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10个提升效率的好习惯 | 高毅读书会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0喜欢:37

来源 | 冯启娜(feng-qina)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导读: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必须要运用最新工具来革新学习过程。科技作家涂子沛的新书《第二大脑》,给我们介绍了如何运用工具来学习的方法。

然而,这本书并不适合所有人。建议你翻开这本书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我是否有强烈的上进心?是否渴望成长,一天不进步就浑身难受?

第二,我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是否重视输入和输出,希望改进自己?

第三,我是否相信工具的力量?是否愿意用最新最好的工具,来一场自我升级?

如果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这篇读书笔记、这本书可能会刷新你对人生的看法,影响你未来每一天的规划。

我花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每读到一个启发,我就划一条线;读到一个将来可能用到的知识点,我就折一个角。结果书上几乎每页都有划线、每十页必有折角。等我翻到最后一页,这些划线和折角就聚成了胸中的一股气。这股气要求我必须写点什么、做点什么。于是,有了这篇读书笔记。

《第二大脑》全书共计17万字。我整理成了一张清单,前5条是认知模型,后10条是行动建议。每一条都有新知,每一条都能落地。

好,让我们开始。

01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脑机协作如何改变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通俗说,就是数字时代,我们该怎样成功?

成功包括两个层面: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掌握新工具的人,更容易达成这两个目标,实现圆满的人生。而掌握新工具的感觉,涂子沛形容说:“我过去拥有的是一把枪,而现在拥有的是一颗原子弹。”

02 这个新工具叫“第二大脑”。说白了,就是云笔记、在线文档等数字化软件,以及未来基于ChatGPT等产品打造的个性化AI应用。这些工具你可能已经在用,只不过没把它们按照大脑的组织方式组织起来。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秩序井然、高效运行的网络。最小结构叫【神经元】,也就是脑细胞;神经元靠【突触】连在一起;许许多多神经元连在一起组成【反射区】;许许多多反射区连在一起组成【神经中枢】,人因此有了记忆、思考、创新的能力。

“第二大脑”也是这样。一条【笔记】就是一个神经元;打在每条笔记上的【标签】,就是连接的突触;许许多多的笔记集合成一个【页面】,这就是反射区;许许多多的页面集合成一个【目录】,这是神经中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外部数字记忆体”,打造一个更强大的你。

03 说和写,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关键。能说会写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然而现在,写作这件事已经不同了。基于“第二大脑”的写作,我愿称之为“写作革命”。

书中有一个例子。2022年6月,涂子沛接到一个演讲邀请。他用40分钟就完成了演讲的初稿。最终,演讲反响很好,得到了人民网等媒体的广泛转载。他回忆说,自己之所以写得又快又好,因为除了脖子上的这颗大脑,还有“第二大脑”。

用“第二大脑”写作,你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想法写出来。只需要打开自己的笔记,找到相关内容,把它们连贯成文字。这些笔记是你日复一日记录下来的,有观点,有例证,有金句,相当于半成品。而在过去,你只能对着空空的屏幕,从标题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你要找素材、组织素材,还要判断每个字、每句话是不是准确生动。这两件事一起做非常累人,任何人没过多久都会感到巨大的挫折感。“第二大脑”可以帮助你节省大量的脑力,专注于创新,提出符合演讲情境的新洞见。

04 “第二大脑”的另一个应用场景是交谈。有研究表明,家长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最有效的路径,不是买学区房,不是报辅导班,甚至不是陪孩子写作业,而是这么两点:

一、家长本身是什么样的人。

二、家长能不能经常跟孩子聊天。最重要的聊天场景就是餐桌谈话。

谈话内容从哪儿来?临时到网上找,不如用好“第二大脑”。那里有你平时记的笔记,是你经过思考和判断认为好的东西。把它们讲给孩子听,既是在巩固自己的学习,同时也滋养了孩子。

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用“第二大脑”完成读书笔记、主题学习、项目方案、年底述职等任务,用数字化工具改进我们的工作、改进我们的学习。

05 拥有“第二大脑”,是每个终身学习者的梦想。然而从梦境回到现实,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笔记系统不满意。

拿自己举例,我的笔记就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散。笔记散落在各个工具、云笔记平台、笔记本等,家底不清。

二是乱。笔记没有经过整理,比较混乱,很少回看,以至于挫伤了记笔记的动力。

三是碎。碎片化学习,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无法像大脑一样运行。

怎么把“散、乱、碎”的笔记,升级为“第二大脑”?我从涂子沛老师的书中整理出了10条行动建议。

06 第一,坚持随时记录。最值得记录的不是名人名言,而是你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一个人不去了解、记录、追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就错过了自己所能拥有的、最好的宝藏。”

