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办公,一个具备长牛潜质的赛道(三) —— 头部公司商业模式探讨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4喜欢:4

声明:本人持有致远互联,不排除未来买入或卖出。本文仅限于投资交流,不作为股票买入或卖出的依据。

计算机行业公司估值给的高或是低,和商业模式紧密相关。一个商业模式好的计算机公司,他通常表现出较低的低边际成本。比如,微软多卖一套windows或者office,对他来说,边际成本几乎为0。这样的公司,他的产品一旦起势,扩张速度就会非常快,并且以此获得一个高市占率,甚至垄断的地位,进而享有对于下游客户的议价权。通常认为,工具类软件、产品型软件,边际成本较低,扩张属性较好。这类公司(如CAD公司)通常估值较高,常见20多倍PS(当然,高预期下的线性外推也常常带来一些坑,这里不展开)。而另一类公司,是解决方案型公司,需要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既卖产品也做实施,需要“堆人”,边际成高一些,扩张速度慢一些,当然在商业模式上就较产品型也就略差一些。还有一类就是集成商属性,这类公司开发做的更多,业务范围也不聚焦,人效等指标表现也较低,这里不详细介绍。

当前市场倾向于将OA双雄归类为解决方案型公司,这点从估值角度不看看出。致远和泛微,22年PS估值大约是3倍和3.8倍(假设今年疫情影响收入增速20%),考虑到稳态11%的净利率,和账面大把现金,无有息负债,这个估值可以说是相当便宜。这背后,其实是反应了市场的一种担忧:从OA切入客户业务层面,给到客户更多解决方案的同时,商业模式是否会变差?客户所在行业不同,业务逻辑也不一样,看起来,很难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虽然赛道空间是大幅增加了,但如果因此被归类为解决方案型公司,是不是得调低一些估值?

个人的理解是:OA头部公司,泛微和致远属于半产品半解决方案公司(甚至是60%以上的产品化属性)。他们基于自己对于行业更领先和深刻的认知,将自身产品打磨地更为优秀,这使得他们虽然面对个性化地需求,却能够比竞对更高效地交付。这其实在毛利率上也有所体现。如致远公司的毛利率可以稳定在70%左右,该毛利水平大约处于项目型公司的上限和产品型公司的下限这样一个临界点的位置。(泛微网络由于将ebu的实施费归于销售费用,导致毛利偏高,这里不做参考,但两家公司毛利率应该差不太多)。因此,简单将两家公司归类为解决方案型公司,是有失偏颇的。

从实际业务开展来看,两家公司都没有陷入到过“重"的项目战中,他们的实施总体都较“轻”,力求减少coding,主要以“搭积木”的方式为主。具体来说的话,比如泛微,他的特色是模块。每当发现一个功能是需要重复开发的,泛微就会把它提炼出来,形成一个模块。在今后的交付中,如果需要用到该功能,便可直接调用该模块。在这个过程中,模块的颗粒度大小是十分重要的,颗粒度太细复用度就太低;而模块太大,则意味着不够灵活(可能经常面临需要“解耦”模块的情况,反而降低效率)。模块化地交付,降低了实施门槛,对于泛微的ebu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相比较而言,致远则主要依靠其较为成熟的低代码平台让实施变“轻”。公司专门搭建了协同云,提供各类组件、应用包,并抽提出一些复用度高的应用,赋能实施团队。相比模块,致远通过低代码平台,其交付效率会略低一些,但其优势在于后期改动时效率更高——该特点在大客户这里是受欢迎的。因为大客户的需求复杂而多变,扩展性需求多,他们需要一个更具灵活度和弹性的平台。因此,致远坚持头部客户战略,坚持平台化战略,并一直致力于加强其低代码平台的能力,在灵活性、体验感、设计感、组件丰富度等方面,做的更加完善。致远前期发布的新一代协同运营平台V8就是一个更高阶版的低代码平台,值得研究一下。

总结来说,协同办公的两家头部公司,泛微和致远基于自身所覆盖的庞大客户数量,通过对产品的长期打磨沉淀,获得了一些诸如效率和产品性能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支持他们沿着oa赛道向外延伸过程中,没有陷入到重度开发的项目战(没有损失太多的毛利率),这得益于两家公司在很早期就已制定的战略。因而,他们有望长期实现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速,在终局时,获得一个较高的市占率。

$致远互联(SH688369)$ $ST泛微(SH603039)$ 

全部讨论

2022-07-21 10:34

感谢分享,业务说的很透彻。
如果再多一些实际的业务模式介绍就更好了。
比如说虽然说明了致远和泛微在实施项目模式上的区别,是否可以细讲?
另外,听说泛微从员工到服务中心的实施人员,实际人头上万人。致远是多少?
如果是上万人做20亿的生意,那这其实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啊
堆人头的生意,肯定不会是好生意

2022-07-16 17:31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