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1回复:44喜欢:255

道与术

以此为生 精于此道

我是做股票的,股票是我的第一职业。

我家里没有其他人做股票,我也不是“从小就对股票感兴趣”,或者看了什么书,受了谁的影响入行。我是半路出身。之前做股权投资,打通了一级市场(股权市场)所有环节之后,却并不明白二级市场(股票市场)是如何运行的,涨跌规律是什么,该如何把握?这就是最早的兴趣来源。

这些年逐渐从股权投资淡出,重心转到股票市场,却发现股票市场更适合自己。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自由。当然,不是基于私募的方式,而是个人操作者的方式。这也是很多人向往的一种职业状态:上下班时间自己定,不用通勤,不用处理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听着各种暴富的传说踏入市场,满心幻想“以小博大”、“一万倍”。或者希冀有朝一日成为一方游资大佬,手握资金和鼠标,在股市挥斥方遒、兴风作浪。但很多事情总是因为误会而美好,因为了解而残酷。

我的股票路径,可能与绝大多数做股票的人不同,缺乏可参照性。但想要踏足这个领域,需要思考的本质问题是共通的:股票能否作为一项职业?如果可以,职业路径如何才能走通?这两个问题,分别在《以此为生,精于此道》、《以此为生、精于此术》两篇文章中讨论。

一、当下股民现状

根据中证登的数据,截止2022年底,A股开户数量2.12亿户,每年新增1500-2000万。其中活跃账户5000万左右,按照1人最多开3个账户计算,活跃股民应该至少有2000万。全职股民无法精确统计,大概为几百万量级。

从账户规模来看,10万以下基本占70%,50万以下90%。账户盈利情况,没有官方数据,只有某些平台调查,如根据腾讯某项问卷调查,2022年亏损股民约占6成,盈利不到2成,绝大多数盈利者盈利在0-9%。另外,受调查者中居然有2%人翻倍。这种调查,就和调查“你觉得自己开车水平比平均水平如何?”或者调查男性性能力比平均水平如何一样。受访者总会自信过头,或不一定如实作答。一只猫去照镜子,都能看见一头狮子。

除开数据,也可直观感受当下股民的状态。

首先,多数人做股票,不管是全职还是非全职,似乎都是瞒着家里和亲戚朋友。就算没有瞒着,也少有家里人全力支持的。潜意识都还是觉得做股票不是件很荣耀的事,或者看起来不是那么靠谱。

其次,绝大多数人入市,都是懵懵懂懂一猛子扎进来。传奇故事听得多,正规的学习少,或几乎没有。因为没有学习渠道。就靠那点“投资者教育”,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多数投资者找到靠谱的学习内容,就得花费大量时间与成本。所谓的“职业规划”、“职业路径”,就更谈不上。盈利目标也不是盈利目标,目标的订立,可实现性是最起码一条,多数人那叫暴富幻想。

你去从事互联网工作,一定要做成马云马化腾吗?你不会。因为你了解机缘。你在体制内,难道就要成为那7个人、25人或者200人吗?你更不会,因为你知道残酷。怎么到了股票这,就有如此高远的目标了呢?那一定是个不怎么美好的误会。

再次,全职做股票,有时是一件很“毁人”事情。闷在家里不与人交往,满嘴都是宏观经济、国际政治局势、产业结构、境界、格局、开悟这种大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如果账户再不好看,心里面充满焦虑,心态、身体状况也不一定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自己的成长在哪?工作成果在哪?

半职业股民,似乎也好不到哪去。本身本职工作压力就不小,还要分配精力给股票,双重压力下,还想要走得稳,就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否则1+1就小于1了。

这就是目前几百万职业股民,几千万活跃股民的普遍状态。基本都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自我认可和社会认可度都不高,职业路径不清晰,甚至有点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是一个正常的职业状态吗?

与此同时,各路媒体隔三差五还不断喊着要“去散户化”,先不谈其出发点是什么,现阶段提这个,完全属于没有思考能力。按美国的数据,3个成年人就有一个开户,国内的人口基数,开户数应该到4.5亿。在目前2.12亿的基础上,还能再翻一倍多。虽然机构的持仓市值会越来越大,但是在新增开户停止前,谈去散户化都还为时过早。这一过程至少还需10年,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投资者涌入市场。

但股票能否作为一项职业,真是需要严肃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职业观念的来源及内涵