你可能刚见了一个人,刚读了一本书,这个人、这本书让你心潮澎湃,宛若新生。然而,这些想法和感受,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转瞬即逝。就像飞鸟在天空中振动翅膀,没有留下痕迹。

达·芬奇一生都在做笔记。他常年在腰间挂一个小本子,看到有意思的事儿就写下来、画出来,因此能有那么多非凡创意。现在我们有了手机,可以打字,可以录音,也可以拍照,录音和照片都能很方便地转成文字。没有道理不把每个好想法都记录下来,颗粒归仓,以备后用。

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大脑喜欢一致性信息,而倾向于忽略和忘记与自己固有知识体系不一样的信息,而恰恰是这些信息价值巨大。涂子沛的经验是,碰到这样的信息,必须停止手头的工作,在30分钟之内完整记录下来,否则很容易遗忘。

07 第二,给笔记打上标签。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是分类,打标签就是给笔记分类。涂子沛建议,我们在“第二大脑”里,每新增一条笔记都要打标签。标签数量3个左右为宜。不用一步到位,可以先记录再调整。

比如,以下这则材料,我在《第二大脑》里读到,用笔记平台app拍照转成文字,打上了两个标签。第一个标签是:个人成长 ,这是我长期收集的一类知识。第二个标签是:项目 ,近期我会花时间在这个项目上,即对笔记做一个整理。

【怎样给笔记打标签?】

我的flomo笔记大部分只打了一个标签。这是因为过去我不理解标签的功能,以为就是一种新式目录。读了涂老师的《第二大脑》,才知道标签的妙用。它其实是你调取笔记的快捷键,让碎片化的知识连成网,最终形成一张属于你的知识图谱。

过去,我设置的标签只有一类,即内容标签。其实,还有场景标签、思维模型标签、修辞标签等其他类型的标签。

①场景标签:这则信息未来可能会在何种场景下被使用。常见的场景有:地点、事由、时间、重要程度、完成情况、责任人、截止日期等等。例如,一段话、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未来可能作为PPT素材,就打上“PPT”的标签。

②思维模型标签。这是最重要的一类标签,建议你必须要有。真正的聪明人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通过模型扩展来认识和理解新的事物。例如,“连续”表明所有的事情发展过程都是渐进的,很难确定质变的临界点。忒修斯之船的传说,从猿到人的演化,还有鲁提辖圆寂前的话“今日方知我是我”,都符合“连续”的思维模型。

③修辞标签。如果一条笔记最大的闪光点是修辞,就给它打上一个修辞手法的标签。例如比喻、夸张、双关象征等。我们说话、写作、和他人谈心、试图说服他人都离不开修辞手法。“飞鸟在天空中振动翅膀,却没有留下痕迹。”这个“比喻”就值得记录下来。

④其他标签。这个非常个性化,可以是你的“秘密项目”,也可以是你关注的领域。例如,涂子沛认识到,孩子不喜欢听大人讲道理,但他们非常欢迎故事,好的家庭教育必须在餐桌上穿插一些故事,所以他的标签体系里就有神话、故事、寓言这三个标签。

08 第三,把日志变成项目。很多人有记日志的习惯。涂子沛建议,用项目管理的要求来记日志。

每增加一条笔记,先考虑能不能归入到“项目” ;

再考虑能不能归入学科知识,比如“商业观察” “个人成长”;

其他难以归类的笔记,才放到“日志”或者“备忘”里。

项目虽然是临时的,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却立竿见影。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事实上是以项目为中心展开的。要在真实世界获得成功,就要做好项目。在“第二大脑”中设立项目,可以把目标管理、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融合到一起。

【怎样用笔记管理人生?】“个人成长”

这段话摘自涂老师的《第二大脑》。他让我意识到,数字时代做事的方法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连接。连接创造价值,能产生 1+1>2 的效果。

假设:我为这个月定了一个目标,“体重减轻5千克”。那我为这个目标做了哪些相关的努力呢?

