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巴菲特所犯过的“错误”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1997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

我们试着学习职业棒球传奇明星泰德·威廉姆斯的作法,他在《击球的科学》一书中解释说,他把打击区域划分为77个球区,每个球区相当于一个棒球的大小,只有当球进入最佳的球区时,他才挥棒击球,因为只有这样做,他才能维持40%的超高打击率。

反之要是勉强去挥击较差的球区,将会使得他的打击率骤降到23%以下,换句话说,只有耐心等待超甜的好球,才是通往名人堂的大道,好坏球照单全收的人,迟早会面临被降到小联盟的命运。

但就算是泰德·威廉姆斯失败的概率也将近60%,不过在巴菲特看来,比打击落空更糟糕的,是机会来了却没有发现。

巴菲特说:最重要的错误是错过——那种错不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也就是错过机会。我能够做却没有去做的事,这一种是我生命中所犯的最大的错误。

1942年城市服务

巴菲特11岁那一年买入人生中第一支股票:经营天然气的城市服务公司6股特别股,3股市他自己的,另外3股是他姐姐的,当时每股价格38美元。遗憾的是,股价很快下跌到了27美元,巴菲特开始紧张,因为他不希望姐姐赔钱。

所幸的是股价后来涨到40美元,巴菲特赶紧卖掉,没想到股价很快又涨到200美元。

1952年:辛克莱加油站

巴菲特最早的投资错误之一,21岁和一个朋友在奥马哈花了2000美元买下一座加油站,这笔钱是他当时净资产的20%。不久之后巴菲特就发现,对面的德士古加油站生意比他好,因为德士古的品牌有名,顾客也很忠诚。

(帕伯莱读过一本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的书,书中有一个警示故事:马路两侧各有一家自助式的加油站,其中一家生意兴隆,因为它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比如免费清理挡风玻璃,另一家几乎什么也不做。结果呢?第二家顾客一定会转移到服务比较好的那家加油站。

这种错误让帕伯莱感到惊奇,因为最容易赚钱的方法,莫过于复制摆在你眼前的优秀策略。

帕伯莱说:人类的DNA中含有奇怪的物质,它使人无法采纳更好的主意,我很久以前学到的一点是:不断观察行业内外的情况,当你看到有人做明智的事情时,要强迫自己这么做。)

1952年:盖可保险

1951年巴菲特用自己半数以上的资产去投资盖可保险(一共买了350股,29.75美元/股,总成本10281.25美元),到了1951年底,巴菲特得到28%的报酬率,此时这笔投资已经占他净资产的65%。

1952年,他卖出盖可所有的投资,然后把钱拿去投资西部保险公司,因为西部保险公司的股价看起来更便宜,再加上格雷厄姆灌输的“烟蒂”思想,可是接下来20年,巴菲特看着他卖掉的盖可一飞冲天,超过100万美元。

(《智慧型股票投资人》后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在本书第一版出版的那一年,有一家成长型企业的愿意出让一般的股权。出于某种原因,华尔街当时并不看好该产业,因此这笔交易被好几家机构拒绝了。但是,这两个人却非常看好的该公司的潜力;后来他们决定购买的原因是,该公司价格相对于其当期的盈余和资产价值而言并不算高。他们以自己手中大约五分之一的资金收购了该企业,因而成为了新企业的密切合作伙伴,而该企业后来也出现了蓬勃的发展。

事实上,后来该企业做的非常成功,其股价上涨到他们当初购买的时的200多倍。这种上涨的幅度,远超过其盈余的实际成长,而且几乎是又开始的报价就显得过高——如果根据两个合伙人自己的投资标准来计算的话。但由于他们认为该公司是一种家族企业,因此尽管价格大幅上涨,他们还是继续持有了大量的股份,他们基金中又许多参与者,也都采取了同样的做法,而且透过持有该公司及其后来设立的附属机构的股票,这些人都成了百万富翁。

如果去掉盖可这笔投资,格雷厄姆投资生涯的年化收益率会从超过20%降低为只有17%。)

