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构业务逻辑:百度一季报释放的三个信号|公司观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4

一季度,百度进行了一场AI重构——不仅是推出新品或者模型,更是业务逻辑的彻底变革。

百度(BIDU.O、9888.HK)于美东时间5月15日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财报。

报告期内,百度收入为315亿元,其中核心收入238亿元——同比均实现增长;净利润(Non-GAAP)同比增长22%至70亿元,核心净利润(Non-GAAP)同比增长26%至66亿元——两项指标均超出分析师预期。

自2024年第一季度起,百度共计回购股份2.29亿美元(约合16.53亿元)。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在中国的到来,文心大模型等基础模型将成为基础设施,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正在让文心大模型系列变得更加实惠和高效。这将为百度带来更多机遇。”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

截至财报公布前,百度美股股价5月15日收涨1.22%至110.75美元,Wind覆盖的分析师给出目标价在140美元-179美元之间;港股股价5月16日收盘下滑0.73%至108.4港元,分析师目标价为128港元-173港元。

如李彦宏所言,百度本季度的关键词依然是人工智能,但其核心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强化——李彦宏在电话会上强调,公司要从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模式(internet centric business)转型成为AI优先的模式(AI First business)。

业务成长性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百度也用业绩证明了“AI First”的底气——一季度,由AI驱动的智能云业务增速达到12%。

多家券商表达了对百度AI前景的看好。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y)预计,随着AI在企业中广泛采用,将推动百度2024财年云服务增长;天风证券则表示,百度通过发展AI云基础设施、AI企业大模型平台等细分业务,有望带动云业务增长。

拉长时间线来看,AI驱动业务成长已经成为一条相对清晰的路径,也是百度未来一段时期都要面临的必答题。一季度,百度的AI重构持续深入——推出新模型及工具的同时,生成式AI更成为业务关键动力,深度影响着百度智能云、移动生态以及自动驾驶。

AI驱动云业务同比增长12%

一季度,百度智能云业务成为公司的最大惊喜之一——期内收入同比增长12%至47亿元,其中AI收入占到6.9%。

回看整个季度,百度智能云通过推出多款模型和工具拉低开发原生应用、定制精调模型的门槛,不仅为企业和开发者带来更实惠、更高效的开发体验,而且拓展了大模型商业化落地的空间。

在2024 Create 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提到,未来多数大型AI原生应用都将基于MoE架构(Mixture of Experts),即大小模型混用——用户何时调用小模型、何时调用大模型、何时不调用模型,需要匹配不同场景。

为此,在文心大模型旗舰版基础上,百度智能云推出了三款轻量级/两款特定场景大模型,配合模型定制工具千帆ModelBuilder,让企业和开发者以MoE的方式自由调用不同大小的模型,进而在提升效果的同时降低使用成本。

例如,小度添添平板机器人,普通问答调用小模型、算数学题等应用使用文心大模型4.0,最终实现了应速度提升2倍,而成本下降了99%。

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模型矩阵

此外,通过AI原生应用开发工具千帆AppBuilder,开发者可以用自然语言,三步开发一个AI原生应用,并便捷地发布、集成到各种各样的业务环境中。

得益于开发门槛、成本降低,截至2024年4月,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服务客户8.5万,累计帮助用户精调1.4万个模型、开发超过19万个应用。

对于文心大模型,其API日均调用量已经突破2亿,环比增长高达300%。相比一年前,文心大模型的算法训练效率提升至原来的5.1倍,周均训练有效率达到98.8%,推理性能提升105倍。更重要的是,推理成本降至原来的1%。

“受益于AI对云驱动影响和文心大模型系列推理成本的降低,叠加轻量模型相较开源模型优势,百度云业务额外收入增量重心由模型训练过渡到模型推理。”天风证券表示,成本降低带来的增量反哺云业务,有望带动云业务发展。

东吴证券同样看好AI驱动百度云业务继续成长,包括AI产品及服务正稳步推进、模型矩阵逐渐完善。AI 模型能力提升及场景拓展,将推动百度云计算收入增长。

据媒体报道,通过对2024年1-4月国内大模型相关项目近200个中标公告统计,百度在主流大模型厂商中一举拿下三项第一:最多中标项目数量(7个)、覆盖最多行业(6个)、中标金额总数最高(超过5600万)。

继上季度与中国三星、荣耀合作后,本季度,小米(1810.HK)、OPPO、vivo等手机厂商均接入文心大模型API。同时,大模型的合作领域从手机向PC和电动汽车拓展。据李彦宏透露,联想集团(0992.HK)和蔚来(NIO.N、9866.HK)在季度内已达成合作。