我每天的计划和任务都可以加上这个目标的标签“减重” ,那一个时间阶段内所有的日志页面中计划要做的任务都通过标签关联起来了。事实上,这就已经变成一个项目了,这个项目有了一个独立的页面。在这个独立的页面中,可以看到我每天为这个目标制订的计划、做出的努力,以及计划有没有真的落实。

我还可以在这些页面里放置和这个目标相关的知识和笔记,方便我快速找到和这个任务相关的背景。

到了月底,页面还可以统计我跑了多少次步、一共多少千米等可以加总的数量。这个功能非常强大,目标、任务、行动与知识在这个页面建立了关联。相比于传统的日记,这无异于把每天的流水记录分门别类地整合起来了。目标不再是孤立静态的东西,而是和相关的行动和知识关联起来了,有了不断更新的、动态的细节支撑。

09 第四,学会轮作。“轮作”这个词,我是从flomo创始人少楠那听来的。世间聪明人的想法都很相似。涂子沛也有一套自己的“轮作”心法,只是没用这个词。

涂子沛建议:“第二大脑”可以多线性发展。就像一个农夫,既要种瓜也要种豆。今天种瓜不顺利,就转头去种豆,千万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强迫任何一个瓜或者豆马上结果。种瓜的经验也能用来种豆,相互裨益。时间久了,地里不结出瓜,也会结出豆,也有可能瓜和豆都丰收。

“轮作”是农耕文明的智慧。对应到知识经济,其实就是主题式学习。这本书建议,我们每个季度可以关注 3一5个不同的主题。主题确定以后,我们日常的每一次读书、每一次交谈、每一次会议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听到读到的任何一条信息,都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服务于特定目的。涂子沛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至少记三条笔记,这三条笔记至少有一条与主题相关。这个过程,只追求有启发、有价值的观点和事实,并不寻找固定的、终极的答案。

如果每个季度你可以关注 3一5个不同的主题,一个季度一轮换。一年下来,你就可以完善“第二大脑”里的 12-20个主题反射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10 第五,记录我们怎样使用时间。一个人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以记录时间闻名。他在长达56年里,详细记录了自己做每件事情所花的时间。每周、每月、每年,都做一个统计分析,以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结果怎样呢?

柳比歇夫一生写了70多本专著,相当于12500页书稿,涉及农业、遗传学、生物学、科技史、哲学等各个领域。更惊人的是,他一天只工作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娱乐、散步、写信、聊天、睡觉。你看,不卷,不躺,也可以有富足的人生。

数字时代,我们有了更好的时间记录方式。你可以给“重要行程”加上一个标签 ,带着这个标签的笔记将自动汇集成一个页面。月底、年底,你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今年参加了哪些重要的活动。这就是一份月志、年志。这是“第二大脑”相比于传统日志最大的不同:可以实现动态的整合和动态的分析。

你还可以设立一个标签“重要日期” ,提醒自己一年中有哪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比如,重要人物的生日,计划旅行的假日,还有送出祝福的节日,等等。一年以后,你有了一份自己的时间表,增进了对生活的预见性和掌控感。

11 第六,记录“三件好事”。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办法,它能显著提高人的幸福感。做法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抽出几分钟,回想一下今天发生的三件好事。比如,读了一本好书,吃了一顿好饭,听到一个好消息,等等。记下来以后,再多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件好事会发生?持续做这个练习,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特质。

记录“三件好事”,还可以对抗遗忘。人一旦陷入沮丧,世界就变成灰色,我们会忘了自己曾经获得的荣誉和对生活有过的感恩。

对此,刘擎老师有一个洞见。他说,我不赞成自杀。因为自杀至少有一个错误在于,过度看重、放大当下这一刻的感受,并根据当下一刻感受去做一个不可逆决定。事实上,在你的人生未来中还有无数个“这一刻”。在未来的无数个“这一刻”里,你对生命会有另外的感受,会有别样的决定。我们暂且将你生命中所有的“这一刻”比喻成一个集体,那么所有的“这一刻”都对你的生命有投票权。如果你仅仅根据当下“这一刻”的感受去决定结束生命,那就等于用“这一刻”否决了其他的“这一刻”的投票权,是“当下”对“未来”的一种“暴政”。

“原创” “三件好事”

写字楼的保洁阿姨让我帮忙看一下她的手机。我不知道看什么,聊了几句,才知道原来她不识字。这让我挺惊讶的。

给她设置了无障碍朗读,教她怎么把微信消息、网页文字转成语音。这个功能对眼花老人和盲人很实用,就是设置入口藏得有点深。

记录这件小事,因为它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特质:解决问题,不与问题共存。

12 第七,管理知识资产。任正非说,企业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浪费。经验是怎么浪费掉的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员工离职。

一个岗位好不容易培养出熟手,被挖走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客户可能就流失了。现代企业的特征,就是人员持续流动,而非终身雇佣。为了应对这种流动,每一个企业都需要稳定的知识管理架构来作为支撑。

办公软件的“客户继承”功能,就是组织的“第二大脑”。员工A离职了,就把他联系的客户、客户群、聊天记录,一键转让给员工B。整个过程,无痛无缝。员工B可以根据前人留下的各种记录,继续提供符合客户要求和偏好的服务。当员工B接到一个新任务的时候,这个任务前人早就处理过,他只需要调用前人的经验。相当于员工B接管了员工A的数字记忆库。