1964年:美国运通

1963年,美国运通遭遇一场诈骗案,该诈骗案的总损失是1.8亿美元,此事导致美国运通股票下跌50%以上。

巴菲特利用费雪的闲聊投资法,来检视这件事情对美国运通的影响,他发现人们在餐馆用餐、购物、旅行时,依然使用美国运通信用卡和支票,同时他也评估美国运通的财务状况。

1964年,巴菲特拿出合伙企业20%的资产进行投资,并且在2年后出售了这些股票,此时股价已经涨成了原来的2倍,这笔投资为他赚到2000万美元。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常出色的投资,如果巴菲特当年没有卖掉股票,如今价值将是数十亿美元。

(巴菲特开始走访奥马哈的饭馆,以及那些接受美国运通公司信用卡和旅行支票的地方。在了解这个案子时,他带上了亨利·勃兰特。

勃兰特探访旅行支票的使用者、银行柜台出纳、银行职员、饭馆、旅馆,以及持有信用卡的人们,以衡量和竞争者相比,美国运通公司做得究竟怎样,以及它的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是否会下降。他带回来有1英尺高的材料。巴菲特分类看过后做出判断,客户们仍然很高兴和美国运通公司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华尔街的污点还没有传播到大街上去。

——滚雪球)

1962年-1964年:伯克希尔公司

1960年,巴菲特想脱手伯克希尔的股票,一开始的价格是每股11.5美元,随后他收到公司的来信,只愿意每股11.375美元,巴菲特一怒之下就把整个公司买下来,顺带把老板炒了鱿鱼,接下来巴菲特花费20年时间经营这家纺织公司,希望能让它转亏为盈。

这桩交易的教训很明显:投资的时候不要被情绪左右,巴菲特说买下伯克希尔是他最大的投资错误之一。

1966年:科恩百货

巴菲特第一次完整把企业买下来,是位于巴尔的摩的科恩百货,他和合伙人芒格以及戈特斯曼在1996年联手买下该公司的全部股票。

巴菲特三人马下科恩百货的原因很简单:①该公司的售价低于账面价值;②拥有杰出的管理团队;③有未入账的不动产作为缓冲。所有这些因素都指向这家公司很有价值,但是说到底科恩是不折不扣的零售业。

(零售业的经营相当不易,在我个人的投资生涯中,我看过许多零售业曾经拥有极高的成长率与股东权益报酬率,但是到最后突然间表现急速下滑,很多甚至被迫以倒闭关门收场。

比起一般制造业或服务业,这种刹那间的永恒在零售业屡见不鲜,部分的原因是这些零售业者必须时时保持聪明警戒,因为你的竞争对手随时准备复制你的做法,然后超越你,同时消费者绝对不会吝于给予新加入业者尝试的机会。

零售业一旦业绩下滑,注定就会失败。

————1995年致股东的信)

1965年-1966年:迪士尼公司

1966年,巴菲特将合伙事业的5%的钱拿去投资迪士尼公司,相当于400万美元。他在1年之内就卖出了这项投资,入账620万美元,得到220万美元的利润。只是这笔交易也成了他职业生涯中所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这次卖掉的股票后来增值为170亿美元。

(巴菲特和沃尔特·迪士尼见面,并且亲眼目睹了这位娱乐专家非凡的专注、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如何将这一切转化为无价的娱乐活动的途径,之后巴菲特买了一些迪士尼的股票。

————滚雪球

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东西和价格是没关系的,或者说,不是以价格为导向的。这就像迪士尼。迪士尼在全世界卖的是16.95美元或19.95美元的家庭影像制品。人们,更具体的说,那些当妈妈的对迪士尼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座的每个人在心中对迪士尼都有着一些情愫。

如果我说环球影视,它不会唤起你心中的那种特殊情愫;我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你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迪士尼就不同。这一点在全世界都如此。当你的年纪变老的时候,那些(迪士尼的)影像制品,你可以放心让小孩子每天在一边看几个小时。你知道,一个这样的影片,小孩子会看上20遍。

