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突破这3点认知,走出中产养老困境

发布于: iPad转发:0回复:0喜欢:0

如果一个看上去很体面的中产,一夜之间卖掉180平的房子,退了刚刚预定的卡宴,换掉孩子的国际学校,取消了所有的出国旅行,那么真相大概率只有一个,就是他被最近国内某头部互联网大厂的风波闹得沸沸扬扬。

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变成了天下没有长久的工作。其实整个互联网行业,早在两年前,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号的公司,在行业刚开始萎缩的时候就立刻断臂求生。资本永远是逐利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当一个现象超出常理规律的时候,迟早有一天会坍塌,比如曾经的房产神话,比如曾经的互联网高薪。

其实不仅是互联网,现在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不是体制内,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我一定能够干到60岁。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公务员虽然一再降薪,但依然还是有几百人挤破了头要去抢一个职位。因为当经济来到衰退周期的时候,稳定胜过一切。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一群人就是中产,最难的一件事就是中产再就业。中产为什么难?

因为少数的富人阶层掌握着世界上一手的信息和资源,能对他们构成威胁的风险是很少的,而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又是很强的。

低收入群体呢,本身就无欲无求,所以大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幸福指数不会有太大影响。

而中产呢,本质上你的房子可能是银行的,支撑你高消费的可能只是短期内的时代红利,那么你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所有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在物质和心理上都是脆弱的。一次失业或者家人的一次重病,足以造成生活品质的巨变,甚至摧垮一个家庭。想卷又卷不动,想躺又不敢躺是所有中产的困境。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对未来生活的失控感。这两年我在和很多朋友聊养老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他们在慢慢修正过去对养老金认知上的偏差,这源于心态上的转变。

第一是重新认识确定性和收益的关系,3.5%的保险储蓄,过去很多人压根就瞧不上,因为无论是工资、股票还是房价都一直在涨,没有看到经济的周期性,所以会把变量当做长量。而现在呢?经历了被股市学习、买房、站岗、失业、降薪之后,中产们才意识到细水长流远远好过大起大落。养老金的价值并不是让你追求多高的收益,而在于通过他终身的现金流方式去化解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投资失败也好,中年失业也好,你至少还有一份养老的底线保障。那这个确定性除了指收益上的确定,还包括对抗人性上的各种弱点,比如过度消耗、婚姻问题、子女挥霍等等,确保这笔钱一定能留下来。其实反过来,在拥有了这种确定性之后,反而让你在博取增量资产的时候能更加放得开手脚,你的人生才有可能是一个稳步上升的状态。

第二是重新认识目标和工具的关系。没有一类金融工具能够满足你的所有诉求。分产配置,根据目标选择工具是资产配置的核心逻辑,任何金融产品都逃不开安全、收益和灵活这个不可能三角。这三个属性哪个对你达成目标最重要,就选择对应属性最强的工具。适当放宽其他要求,如果要存养老金,安全就要放第一位,因为这笔钱你亏不起,然后在确保收益的确定,因为还要对抗利率的下行,但很多人这个时候呢,又觉得哎呀,这个年金收益不高,好像比不过基金定投,发现没有人性的贪婪往往会误导你的决策,贪婪和恐惧是你在投资理财是最大的两个敌人,什么都想要,就很有可能偏离最初的目标,导致什么都得不到。对于养老金。一边是本金安全加上确定,但没有特别高的收益,一边是去搏一个未知的可能会更高的收益,但本金也有可能亏损,你会怎么选呢?宁愿少赚一点还是宁愿亏钱?当然有些人会有另一种心态,就是我先拼命赚他足够多的钱,先干到财务自由,再来做其他安排。这里的问题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

第三点,重新认识结果和过程的关系。这一生我们有很多的目标要求完成,买房买车,在事业上有所求,送孩子去更好的学校,给自己更好的养老品质。那这些目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既然都要完成,那就要同时配置,因为目标不同,完成时间不同,所以需要的工具也不同,但重点是专款专用一起来,否则你很可能因为在某个目标上搞砸了,而连带其他目标也完不成,养老金要确保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及时行乐的消费陷阱、投资失败、家庭变故都有可能导致我们没有存下足够多的钱,所以一定要用强制储蓄来对抗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财富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它是流动的,没有好的过程管理,那你很难拿到想要的结果。中产原本是个令人羡慕的身份,但在如今。求,经济下滑的趋势下逐渐失去了竞争力,随着资源的重新分配,从中产到破产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其实人到中年,也不必太过患得患失,学会拥抱变化,开源节流,去杠杆、去负债,做好医疗健康保障和养老储蓄才是明智的做法。尤其在动荡中,提前给自己建立一个内心安宁的账户,把当下的一部分收入合理的平滑到更远的将来,延迟满足,拿走担忧,给自己和家人一份可靠的交代。好了,今天我们就聊这么多,如果觉得有用,点个赞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