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对待回归中概股

发布于: 雪球转发:118回复:214喜欢:212
中国新兴产业的繁荣,美国或其他境外资本市场是功不可没的,中国资本市场用以国企解困,或者专为连续三年盈利的“优秀”企业而设立,因此不盈利者,盈利不稳定者,概念和产业过于新颖的企业,转向或者只能转向美国资本市场也在情理之中;由于初期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总体表现可圈可点,很受美国投资者欢迎,陆续更多初创公司选择在美国上市,华尔街似乎也尝到甜头,我记得2004年前后,纽交所的负责人为了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尚德能到纽交所挂牌,还专门来中国游说,最后尚德终于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其后一批太阳能企业也随之赴美上市,现在浮华过去,尚德从曾经的中国首富到如今的退市,令人唏嘘,但残酷的现实也反映了实业发展就是这么跌宕多变,资本市场追逐热点,为之融资,为之疯狂,也为之付出不菲的代价。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美国投资者热血,也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来美国上市,股票在美国上市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我们熟悉的IPO即公开发行,直接上市;另一种是买壳上市,也就是反向收购。

到了2005年前后,随着美国股市逐渐从911阴影和网络泡沫的大崩溃中恢复活力,华尔街一批大陆背景的投行从业人员开始脑子活络起来,打起美国股票的卖壳主意,从粉红纸市场和OTC等场外交易市场上找壳来卖给很多中国企业,这种方式上市门槛低,简单容易许多,加上海外华人掮客的卖力忽悠,成为许多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首选,当年我本人就曾被劝说去国内发展这种业务,但了解下来,实在没有参与的兴致。

OTC市场和粉红纸市场是美国三大股市交易所的垃圾场和坟场,美国主场交易所退市下来的股票,如还有苟延的气数,第一落脚点就是这里;最盛的时候,这两个市场有大约5万多家公司挂牌,绝对的鱼龙混杂,壳交易不是没有成功案例,只是微乎其微,在中概股赴美上市成为一股潮流的那几年里,许许多多的中国企业就是通过借壳,然后反向收购上市,挂牌纳斯达克,国内企业为了走这一捷径,也不得不重视包装,我曾有一张姓朋友,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后来还在沃顿商学院读过几年,毕业后工作一直不很理想,几次工作都不甚满意,为三斗米美国加拿大两边跑,郁郁寡欢;忽有一日意气风发,说是被国内某民企聘为CFO,回国帮这家企业筹备美国上市事宜,一扫往日阴霾;可惜后来这家企业上市没多久就退市了。


一大票中概股自从走上借壳上市之路后,总体质地大为降低,造假骗上市,编造财报数据等现象层出不穷,集体诉讼不断,退市不断,凡此种种,潜移默化,逐渐令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信任感大降,蔓延开来,连带对很多正常渠道IPO上市的中概股也有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类似浑水这样的做空机构开始专门针对中概股全面撒网。
被做空机构盯上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没事也要脱一层皮,做空是风险很大的,远胜低买高卖的做多,所以做空机构一般不出手,出手基本弹无虚发,就算对发难的内容有争议,股价肯定先翻江倒海大震荡一番再说,分众传媒,网秦,新东方,展讯通信,东方纸业都是被浑水做空的著名案例,这里面有国情,体制,企业运作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浑水也不是回回都能得手,但却是大部分出手就赢,对中国企业诚信问题的担忧的确不是空穴来风。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深水区,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大飞跃发展不再持续,反映到企业发展上,竞争更为激烈,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预期也变得更为审慎,相对去年中国一波短命牛市下的新兴产业类企业的飞黄腾达,让不少人以为新兴产业在本土上市,能够获得更高的估值和更广泛的认同,所以,一改过去在美国上市的炫目感,如今私有化回归和拆除 VIE架构,谋求国内上市,正成为一股新的潮流,但可惜的是,这股潮流,由于国内A股市场的一蹶不振,有点让笑容僵住的感觉,对投资者而言,就算一切都还顺利,但对于这类私有化后的回归股,还是要谨慎对待,他们经过世界上最成熟的资本市场的评判,虽然有苛刻对待的可能,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股价的长期运行趋势,这个趋势上的判断是绝不会出错的。