与马克思人尽皆知的《资本论》不同,同属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只有学术圈才清楚这部著作的分量。马克思《资本论》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则论证,精神性的东西(新教伦理),同样可以影响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借鉴这一研究思路和成果,一直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儒家文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有不少成果(貌似负面影响偏多些)。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里提出一个“天职”的观念。当时的新教徒认为,自己的每一份职业,都是在帮上帝守护其人间的产业。于是恪尽职守,尽量减少消费,扩大生产,一定程度上推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之后,整个社会被组织起来,每个企业、机构都成为社会的一个细胞。而每个细胞里的个体也被组织起来。大规模生产带来大规模分工,分工之后必然有协作。每个分工的最小单元,便是“职业”。

有人可能会想,这点事有必要绕这么一圈搞这么复杂吗?咱们老祖宗几千年来,不也都是就职于各行各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都是什么?不就是职业吗?

职业的概念,诞生于现代组织当中。农业社会和前市场经济那些,还真不是。社会环境、发展阶段不同,语境不同,讨论的就根本不是一个东西。农业社会的中国,专制皇权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各行各业,也被称为“三教九流”,“士农工商”的排序也存续了几千年,那些“职业”都是社会边缘化的存在,与现代“职业”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些就不去讨论了。

从“天职”到“职业”,更接地气,但少了一份信仰。两支军队,一支靠拿钱打仗,一支为信仰而战,战斗力肯定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没问题,毕竟“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实操中,各个企业用“企业文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期货大佬葛卫东说过一句话:“父母生下我就是做投资的”,姑且可以看作大佬认为自己“天职”就是干这个的吧。

那么现代“职业”概念,到底是指什么?

首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甚至需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如医生、律师、会计师是最典型的现代职业,因为其专业性,都需要职业资格。股票的专业度,我认为比这些职业,一点也不差,但做股票却门槛极低,不需任何专业资质。券商、基金的从业者,需要职业资格,但他们在职期间不允许炒股票。就算他们离职了,绝大多数也炒不了股票,分析股票和做股票,完全是两个不同技能。

其次,需要有一定的分工协作。绝大多数散户,都是独自交易,全职的都是自己在家操盘、盯盘。完全没有协作,也没法协作。而散户面对的交易对手,都是研究实力强劲的机构,或者资金实力雄厚的游资。以散兵游勇的状态对抗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胜算在哪?

再次,有清晰的职业路径。绝大多数股民,都只对自己想实现多少收益,翻多少倍,或者想成为谁,有个模糊憧憬。如何一步步做到?没有概念。整个职业生涯如何规划?想也没想过。最好快速暴富,用十年二十年来变富?等不了。

最后,有明确的社会价值。之所以很多人对做股票还不认可,是因为这件事的社会价值,没有清晰界定。你觉得你在做投资,别人觉得与赌博无异。在当下的A股市场,咱就别往脸上贴金是在做投资了,但市场也在不断完善,不至于是在赌博。那在这两个极端中间,就是投机和交易。

投机和交易的社会价值在哪?给资本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为国家贡献印花税?那是作为股民整体的价值,就单个个体而言,社会价值在哪?稍微思考下,就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成为产业资本、机构、大资金的对手盘?恐怕也不是股民的本意。如果通过股票完成财富自由,再去回馈社会,帮助他人,那又是另一件事了。换句话说,就算过程没啥价值,一旦做成,成果价值很大。

“存在即合理”,说的不是“存在的就是有道理的”,而是“存在的事物,总是有其原因和合乎逻辑、情理之处”。股票交易的“合理性”,就在于总体层面上为资本市场提供流动性,但这种“合理性”,是被动的。股民主观上利己,客观上利他,符合“资本主义精神”,因此“合理”。

但“合理性”还是不等于“社会价值”。我并非否定股票交易的价值,价值本身就是个很主观的东西,只是提醒有些对自己期待很高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慎重考虑下。因为年轻人一切皆有可能,第一份职业,往往很重要。人做(实施)事,事做(塑造)人,选择做什么事,以什么态度、方式做事,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可否以股票为生?

