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谈并购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4

伯克希尔寻找的企业类型

查理和我在寻找那些具有以下特点的公司:

我们可以理解的

具有持续的竞争力

德才兼备的管理者

合理的价格

投资上市公司部分股权的秘诀与全资收购子公司的成功方法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希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取得拥有绝佳竞争优势与才德兼备的经理人,此后大家只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质是否发生了任何改变。(1996)

伯克希尔的收购标准

我们热切希望负责人或其代表向我们介绍符合以下所有标准的企业:

a.大型收购(至少750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除非该业务可纳入我们现有的一个业务之中)。

b.表现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不感兴趣,对"经营好转"也不感兴趣)。

c.在很少或几乎没有债务的情况下,企业拥有良好的股本回报率。

d.管理到位(我们无法提供)。

e.简单的生意(如果包含许多技术因素,我们无法理解)。

f.一个报价(我们不想在价格未知的情况下,浪费双方的时间去谈论交易,即使只是初步地讨论)。(2010)

伯克希尔的收购技巧

在伯克希尔,我们的并购策略极其简单那就是静待电话铃响。(2000)

我们还是拥有几项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大概就是我们并没有一套战略计划,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依照固定的模式(一种几乎注定会以离谱的价钱成交的模式),而是完全以股东利益为先。(1995)

我的现金的最佳用途是什么?我是想以现在的价格将现金投资到这个企业,还是想用现金做其他事情?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我们随时可以客观地将并购案与其它潜在的几十种投资机会做比较,其中也包含经由股票市场买进最好公司的部分股权,我们习惯性地进行比较,并购vs被动的投资,这是一昧地想要扩张经营版图的经理人很少做到的。(1995)

斯科特·费泽并购案充分说明了我们对于并购采取随性的态度,我们没有总体战略,没有企业规划师为我们提供有关社会经济趋势的见解,也没有员工来调查发起人和中介机构提出的大量想法。反而我们倾向一切顺其自然,当他们出现时,我们就会有所行动。(1985)

如果伯克希尔的成功是建立在不断地视察工厂的话,现在我们可能早就要面临一大堆问题了,因此在从事并购公司时,我们试着去评估业务的经济特性,竞争优势与劣势,以及管理层的能力与水准。(1986)

只有在价值增加时才进行收购

我们的收购决策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际经济效益为目标,而不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领域或会计报告数字为目标。(从长远来看,强调会计表象而非经济实质的管理层通常在这两方面都收效甚微)。(1981)

但并非所有收购都符合业主的最佳利益

机1:好动的天性

领导阶层,无论是商界还是其他领域,极少有缺乏动物天性的,而且往往散发出好斗与挑战的意念。相对地在伯克希尔,即使是并购成功在望,你们的管理层心跳也不会加快一下。(1981)

因为在这些并购案中,肾上腺素的冲动完全战胜了理智,并购成功的刺激使得参与者完全盲目,帕斯卡的观察非常恰当:让我震惊的是,所有男人的不幸都源于他们无法安静地呆在房间里。(1982)

不要混淆活动与成就

去年一位企业经理人告诉我的一则小故事他提到他原来经营一家很好的公司,在其所处的行业拥有长期的领导地位,只是其前景显得有些黯淡,所以几十年前,这家公司特别聘请一家管理顾问公司,很自然的管理顾问建议他们应该要多家公司特别聘请一家管理顾问公司,很自然的管理顾问建议他们应该要多元元化经营,这在当时还是股风潮化经营,这在当时还是股风潮(聚焦主聚焦主业的论调还未成形业的论调还未成形)。

不久之后,这家公司在经过顾问公司一连串冗长且收费昂贵的并购并购调查之后,陆续买进了好几家公司,你一定会想要问,最后结果如何几家公司?这位主管很难过的说,一开始我们的收益收益100%是来自于本业,但是过了十年后,这个比例变成150%!((多元化→多元恶化)。(1995)

动机2:规模和地位

大部分的公司及其管理层,多以规模而非获利作为衡量自己或他人的薪酬标准(问问那些名列Fortune500大企业的管理层他们在榜单上的排名,回答的总是按销售额的排名,他们可能从来都不知道若以获利能力来排的话,公司会排在第几位)。(1981)

很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并购交易案都充满了不公平性,对于被并购方来说,算是得到解脱,并购一方的管理层层名利双收,名利双收,双方双方的投资银行家与专业顾问也都能跟着大捞一笔,只不过真正受害的却是的投资银行家与专业顾问也都能跟着大捞一笔,原因在于,他们损失惨重,原因在于并购并购公司公司放弃放弃的的内在内在价值价值通常多于获得的内在价值通常多于获得的内在价值。(1994)

我们的长期经济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伯克希尔每股内在商业价值的年均增长率。我们不以伯克希尔的规模来衡量其经济意义或业绩,而是以每股收益来衡量。(股东手册)

动机3:过度自信

大部分的管理层很明显的过度沉浸于小时候所听到的童话故事一个变成蟾蜍的王子因美丽的公主深深一吻而被拯救,因而确信,他们优异的管理之吻将为目标公司的盈利创造奇迹。(1981)

如此的乐观是必要的,否则公司的股东怎么会甘心以双倍的价钱买下那家好公司,而非以一倍的价格自己从市场上买进。换言之,投资人永远可以以蟾蜍的价格买到蟾蜍,而若投资人愿意用双倍的代价资助公主去亲吻蟾蜍的话,最好保佑奇迹会发生,我们看到过太多亲吻,但很少有奇迹。尽管如此,许多管理层的公主们依然坚信她们的亲吻有使蟾蜍变成王子的魔力,即使在她的后院早已养满了齐膝深且毫无反应的蟾蜍。(1981)