当你去音像店时,你会坐在那儿,把十几种片子都看上一遍,然后决定你的孩子会喜欢哪一部?这种可能性很小。别的牌子卖16.95,而迪士尼的卖17.95,你知道买迪士尼的不会错,所以你就买了。在某些你没有时间的事情上,你不一定非要做高质量的决定。而作为迪士尼而言,就可以因此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多得多的影片。多好的生意啊!而对其他牌子来讲,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巴菲特1998年佛罗里达大学演讲

在成长股票模式中,有这样一个子模式:在你们的一生当中,你们能够找到少数几家公司,它们的管理者仅通过提高价格就能极大地提升利润——然而他们还没有这么做。所以他们拥有尚未利用的提价能力。人们不用动脑筋也知道这是好股票。迪士尼就是这样的。带你们的孙子去迪士尼乐园玩是非常独特的体验。你们不会经常去。全国有许许多多的人口。迪士尼发现它可以把门票的价格提高很多,而游客的人数依然会稳定增长。

————芒格1994年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讲话)

1968年:英特尔公司

1968年,半导体专家诺伊斯和摩尔创办了英特尔公司,这家公司随后逐渐成为了世界顶尖的公司之一。当时巴菲特原本有机会投资英特尔,因为他和诺伊斯都是格林内尔学院的董事会成员,诺伊斯说服巴菲特的好友罗森菲尔德和格林内尔学院的投资基金,各出资10万美元投资英特尔,被巴菲特婉拒。

1975年:Waumbec Mills 纺织公司

巴菲特买了失败的伯克希尔之后,感到非常后悔,但是13年之后又犯下了同样的错误,这次买的是新英格兰的另一家纺织公司 Waumbec Mills。

2014年巴菲特在股东的信中写道:你们相信我在1975年买了 Waumbec Mills 公司吗——另一家新英格兰纺织公司?当然啦,根据我们买进的价格,以及预估它和伯克希尔现有纺织具备协同效应,这项收购价格确实便宜。尽管如此,Waumbec Mills 其实是一场灾难,这家纺织公司没过几年就关门大吉了。

1980年-1990年:微软

众所周知,巴菲特错失投资微软的机会,他投资自己了解的公司和产业,才觉得安心,这项原则使他一开始就排除投资微软的念头。后来巴菲特和微软的共同创办人比尔·盖茨成为朋友,他担心如果投资对方的公司,可能损害双方的关系。

1989年:全美航空

巴菲特第一次涉足航空业是1989年,当时全美航空的CEO说服他进行投资,以保证全美航空不被恶意收购,于是巴菲特买了3.85亿美元的转换特别股,年报酬率是9.25%。他当时买入的价格是52美元,按照约定未来转成股票的价格是60美元,可惜未能转换,因为全美航空的股价一直没有涨到60美元。

巴菲特说,航空公司巨额固定资本、强势工会、定价方式,使得这个产业特别难以成功,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从投资全美航空中得到教训,后来在2016年-2020年之间,又陆续买入4家航空公司的股票。

1991年:所罗门兄弟

所罗门兄弟是巴菲特最糟糕的投资之一,1990年爆发的一连串丑闻,差点让所罗门破产。

丑闻发生在1990年底,起因是所罗门兄弟的交易员非法竞标政府国债。按照规定,任何一个竞标者不得申购超过35%的份额,但这位交易者企图购买35%以上的额度,想以此控制市场。一个内部的调查员发现有两笔非法投标,标的是5年期国债,价值60亿美元,可是交易员并未被解雇。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91年5月,所罗门兄弟故技重施,又想要控制国债市场,不过这一次被证券交易委员会发现,并且罚款2.9亿美元,所罗门的CEO古弗兰被解雇,投标的交易员被判4个月有期徒刑。

1993年:德克斯特鞋业

1993年,巴菲特用价值4.33亿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买下当时全世界著名的制鞋公司德克斯特,然后兵败如山倒。

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东的信中写道:我们一度兴旺的德克斯特结束营业,缅因州小镇上1600名员工因此失业,其中很多人已经过了能再学习另一门技能的年龄。我们损失了这个投资,我们承受得起,可是很多员工却失去了生计,没办法再找到工作。