多数人会觉得,想那么多干什么?我就是单纯对这事感兴趣,或者就想通过股票挣点钱,能挣更多,我就全职干。那完全没有问题,对于没有那些深层次思考需求的人,问题就简单了,咱们就单纯聊聊挣钱的事。

能否以股票为生,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城市生活水平,不同人消费习惯不同,但还是可以列出个基本标尺,再因人而异去调整。

按2022年统计数据,目前10万以下的投资者,占到70%,但这与去年行情有关,行情好了,大家入金就会增加。所以10万以下投资者,大概会在50%-70%之间浮动。那就以10万本金为例,如果月收益能稳定在5%,一个月挣5000,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全职投资者,勉强可以生活,但积累本金就比较困难。如果是非全职,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或者家庭还有其他收入,就更好些。如果有20-30万本金,每月5%,收入1万+,基本可以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

对于一二线城市的投资者,生活成本更高,要求就会更高。在北京如果有房有车,1个月1万也够花,但是如果还有各种月供,那就因人而异了。

对于手上已经有几百万甚至更大本金的投资者,入市及操作要越发慎重!股市亏起钱来,都是按比例的,不是投入本金越大,就一定挣得越多,一旦操作不慎,几百万本金亏进去,再想从工作或者其他地方挣回来,就太难了!

不要觉得每月5%,太低,一个涨停板就10%。每月5%,年化收益60%,2022的公募冠军收益48.8%,月收益也才4%。我说的是稳定盈利,一旦要以此为生,要养家糊口,就一定要先保证底线!不能吃了上顿没下顿,或者还在持续消耗家庭资产,这事就难以为继了。

新手入市第一年,收益曲线基本是直接向下俯冲的,交易越频繁,俯冲的越猛。第二年,能走平,就不错,第三年略微抬头。所以一上来,万不可过于自信,投入太大本金。否则后面将彻底失去上牌桌的机会。

这个过程能否缩短?可以。如果有正确的指引,再加上自身勤奋,可以把时间缩短到2年甚至1年。但这个1-2年缩短的过程,对整个股票生涯,又有多大意义?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把这3年的时间还要缩短,而是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向。

每月5%的稳定收益,大概是“以股票为生”的一个基本底线。至于上限在哪?股票的魅力之一,也是因为其几乎没有上限。股市的各种财富故事,小概率事件也好,幸存者偏差也好,也是真是存在的。

2022年全国大概8000多个营业部,活跃的,经常上榜的席位,也就几百家。这其中不少是私募或其他非公募机构的,小资金做起来上榜的,概率肯定小于万分之一。2022年高考全国考生1200万,清华本科国内招生3400人,平均概率大概万分之三。小资金有朝一日上榜,意味着难度是你所在省份考清华的三倍。

“梦想还是要有的,否则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但首先要保证下限,保证生存,然后才去考虑上限,考虑发展。别顾头不顾尾,下限都还没有达到,就开始考虑上限的问题。

四、如果一定要将股票作为一项职业?

首先,忠于职业

选择股票作为第一职业,一定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不应该是为了逃避朝九晚五生活的一种替代,不是三分钟热度,更不是想一夜暴富走捷径。你需要仔细审视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还要对自己的长短处、优缺点,是否适合干这件事,有个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一般只说对伴侣忠诚,对组织忠诚。对职业忠诚是个什么意思?忠于自己的职业,就是要首先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的职业,对自己整个职业生涯负责,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负责,对自己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负责。一旦你选择这条路,在你没有走出来之前,遇到各种困难,受到其他人的质疑,支撑你走下去的,会是什么?

是什么都可以,但你得想清楚。

忠诚意味着不背叛,不三心二意,意味着一往无前,可以为之付出一切。在新教中,一个人始终不渝地恪守上帝分派给他的位置,构成了一份宗教责任。基于深沉而厚重的信仰,才是一切事业最牢固的根基。

其次,找到正确的方向

股票与其他领域不同之处在于,方向的正确性,大于一切!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持续努力,是一件既可悲又可叹的事。

股市有其底层逻辑和规律,但更多的是不断变化的表层各种“秘籍”、“绝招”、“战法”或“策略”。所有总结出来的各种“绝招”、“策略”,都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风格的变化逐渐失效。只有真正勘透底层最核心的东西,方可永远随着股市进化,立于不败之地。

“道可道,非常道”。但哪怕这个“道”是不断处于变动之中,难以言说的,却依然是可以传递的。

再次,极度自律

几千万活跃股票交易者,基本都是单兵作战,既没有组织,也无法分工协作,“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这种情境下,就更需要纪律,需要自律。

抽着烟喝着茶,会所到凌晨三点,早上九点才起来看盘,吊儿郎当的就把钱挣了,我是不信的。这也是社会轻视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但如果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无论你干什么,谁敢有半分轻视?

