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抽象化思维在工作中的一次应用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工作中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琐碎的事情铺天盖地,无限的细节让人精疲力尽,如何从琐碎的细节中抽身,以更高的视角把控全局,抓住问题的核心,快速解决,提高工作效率,越来越成为打工人的刚需。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善于总结思考的人,但今天发生了一件让我感慨颇深的事情,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结构化、抽象思维这件事。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产品张三应老板的要求,为评估最近新上线的业务功能,给数据团队提出了一系列数据指标,因为事情是大老板推动的,所以张三没有很多时间来仔细考虑数据指标的合理性与结构性(一句话,老板要啥咱们给啥),给出的方案就是一个表格文档,里面一堆指标以及相关定义。数据研发李四(也就是本人)在看了产品的方案后有点头大,感觉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具体要做哪些,又有些模糊。团队的leader王五在了解了情况后,大概花了10min左右的时间,把需求指标根据业务特点(过程、结果、用户分析)分成三类,三类里面又根据指标特点又进行了细分,最终形成了三个大类,九个小类的思维导图的形式,张三看后表示很清晰,并认识到一些之前没考虑清楚的问题,并做了调整;李四看后表示需求简化了很多,并没有想象的复杂,并很快给出了排期并推进开发。

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下王五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到的?

我觉得有两点,缺一不可。首先,需要使用抽象思维进行分类,根据指标的共性抽象出三类,把指标都归到这三类里面;其次,使用结构化思维对于归属到具体类别的指标划分层次关系(比如,从属关系,逻辑关系等;或者根据更细粒度的再次分类),逐步形成思维导图的层次结构。

那给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遇事不要慌,先花点时间思考整理下遇到的问题(开始进行抽象结构化),把事情理顺了(结构化完成),就能把握事物的全局,更清楚的看清事物的结构,也就使问题更容易解决(这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多,很多时候都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一头扎进细节里了,工作做了一半才想到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了并不是各位看了这篇文章后就立马变成了解决问题的高手,那个一眼看透问题本质的男人或女人,结构化抽象思维并不是立马就能掌握的,需要不断的锻炼和实践,最终才能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