AI云的另一个增长驱动力是,向GPU云客户交叉销售CPU云服务。随着GPU云在现有和新客户中的高度认可,还能进一步拉动CPU云使用量。

AI持续重构移动生态

作为百度基本盘,百度搜索表现稳定,2024年3月百度App月活用户达6.76亿,同比增长3%,季度在线营销收入170亿元。

一季度,百度搜索同样持续推进AI重构——越来越多的搜索结果由AI生成,并且展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目前,11%的搜索结果由AI生成。在每天已有问答中,首条满足需求比例达到70%。

同时,百度在搜索功能中新增了“互动”栏,搜索引擎正逐渐从“接收-回答”的答疑者转变为“理解-输出”的互动者。

在李彦宏看来,搜索是AI时代最可能成为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的产品,AI能够生成更精准、直接的结果,让用户一步满足需要。目前,AI对搜索的重构仍在早期阶段。

为此,百度推出了智能体开发工具AgentBuilder,对其移动生态展开结构化调整。据李彦宏介绍,智能体机制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在环境中持续学习、实现自我迭代和进化。

例如,启德教育通过AgentBuilder创建了为用户答疑的“留学顾问”智能体后,上线第一周分发就达到155万次,与用户交互5.8万次,实现有效线索转化成本降低、经营效率大幅提升。

文心智能体平台

智能体将与百度搜索、小度、地图、贴吧、车机等百度生态产品进行联动。当越多商家入驻,智能体能力随之提升,进而催生出更多新的应用——这就是业务逻辑的变革。

上述转变意味着,百度正借助优质内容和高效工具吸引用户及广告主,成为连接供需双方的“超级入口”。通过在前端改善用户体验、在后端提升商家投放效率,AI重构搜索业务,提升广告业务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光大证券认为,百度持续使用AI对产品进行改造,有望用AI智能对话改造落地页,帮助广告主从CPC(按点击付费)模式向CPS(按销售付费)模式转变。广告主产品切换以及AI对广告业务的进一步增长驱动仍需一定时间实现。

萝卜快跑驶向“无人区”

如果说AI已经为百度搜索和智能云业务带来了现实收益,那么自动驾驶就是驱动百度未来收入和估值增长的新动力。在近期讲话中,李彦宏谈及大模型时表示“我们要去勇闯无人区”,即AI商业化模式探索的无人地带。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自动驾驶布局。

与之相关的一大背景是,特斯拉(TSLA.O)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4月初宣布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将于8月8日发布,点燃自动驾驶概念走向商业化的希望。不久之后,马斯克来华推进FSD(Full Self Driving)全部功能进入中国市场。

对于中国厂商,特斯拉既是刺激自动驾驶概念爆发的机会,又是加剧市场竞争的“鲶鱼”。实际上,过去两年来,中国新势力车企们早已开启城市高阶智驾的角逐,而底层技术和商业模式是制约车辆规模化发展的两大难题。

2017年,百度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平台公布,主要包括“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平台和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ASD(Apollo Self Dirving)。目前,Apollo L4级自动驾驶安全运营测试里程累计超过1亿公里,拥有自动驾驶专利族超5000件。

“自动驾驶技术公司驱动Robotaxi商业化进程,拥有成熟L4+技术支持则是Robotaxi落地关键。”华福证券在研报中表示。

基于足够的技术支撑,萝卜快跑于2021年开始探索商业化运营。截至4月19日,萝卜快跑的累计服务单量超600万次;一季度内提供的乘车服务约82.6万次,同比增长25%。

其中,2024年一季度,萝卜快跑“Robotaxi”在武汉全面推进——运营面积3000平方公里、7*24小时运营、覆盖770万人口。

在商业化运营方面,华福证券指出,Robotaxi能够实际降低网约车/出租车的运营成本,这是产业进一步发展、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因素。经测算对比发现,Robotaxi每公里运营成本仅0.81元,较传统油车节省58%,较传统电车节省43%。

狂奔十年之后,百度自动驾驶商业模式终于渐渐跑通。在Apollo Day上,搭载第六代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的萝卜快跑新一代无人车上线,整车成本相较第五代车下降60%至20万元,首批交付车辆将在武汉投入使用。百度称,年内预计在武汉完成千台无人车部署。

萝卜快跑的订单数量正在走向规模化,收入和盈利能力也在不断增长。据百度方面透露,平台预计到2024年底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如果计划顺利推进,萝卜快跑有望成为全球率先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盈利的平台。

对比搜索业务和智能云,AI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落地同样具想象力和挑战性。即使如此,这条在百度看来“艰难且正确”道路仍是值得的。相较于短期利益,百度更加憧憬前沿技术为公司乃至整个行业带来的长期价值。

文 | 扶苏

编辑 | 喻舟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公司行业

全部讨论

05-17 11:48

要点:AI云的另一个增长驱动力是,向GPU云客户交叉销售CPU云服务。随着GPU云在现有和新客户中的高度认可,还能进一步拉动CPU云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