三年时间。

杜甫在760年也写过一首诗跟高适借钱:

关系不够深,是不好意思开这个口的,而且说的这么直白,高适也很快给了钱,毕竟是要“救急难”的。

排除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因素。也就是说,高适此人是重感情的,既然对杜甫情深意重,对于李白,总归是有感情的。

至于为什么不救李白,电影中和网上绝大部分说法,都是高适当时身份敏感,不宜为叛军求情,否则自己和李白可能都难逃一死。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并非真解。

在我看来,高适对李白是有感情的,但高适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选择直接出手帮助。

原因么,首先谋反可是重罪,诛九族是基本操作。李白确实无辜,但毫无疑问是难以幸免的,更何况这位还长篇大论的嘲讽当今的皇帝。

你说肃宗想不想他死?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统治者最讨厌的就是这样的文人,这一点,电影中说的不错。

救李白,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救与不救,高适的内心必然是十分煎熬的。

更何况,正史中高适和李白的关系真的好到足以让高适冒着可能被打为同党,诛灭九族的风险,去营救李白吗?恐怕未必。

上文说过,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他怎么去对待那些地位比他低的人,或者其他更弱势的生物。

一个开阿斯顿马丁的人,如果对一个刮到车的普通人不依不饶,绝对不可能是个好人。

一个走在路上能对着流浪狗拳打脚踢的人,绝对不可能是好人。

另外,还要看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一个童年经历太多阴暗的人,除非他长大后身边都是一群光明磊落的正君子,否则大概都是不可交的。

而高适的祖父高侃是凭军工成就的左监门卫大将军,正三品官职,这对高适的仕途帮助还是较大的。

不过当时带来的特权已经被父辈用掉了,摆在他眼前的出路依旧有,但文武双全的高适当时自比的是“高阳一酒徒——郦食其”。

这位可以说是刘邦入咸阳的最大功臣,甚至功高盖过子房,全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刘邦没耗一兵一卒一路受降进的咸阳。

而霸王当时还在灭一城屠一城的艰难推进,自然是让刘邦捡了漏。

高适这样的心气,自然是认为自己应该“屈指取公卿”,而同为诗人,高适与李白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天差地别的。

商人家庭出生的李白视金钱如粪土,一生轻狂,而军功家庭出生的高适,“帝王心术”,“为官之道”必然深得长辈真传。

所以李白得意便失意,德不配位,而高适则深知自己当前的地位来之不易,当时高适究竟身处怎样的政治生态,我没有时间去探寻了。

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他对李白是有感情的。

不仅因为上文所述,他对同期认识的杜甫情深义重,更有他后来政治生涯中的表现做辅正。

忧国忧民的边塞诗,治下“政宽从简,吏民便之”,以及五十五岁高龄还能因直谏被贬,电影中“耿直boy”的形象塑造还是没问题的。

这样的一个人,很难会是一个绝情之人,只是或许考虑到自己的所处的政治旋涡中,不得轻举妄动。

也许是想到自己这地位来之不易,要光宗耀祖,也要为后人,为家族考虑的无奈之举。

更何况,如果当时高适真的怕李白牵连到自己,那恐怕不是闭门不见,焚烧来往书信这么简单了。

一个内心黑暗的人,这时大概会选择“送老友回天上做谪仙人”的。

至于是否如电影中更美好的想象,高适请了郭子仪出手,就无从推测了。

毕竟,如果高适确实写了书信,而最终郭子仪帮了忙,两人都没有理由保留这份往来的证明。

缺点说了不少,那这一场电影看的值得吗?

对于我个人来说,还算值得,它激起了我的强迫症,又额外花费了我近十个小时的时间去探索, 以写下这段记录。

时间确实花了不少,但这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一件事:

记忆的最好构成方式,最好是图像,次之是逻辑,最次是文字,最关键的是要有触动。

这个道理,很久以前便在书中读到过,也理解过,但现在才正式被唤醒。

文字的优势在于可以短时间内读取大量的信息,图像的优势在于形成记忆往往相对文字和逻辑深刻得多,而声音,也是能够助推记忆的。

尤其是这部电影的配音,

而且,这一点,在之前看过的那本书中,也许是没有,也许是我选择性忽略了。

电影中有一段是高适每次读书都要小学童先给他读一遍,这一幕,对我是有很大触动的。

这唤起了我曾经的一段记忆,在小学时代,也许会一辈子都不会再用上的记忆,很简单的一件事。

当时老师要求背诵一篇课文,我并没有刻意去记,但在旁边一位同学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竟然没有任何刻意记忆就直接背了下来。

当然,前提是基本的文字内容我有一定的理解。

另外,以前有段时间,喜欢睡前听一本书,一觉醒来其实没记得多少,但第二天只要看到这段文字,内心就会有强烈的熟悉感。

这是建立在我完全没有看过书中对应文字的情况下。

其实关于记忆,还有很多没有解密的内容,人们对于大脑的研究也不深,但很多研究结果,确实意义重大。

扯远了。

说说这部电影的价值吧: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孩子,非常值得一看,太小了不能体会到诗景结合的意境,大些的孩子,电影中传递的道理也不是多高深,意义不大。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提供的这条路径,不需要去看书中枯燥的文字叙述,它以独特的视角和选角,将所有剧情串到了一起。

