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一寸金 第01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2

01 读书的好处

读书的好处就是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事情,别人都想过,甚至想的比你更深。

昨晚上看电影,突然想到了邱国鹭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的一段话:

2013年受市场热捧的电影行业其实是个现金流状况很差的行业。中国每年会拍700多部电影,只有200多部能够上映,其中票房能够超过5亿的屈指可数。即使赚了5亿的票房“大获成功”的电影,扣除分给院线的一半,再扣除发行费宣传费,制片方能够拿到手的大概只有2亿多一点。再扣除给编剧、导演、制片和演员的薪酬以及拍摄中的各种成本,最后剩下的净利润可能只有几千万元。

更麻烦的是,从现金流的角度看,拍电影得先写剧本,然后请导演、搭班子、雇演员,支出一大笔费用,一年半载之后影片开始发行、宣传,又是一大笔费用,而且电影公映之后要等好几个月才能从票房中分到钱。所以很多电影公司不管利润怎样,现金流都是大幅为负,抗风险能力特别弱,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元气大伤。

电影的定价权掌握在导演和演员手里,观众买票到电影院是去看吴京、徐峥和冯小刚的,不是去看电影公司的,所以名导演和名演员的薪酬总能涨到让电影制片方不怎么赚钱的水平。就好比欧洲的足坛,虽然球星拥有天价收入,俱乐部却在亏损,原因很简单:定价权在球星手里。

春节档一共上映8部电影,现在已经退档4部。

02 西德尼·温伯格

西德尼·温伯格是一个很生猛的男人,高盛的传奇CEO(《高盛帝国》浓墨重彩介绍过),10岁时巴菲特的爸爸带着它到纽约拜访过温伯格,一进办公室看到房间里面挂着林肯的画像以及总统写的一些亲笔信件,小巴菲特心里只有一句话:牛!

临走的时候,温伯格问了一句巴菲特终身难忘的话:沃伦,你喜欢那只股票?

温伯格也是传奇人物,16岁到纽约找工作,他觉得那栋楼高肯定里面的公司不错,他找到一栋最高的楼,从23层往下找,第3层是高盛所在的位置,问前台:招不招人?前台说:不确定,你明天在再来问问。

第二天温伯格就来了,恰好清洁工缺少一个助手,顺理成章在高盛工作了,月薪是20美元,之后开启开挂的一生,先是利用跑腿的机会混熟领导,成为传达室领班;后来在贵人的资助下狂补金融知识,从清洁工助手到传达室到业务部门,1940年已经坐上高盛的CEO。

拜访完温伯格之后又发生了一个让巴菲特终身难忘的事情。

中午他老爸带着他在一个交易所和一个交易员吃饭,该交易员一招手,一个服务员赶紧端了一托盘过来,上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烟叶,并且卷成雪茄,递给交易员。

那时候正是大萧条,很多人没有工作,饭都吃不起,居然有人雇人卷雪茄,这得多赚钱啊!于是乎:一个证券行业的种子在心中扎根发芽。

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想让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03 好公司∩好价格

巴菲特:我对具体业务完全不懂,在工厂车间里我找个男厕都费劲,我只要知道两样:在竟争中的护城河有多宽?还能涨价吗?

巴菲特:我希望拥有一座不受约束的桥梁收费站,然后可以随心所欲抬高价格,想定多高就定多高!

主持人:1999年首次购买邓白氏,2000 年再次购买时,您和您的员工做了什么样的尽职调查?

巴菲特:我们没有工作人员,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我做的,我自己做所有的分析。基本上,这是对邓白氏穆迪两家公司的评估,但也是对其业务经济特性的评估。我从未见过任何,邓白氏的生意很好,穆迪的生意甚至更好。

基本上评估企业最重要的决定是定价权,你有能力提高价格,而不会输给竞争对手,你的生意就会很好;如果你必须在涨价10%之前必须进行祈祷,那么你的生意就糟透了。我都经历过,我知道两者的区别。

主持人:现在你已经描述了质量管理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我知道你的导师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我碰巧也读过他的书,他描述了管理的重要性。当您进行最初的投资时,是什么吸引您加入穆迪的管理层?

巴菲特:我对穆迪的管理一无所知,我在年度报告和其他地方也说过很多次,当一个才华横溢的经理人遭遇一家经济特性不佳的企业,往往保持不变往往是这家企业的声誉,而经理人的声誉可能已经不在。

如果你有足够好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家垄断的报纸,如果你拥有一家有线电视台,我说的是过去,你知道,你的白痴侄子都可以经营它。如果你有真正好的生意的话,这真的没有任何区别,这可能会在资本配置或其他类似方面有所不同,但非凡的业务并不需要良好的管理。

我没有给穆迪的管理层提供任何意见,我不认识他们。你知道,如果你拥有镇上唯一的报纸直到过去五年左右,你就拥有定价权,你都不必去公司,这是真的。

主持人:你对穆迪的管理表现有什么看法吗?