13 第八,家庭传承。人每天琢磨的无非就是两件事:怎么让自己过得更好,怎么让子孙后代过得更好。过去谈家庭传承,想到的都是房子、票子这些物质遗产。其实,数字遗产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林则徐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涂子沛有个补充:子孙如果不能干,我们把大额的遗产留给他们,只会吸引一群心怀鬼胎的人在他们身边觊觎这些财富,像鱼鹰环绕在鱼篓旁边打着鱼的主意一样,这会直接害了他们。

那我们最应该把什么留给孩子呢?其实是你一生经历的总结,也就是知识和精神。这是一个人最重要也是最好的遗产。

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是曾国藩家书。曾国藩非常勤于记录,即使行军打仗、骑马坐船,也每天保持至少三条笔记。《曾国藩家书》里收录了将近1500封信,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修身、读书、交友,无所不谈。据说,蒋介石在忙到没有时间给儿子写信的时候,就写个条子,指示儿子去读曾国藩家书哪一页、哪一段。

正因如此,曾国藩的毕生财富才能在家族繁衍中不断存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不仅带出了三位大将之才的弟弟,还培养出两个优秀的儿子。有人考证过他的后代,9代近300人,竟然有一批都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有名有姓,分别在数学、化学、艺术、医学、科技、农业等各个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再看当年跟着曾国藩一起出将拜相、升官发财的众多同僚,其后人却乏善可陈,鲜有名人大家。

14 第九,数字生命。今天,几万块就可以创建一个数字人。你可以把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止谈吐、知识经验都赋予给TA,让TA在云端永存。保存一个人毕生留下的数字信息,费用跟买一块墓地差不多。

在《流浪地球2》里,图恒宇的女儿遭遇车祸。在女儿生命垂危之际,图恒宇做了一个决定,把女儿头脑中所有信息——包括性格、人格、记忆都提取出来,上传到数字空间,让女儿以数字生命的方式继续存活。

超越科幻,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图书馆。它的藏品不是书,而是数字文件。假设只有1%的人在百年之后上传自己的“第二大脑”,这都将是一个人类从未见过的庞大数据库。

就算你拒绝上传意识,你也无法阻挡一个事实,那就是:未来是一个人机协同的时代。机器就像拐杖、鞋子和眼镜一样,成为人的一部分。不管你去到哪里,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考试或者比赛,你都可以带着机器“外挂”,成为增强人类。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花时间建设了你的“第二大脑”。这颗大脑的质量,决定你享受到的人工智能服务的质量和个性化水平。

15 第十,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源头只有碗口那么小。奔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接纳细流。不因其小而拒之,终成其大。那这细流是什么呢?是我们每一天的见闻和思考。有的时候向一本书学习,有的时候向一个人学习。如果一个人从10岁开始,用50-70年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第二大脑”的建设和打磨,那么他会拥有一个涵盖自己一生学习和思考过程的完整数据库,这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可惜我不是10岁而是35岁才遇到这本书。他已经领先了我那么多。我从现在开始做,来得及吗?

来得及。不信你读一读这本书的后记。涂子沛老师说,他是2021年8月启用这套笔记系统的。在此之前,他和我一样用的是笔记本和传统的云笔记。后来,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把重要笔记转移到了新的笔记平台上。现在这个新平台完全取代了他原来分散在各处的笔记本。你看,这是一个早用早受益的方法。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现在你就可以行动起来,用这10个习惯通往自己想要的人生。

实际上,我写这篇读书笔记就采用了《第二大脑》介绍的方法。

第一步,读书。边读,边划线,边折角。分两个晚上读完,大概花了8个小时。

第二步,上传笔记。用云笔记工具拍照,识别书中的段落。打标签。更正图像转文字过程中产生的错字。这个环节,大概花了45分钟。如果你读的是电子书,可以省去这一步。

第三步,创建云文档。在文档中,列提纲,把素材码上去。大概花了15分钟。

第四步,成稿。大概花了6个小时。

加起来,一个周末的时间,我就把一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个周末你如果用来逛街、刷短视频,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如果用来读书、思考和写作,两天就能改变很多东西。

END

风险提示:本内容仅代表原创方或原作者的分析、推测与判断,登载于此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高毅资产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高毅资产与原创号或原作者有任何代理或合作关系。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高毅资产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且不承担信息传递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不代表高毅资产的投资实例。

版权声明:本内容版权归原创方或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文内保留标题原题以及文章内容完整性,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号转载文章大部分已获原创号或原作者授权,但部分文章推送前我们未能与原创号或原作者成功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本号微信后台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