许多协同效应只是虚幻的

也就是所谓的协同效应,通常都很不切实际,我们顶多能期望被并购的事业在被买下之后的表现跟之前一样好就不错了,因为加入伯克希尔不代表营收就能够自动增加或成本就能够自动地减少。(1997)

假设A公司决定发行相当市值的股份以换取B公司全部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等于是A公司以2美元的内在价值换取B公司1美元的内在价值,而马上会接到A公司股东与证监会的异议,强调公司合并的公平性,所以这样的交易一定不被允许。

然而对制造、服务、金融等公司而言,价值却不像投资公司那么容易计算,但我们也曾见过有些并购案像前面所提案例一样明显伤害原有股东的权益,而如果公司管理层能注重公平性,愿意用同样的标准来评估两家企业的话,这样的伤害便绝对不会发生。(1982)

但各位股东在那些无可取代的企业,如喜诗糖果,国民保险等公司的权益将马上减少。就像你家里原有120亩的农场,结果你和拥有60亩农地的邻居合并经营而权益各半,最后虽然你实际管理的面积增加为180亩,但你实际可分得的权益为90亩,将永远减少25%那些想要牺牲股东权益以扩张个人版图的管理层最好去政府部门工作。(1982)

了解我所放弃的东西的真正价值

我参加过几十次董事会会议,在这些会议上,董事们经常在高价投资银行家(还有其他类型的投资银行家吗?)银行家们总是会向董事会详细评估被收购公司的价值,并强调为什么它的价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然而,在我担任董事会成员的50多年时间里,我从来没有听到投资银行家(或管理层!)讨论过被收购公司的真正价值。

当交易涉及发行收购方股票时,他们只是简单地用市场价值来衡量成本。如果讨论的主题是对收购方的收购要约,他们甚至会认为收购方的股票价格远远不够,完全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2009)

如果我放弃的比我得到的多,我最终会变得更穷

如果潜在收购方的股票售价低于其内在价值,那么该收购方就不可能在全股票交易中达成合理的交易。在不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况下,你根本无法用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换取价值被完全估算的股票。(2009)

吉列对金霸王的收购使吉列的股东损失了数十亿美元,而这一损失在传统会计中是无法显现的。很简单,吉列公司在这次收购中获得的商业价值与放弃的价值并不对等。(2005)

管理者和董事们不妨扪心自问,在被要求出售部分业务的情况下,他们是否会百分之百地出售自己的业务。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出售全部企业并不明智,那么他们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出售部分企业才是明智之举。(1982)

只有当我们获得的商业价值与付出的价值相当时,我们才会发行普通股。这条规则适用于所有形式的发行,不仅包括合并或公开发行股票,还包括股债交换、股票期权和可转换证券。(股东手册)

但有些人却不择手段——对管理层来说是个好交易,对股东来说却是个糟糕的交易

当低估的股票作为支付货币时,当董事从顾问获得理性意见的方法看起来只有一种,董事会应聘请第二位顾问,来反对提议的收购案,若交易失败则获得酬劳。如果没有这种严厉的补救措施,我们关于使用顾问的建议永远都是:“不要问理发师你是不是该理发了。”(2009)

查理跟我本人从来就没有失去我们原来保持的怀疑态度,我们坚信大部分的并购活动会大大损及收购方公司的股东利益,《皮纳福号军舰》歌剧中的台词说得没有错事情通常不是他们外表所看到得的那样,脱脂牛奶会被冒充成奶油。具体来说,卖方与其代表总是会提出一些娱乐性质高于教育性质的财务预测在画大饼方面,华尔街的能力可是不会输给华府的。(1995)

不要试图在乐观的情况下下注赚钱

只有在投资银行做的推销PPT中,收益才会无止尽地成长。(2000)

对夸大盈利预测和增长预期的公司要持怀疑态度。企业很少在平静、无惊喜的环境中运营,盈利根本不会顺利增长(当然,投资银行家的募股书除外)。(2002)

预测往往弊大于利,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虚假的精确度,从而给我一种虚假的自信感。

高管们可以利用已经标准化的拍卖程序,与投资银行家们一起寻求收购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家们会准备一本“账本”,这些“账本”中最有趣的是对未来多年收益的精确预测。然而,如果你问作者——银行家,他自己的公司下个月会赚多少钱,他就会噤若寒蝉,告诉你商业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太大,他不敢贸然预测。(1999)

我们的并购行动发生的形态一向很类似,在别的公司,高级主管通常亲自与投资银行家一起寻求可能的并购机会,所运用的拍卖程序相当制式化,在过程中银行业者准备的帐册让我想到童年时代读到的超人漫画,只不过华尔街版换成一家本来平淡无奇的公司进到了投资银行特地准备的电话亭后,摇身一变成了一跃升天,收益成长飞快的超人,而抵挡不住卖方帐册所叙述的神力,并购案饥渴成痴的买方,就像是具有冷艳外表的露易丝,立刻融化在其膝下。(投资银行的过度包装)

而在这其中最有趣的是,这些资料所显示未来几年的收益预测都相当明确,不过要是你问问编造这些报表的银行业者,他们自己银行下个月的收益预估,他会马上露出警戒的神色告诉你,产业与市场的状况是如何变化多端,以致于他端,以致于他无法妄下定论。(1989)

不要相信你比卖方更了解企业的价值

我实在不了解为什么有买方会去相信卖方给出的预估数字,查理跟我连看都懒得看他们一眼,我们一再谨记一位拥有跛脚马主人的故事,他牵着病马去给兽医看时说到你可以帮我看看吗?我实在是搞不懂为什么这匹马的表现时好时坏。兽医的回答正中要害:没问题,趁它表现正常的时候,赶快把它卖掉就好了。在并购的世界中,这样的跛脚马往往被装饰成一代宝马到处行骗。(199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