巴菲特:当你的企业拥有如此大的定价能力时,你很难去评估它们。我的意思是,就有形资产的巨大回报而言,他们做得非常好,几乎是无限的,而且随着资本市场变得更加活跃,他们的业务也在增长,所以最终他们提高了价格。

我们也是穆迪的客户,所以我从两方都看到了这一点,我也是一个不情愿提价的客户,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客户,我作为客户所看到的,反映在他们的财务记录中。

主持人:2006年,穆迪开始重新回购其已发行的股票,根据我们的记录,他们在2006-2008 年期间这样做了。当时你为什么不把股票卖给穆迪?我知道在2009年之后,你已经卖出了一些股票,但从2006-2009 年,在回购期间,你是否考虑过售回股票?如果是,你为什么不考虑?

巴菲特:我以为他们有一个非凡的生意,你知道,我确信他们现在的生意依旧非同寻常,尽管它们现在面临着不同的威胁,我们稍后会讨论。但我犯了一个错误,在它达到非常高的估值时我们没有卖出。无论我们是向公司回售还是在公开市场上出售,都不会有任何区别。

但很少有企业拥有穆迪和标普所拥有的竞争地位,它们基本上拥有相同的竞争地位。世界上很少有这样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自然的双寡头垄断,现在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历史上,这一直是一种天然的双头垄断:任何人以半价进来竞争都没有机会成功,而且没有多少企业能有人进来把价格降低一半。如果没人考虑改变这种竞争格局,但这是评级业务的本质,这是自然获得的。

我的意思是,他们两个成为监管机构的标准和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这一优势。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行动对其提供了帮助。但这是一个天然的双头垄断。

04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崛起

新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崛起》已经到手,杨天南老师翻译依旧丝滑流畅,这本书是《巴菲特的第一桶金》的姐妹篇,可以理解为《巴菲特的第二桶金》,后续还会有还会有《巴菲特的第三桶金》《巴菲特的第四桶金》。

① 关于作者

作者是格伦·阿诺德,原来是英国索尔福德大学金融学教授,2013年专职做投资,把巴菲特的投资案例分析写到自己的博客上,后来出版成书,如果想要看巴菲特的案例分析,最好的一本书《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另外还有两本《巴菲特之道》《巴菲特案例集》。

格伦·阿诺德还有两本书写的也不错《价值投资: 如何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投资者》《伟大的投资家 : 九位世界投资大师的成功之道》,其实最好的教材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② 盖可保险

杨天南老师翻译过一本书《戴维斯王朝》,我们所说的戴维斯双击就是这个戴维斯。

某天一代戴维斯带着三代戴维斯去压马路,三代戴维斯就想花一美元吃一个热狗,一代戴维斯一听这还了得,就严肃的说:如果你将这1美元进行投资,每5年翻一倍,等到你到了我的年纪,50年之后,1美元将会变成1024美元,你确定你要花1024美元去买一个热狗吗?你现在真的有这么饿吗?

三代戴维斯一想,花1000美元吃个热狗不划算,而且还明白几个道理:1)金钱的价值;2)复利的价值;3)自己有钱的重要性。

其实戴维斯家族也是盖可的大股东,还是盖可的董事,当时巴菲特和拜恩准备发行新股,但是戴维斯不同意,他认为会摊薄未来的利润,会伤害股东的利益,一番争吵之后戴维斯夺门而出,回到家就把盖可的股票清仓了,那时候盖可已经从2美元反弹到6美元。

巴菲特治理盖可的方法叫癌症手术法,1980年股东的信是这么说的:我称之为癌症手术法,他们望着这团乱麻,看是否把某些业务砍掉,剩下的健康业务会值得保留下来。如果他们发现确实有,就会把其他的都砍掉。当然,如果这种方法行不通,他们就会让该企业破产,但它往往是奏效的。

③ 人情

巴菲特在盖可遇到两个人,一个是杰克·拜恩、另一个是约翰·古弗兰,一生都产生了羁绊,巴菲特不愿意欠人人情(互惠)。

拜恩有两个娃娃,一个娃叫马克,自己创立一个对冲基金——价值资本,伯克希尔1998年7月投资2.7亿美元,后来追加到6.04亿美元

2003年股东大会上,有股东问伯克希尔为啥会投资价值资本,巴菲特回到:我认识他老爹,他老爹给我们赚了很多钱,我和芒格都很信任他们兄弟。

当时帮盖可融资投行就是所罗门,当时的财务主管是约翰·古弗兰,87年古弗兰坐到了所罗门的管理层,面临着佩雷尔曼的恶意收购,古弗兰就找到了巴菲特帮忙,巴菲特买了7亿美元的优先股,买的时候芒格不太同意,个人感觉有人情因素在里面。

后来看了《影响力》发现人都会受到互惠的影响,别人帮助过你,你要想办法还回去:互惠原理是人类独特的适应机制,有了它人类才得以实现劳动分工,交换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务,让个体相互依赖、凝结成高效率的单位,它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引发了人们的亏欠感和社会道德压力。

我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芒格的铁粉帕伯莱,特别喜欢到大学演讲,恰好就遇到一个特别爱写感谢信的小伙,俩人就擦出了火花,帕伯莱某一次演讲之后就收到一份感谢信,心里嘀咕:我演讲这么多场,头一回有人给我写感谢信,这个小伙我得见见,后来俩人凑钱和巴菲特吃了一顿饭,这个小伙就是盖伊。

(全文完)

全部讨论

02-19 09:21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