1998年:通用再保险公司

1998年,伯克希尔发行27.22万股股票购买通用再保,此举使得伯克希尔的股票数量增加21.8%。

巴菲特在2009年股东大会指出:我错的太离谱,1998年买入时,我以为他是15年前的通用保险,以前它在保险界绝对是名声显赫的公司。

1998年到现在:谷歌

谷歌创始人布林和佩吉在2000年找过巴菲特,希望他投资这家公司,但是巴菲特没有答应,因为他误以为谷歌只是另一个搜索引擎,结果没想到它是威力强大广告工具。

2003年:沃尔玛

巴菲特曾在1990年买过沃尔玛,他的目标是用每股23美元购买1亿股。可是每次他要出手时,股价总是比他的理想价格涨了几美分,所以在2003年决定收手不买了。

在2004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说了一段话:我害大家付出了100亿美元的代价,查理说这听起来并不像我最糟糕的点子——他给的可不是赞美。

那1亿美元的投资,在2019年的价值可能已经攀升到120亿美元左右,而且没算近20年的股息收入,如果算进去,总报酬还会更高。

2006年-2014年:特易购

巴菲特在2006年首次买进英国最大的连锁超市特易购的股票,然而该公司的管理层变动逐渐尘埃落定之后,获利能力却开始逐渐下降。巴菲特没有注意到这个迹象,尽管2012年曾经出现过这样信息,他还是增加对特易购投资,达到该公司股份的5%以上。

第二年,他终于清醒过来,对公司管理阶层不包邮幻想,在本来持有的4.15亿股中,卖掉1.14亿股。

2014年这一年中,巴菲特继续出售特易购的股票,最终税后亏损4.44亿美元损失伯克希尔净值的0.2%。

2008年:康菲石油

在2008年的股东信中,巴菲特写道:没有来自查理和其他人的督促,我在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接近顶峰时买下了大量的康菲石油的股票,并且我完全没有预料到今年下半年能源价格的大幅下跌。

巴菲特在康菲石油公司的股票上仅花费了超过70亿美元,但在写信时市值只有约为44亿美元。

2011年:路博润化工

2011年1月初,伯克希尔管理层索科尔买入大量的路博润化工公司的股票,然后向巴菲特推荐该公司,他说这是很有吸引力的标的,于是伯克希尔开始关注这家公司。

随后在2011年3月斥资约90亿美元买下路博润公司,这笔交易让索科尔个人的股票价值增加了300万美元。

2011年到2018年:IBM

2011年,伯克希尔花费107亿美元买入6400万股IBM股票。当时巴菲特对IBM更有兴趣因为它所提供的办公室辅助服务,而不是电脑硬件服务。由于IMB在科技方面的龙头地位,看起来企业服务不但稳定,而且还有成长,然而短短几年之后,云端运算开始崛起,大幅度削弱了IBM的地位。

能源未来控股公司

能源未来控股公司创办于2007年,股东权益是80亿元,但是有高额负债,巴菲特没有和芒格商量,直接进行投资,买进了大约20亿美元的债务,2013年巴菲特在股东信中承认了错误。

2015年:卡夫食品和亨氏食品

2013年2月,伯克希尔和3G资本合资,以280亿美元买下亨氏产品。2015年,双方各出资100亿美元,将卡夫食品并入亨氏食品,把卡夫的价值推上460亿美元。

巴菲特没有料到消费者的偏好发生改变,竞争日益激烈、营收减少、利润降低。

2015年-2016年:精密铸造公司

2016年伯克希尔以321亿美元收购精密铸造公司,这是一家顶尖的航空零件供应商,比如大型飞机用来固定或接合零件的机械元件等等。

精密铸造公司拥有一家的德国公司,是2017年用8.7亿美元收购,但是没有想到成交之后,这家控股公司透过会计欺诈手段,大幅度虚报公司的价值。最终经过仲裁,最后精密铸造赢得6.96亿美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