在一个个关键的节点,以情景去具现诗词,让你读懂诗人的情绪,这不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手段,却是激发兴趣极好的方式。

它以李白一个人,串起了一条线,这条线的意义,不在于领略多少沿途风景。

关键点是,给你营造一种熟悉感。

这样,将来在看到任何与之有关的讯息,大脑都会感觉到亲切,可以无负担的接受并且深化理解。

简单点说,等孩子上到初中以后,带他看一场这样的电影,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所有关于李白,杜甫,高适的讯息他都不会觉得枯燥。

对于他们的诗词,也更容易理解,毕竟也曾走马观花的了解过他们的一生。

此外,这是能让人真正体会到诗词魅力的一种方式。

除了中间贯穿李白一生的黄鹤楼之外。

电影中的巅峰剧情,我认为是年老色衰,大着肚子的李白,在一片寂静深沉的夜色中,作出的那首乐府诗——《将进酒》

我本是天上谪仙,毅然决然的来这人间一趟,沾了满身红尘酒气,再也回不去了。

我曾意气奋发的站在权势的顶峰,皇帝尊敬我,臣子敬畏我,同伴仰慕我,恭维我“不是世间人,而是天上仙”。

可现在,春去秋来,我什么都没有了……

人生得意的时候啊,就应该恣意放纵,否则将来失去就追悔莫及了。

我的才能必然有用武之地,失去的,我都会再拿回来。

如果拿不回,那不如就这样一醉不醒吧。

封王拜相自可青史留名,可以我的风采,哪怕当个酒鬼后世也忘不了我。

钱财这些身外之物,哪比得上此时一番畅饮来的痛快。

也许,这样便能消散了我这无尽的愁苦……

李白,李太白,你这一生,奋斗过、 耀眼过、颓废过、绝望过,于后世,亦是如流星划过,众生仰你之光,敬你之才,饮者亦可留其名,你,说对了!

年少轻狂是你、一掷千金是你、极尽荣宠是你、恣意妄为是你、飘然若仙是你、俗不可耐亦是你,一个行为矛盾又内心简单的你。

高适,高达夫,你终究得偿所愿,人生似乎远不如李太白这般精彩纷呈,同样的心高气傲,却蹉跎半生。

但你一生不逃避,不放弃,坚定的为着梦想日添一瓦,你非寒门,却展现出了寒门子弟穷尽一生,挣扎向上的韧性与执着。

你以沉稳厚重的一生告诫后人,只要你的命够硬,没到最后一刻,也谁不能保证命运之神不会垂青于你,而你,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杜甫,杜子美,你的一生似乎只是作为一个见证者,见证那颗耀眼的太白金升起,闪耀,陨落。

同样生于盛世,同样才高八斗,但你没有李白家道富裕,也不如李白生得仙风道骨,一生穷困潦倒。

但你内心永远平静,安于平淡 ,有求于人,亦是坦坦荡荡。

相比心系功名利禄,对外却又要 以“放荡不羁”的摸样去做掩饰,想要放下又始终放不下的李白。

相比一生勤勤恳恳,如履薄冰,耗尽心力才换得那一线生机的高适。

你,才是最洒脱的那个。

你大概也想不到,千年以后,你竟是和你崇拜了一辈子的那个身影,站在了同样的高度,你,应该会很高兴吧……

你痛惜动乱的国家,如今已团结一致的站在了世界之巅,你悲悯的人民,如今已有了掀翻世界的能量,你,也许会感到不可思议吧……

——2023年7月15日记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23-11-09 00:40

股好人好 文章好 有心人能移山

2023-07-16 22:18

老师也是博学多才之人,重要的是这种探究的精神值得学习

2023-07-16 15:07

我惊讶老师的文化功底深厚,我更惊讶我把这段文字看完了,天哪

2023-07-15 23:59

精彩 文学功底很深厚

2023-07-15 23:51

天呐,你厉害

2023-07-15 23:50

这个国漫只是告诉大家李白不是打野的刺客我还是觉得八角笼中值得一看

05-20 07:46

送钱别送红薯

01-16 22:41

有才

2023-10-04 01:58

今天刚看了下。这篇点评写的好,让我看懂了这个电影。
个人觉得电影中对李白的不如意和相对浮夸的描述有些因果导致,其实更多的官场不如意是因为他确实不适合做官,而浮夸是释放不如意才有的行为。
高适确实描述的很好,感觉李白是高适暗中救的,而表面确实会划清界限,很符合高适这样的处理风格。
这个片子确实就是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巧妙视角,直接看有些费力,看了点评再看反而感受更好。

2023-07-17 13:43

老师的影评精彩,看完电影也觉得把李白贬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