长时间的一个人工作,保持自律很难。哪怕能自律一阵,如果不能变成生活习惯,迟早会重新变得无序。

人为何会沉迷于娱乐?那是因为只需要很少的付出,就有很大的快感。而努力,需要有很大的付出,获得暂时没有或者极少的快感。总体而言,对努力、自律的过程越适应,人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成朋友》一书中提了一个结论:“那些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拼命去抓住那些无法抓住的东西,却在自己可以掌控的地方完全失控。”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每一步,你是否真的都“付出了全部”?

第四,专业主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非也,兴趣充其量只是个引路人。所有顶尖级的艺术家、运动员或许是因为兴趣才入行,但绝非因为兴趣才成为顶尖。刻苦重复训练才是最好的老师。

股票与其他领域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一般领域,你只要做到6成,就算及格,7-8成,升职加薪年年有你,在社会上就会过得不错。而股票,至少要做到超过9成的人,才能实现稳定收益,才能有所成就。这与考驾照科目一一样,90分,才是及格线。

又回到老生常谈的“1万小时定律”,这是个但凡想在任何领域做出点成绩,绕不开的话题。如果你是非职业选手,无法全职盯盘,1万小时可能需要5年甚至更久,如果是全职选手,至少2-3年。

1万小时只是底线,并且是在有人指引,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如果自己摸索,即使你天赋异禀,也需要更久,甚至永远出不来。

最后,保持耐心

关于耐心,莫言有一段很好的解读:“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

巴菲特说,“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耐心慢慢变富”。做好自己的规划,制定1年目标,3年目标,不要想着一蹴而就,一夜暴富。决定复利效应大小的参数有三个:起步资金、收益率和期限长度。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期限长度。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和别人比,“痛苦来自于比较之中,痛苦来自于欲望不能满足”,过多比较,会打乱自己的节奏。你又不需要像基金经理那样参与排名,这条赛道上就你一人,没有关门时间。大家不是要比谁走得快,而是最终谁走得远。只有按自己的节奏,行稳方能致远。

五、股票的职业境界

解决了股票能否作为一项职业的问题,也想清楚了是否可以以此为生,坚定了自己一定要走下去,后面才是职业高度和职业境界的问题。

南怀瑾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里提到过一个水泥工,“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就是他做水泥工时候的境界”。做股票,一开盘,思路清晰,心眼手一致,做了几笔交易,短线全部涨停,趋势全红,心里头也很舒服,这是我们做股票交易时候的境界。

进而言之,做股票的人,最终可以通过这种职业,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大概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历练,手握重金,实现安全与自由,人生渐入佳境。对市场、对人性、对金钱,对社会都有个通透的认知,胸襟开阔,达观平和。入世有手段,出世有智慧。

当你在山脚的时候,绕山转一圈,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如果你到了半山腰,转一圈,就不是那么费事,如果到了山顶,换个方向,就是一转身的事。一个人,如果在某项职业方向上达到了顶峰,想看不同的人生风景,同样是一转身的事。

股票路上,可以有榜样,有老师,有贵人,但不必想成为谁,要成为你自己。走不出来,你仍然是你,走出来了,你还是你,与他人何干?

唐朝有个布袋和尚,写过一首很有禅意的《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大意是,插秧亲自劳动,是在自己积福(种福田)。低着头,俯下身,方能看得见水中映照的天的倒影。只有六根清净,该舍弃的全部舍弃,才能成道(道与稻为谐音,字面意思是稻谷的生长过程)。插秧时一步步后退,反而是在向前进。

这首诗细致描绘了插秧时的动作和稻谷的生长过程,同时句句有所指,读来回味无穷。

原来,成功,就是获得你想要获得的东西。而成道,就是失去你必须失去的东西。

本文出自一位朋友的分享,特此鸣谢。

精彩讨论

荷塘月色12803-24 13:49

每个月都有5%?哪个那么牛?

股道飘渺03-24 09:45

非常棒👍🏻,感触良多。入世有手段,出世有智慧。

大风吹轻松03-24 21:17

这么长一口气读完,不错!里面蕴含不少禁得起反复琢磨的道理!

坠落魔雄03-24 19:15

好文

全部讨论

03-24 15:12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200,也推荐给你。写的太好了,有格局、有温度、有启示,看完之后收获颇丰!

03-24 15:16

好文章!感谢分享!

学习了,大佬

好文

03-24 09:45

非常棒👍🏻,感触良多。入世有手段,出世有智慧。

03-24 19:15

好文

03-24 21:17

这么长一口气读完,不错!里面蕴含不少禁得起反复琢磨的道理!

03-24 10:53

好文

03-24 14:18

以此为生、精于此术。这篇文章哪里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