好公司在任何市场都能出彩,这是一定的,在美国也好,在香港也罢,在A股也一样,但非好公司在不同的市场境况就大不同了,正规和成熟的资本市场,最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强的优胜劣汰能力,美股每年的高淘汰率,使得淘汰到OTC和粉红纸市场的公司远高于正股市场,就算三大正股市场,一元股也比比皆是;在香港,低于一元的仙股也是大把,唯有在A股,没有这个现象,只要能够上市,基本上就算是捧上了铁饭碗,就算把公司做烂,做的无以复加的不可理喻,这个饭碗也打不碎;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美股上市,不断的有退市危险,不断的有做空机构的骚扰,确实是相当烦恼,很多公司有回归的想法,实属人之常情,外面是如此腥风血雨,而国内哀股却是纵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如此反差,要说不动心,也真是有违人伦了。


我不能说回归股都有问题,但是大多数投资者需要冷静对待,毕竟是最具前瞻性的市场上试过刀的,埋没金子的事情,概率是很低的。

比如分众传媒,楼宇广告这个主业,在当下移动互联网如此发展的背景下,是确定要被颠覆掉的,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对此似乎毫无敏感度,分众在美私有化时市值230亿人民币,回归借壳作价457亿,上市后居然被炒作到2000亿,对于一个营收87亿的,营收增长早几年就已经疲态显露的,前景不明甚至暗淡的企业,这样的定位实在是贻笑大方,的确,分众的净利润很高,34亿,但是其主业还有多大能力维持这样的状态,楼宇电梯总量早已过了高增长期,而移动互联的大发展对电梯和商场里的那块屏的关注度是致命打击,尤其是电梯,电梯无WIFI还好,有了WIFI低头族更不会瞄一眼其他的东西;分众这一商业模式刚出来的时候华尔街是寄予厚望的,甚至以为国外也能推广,但实际上没有,很快敏锐的资本就发现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应景的过客,随后分众的股价就踏上了长期向下的趋势,尽管企业实际业务还在增长,但是市场评估角度已经改变,对于这种发展规模有限的业务,高估值已是无从谈起了;从2013年至今,3年过去了,江南春仍然未能拿出应对移动互联网大潮的方案,分众被打上互联网的标签,实在牵强的不要不要的;就发展趋势而言,这是一个正在老去的曾创新企业,市场是不能给出高估值的。


去年360也加入了私有化回归一族中,而360的未来却让人忧心,首先PC本身就在下坡途中,移动设备随着系统不断升级,对APP的管理不断加强,硬件设备持续提升,更重要的是更新换代频率越来越快,几乎令360的个人安全服务没有什么太大的用武之地,这一切不仅使360在PC的用户积累优势逐渐弱化,在移动方面更是压力巨大;至今360在移动上未见有什么决胜性的大招,想在手机红海里争一块席位也没有明显的成效;而云计算的不断纵深发展,对360的蚕食和打击更是巨大,周鸿祎选择回归,于他于360都是聪明之举,但中国哀股市场能不能也聪明一点,就不得而知了。
最近最出名的私有化案,莫过于陈欧的聚美了,陈美人在恶坑了原始投资人一把之后,被多方人士吊打也不冤枉。只是陈欧本人是觉得很冤枉的,一个创业四五年的企业,盈利不错,怎的在美股就如此不受待见,摆明了欺负人么。但我觉得美股的前瞻性正是在对聚美的长期估值中体现出优秀来,电商是个门槛不算很高的互联网门类,中短期盈利能力绝不是考察重点,重点在规模和客户黏性上,聚美过早把注意力放在了盈利上,这在电商圈里绝不是好现象,当当的前车之鉴就在那里,如果不能看到规模和用户粘性的持续大幅增长,再好的盈利也是没有意义的,会很快淹没于竞争者的规模拓展途中。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生意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不能说回归的企业都不好,但是真正在美股市场上得到追捧的企业也没有回归的意愿,毕竟能在成熟市场立足本身就是成功的证明,而且美国资本市场融资也相对简单,快捷;与市场的反馈也更容易得到正向的回应,这对企业的发展,都是金不换的。对于回归的中概股,祝福他们在本土不会再水土不服,也警醒投资者多一份用心,以前的裁判可能会有背景隔膜,但却不失火眼金睛。

全部讨论

2022-03-03 09:16

中概股在美历史 转发 早看到这个就不买中概互联了 套20个点

2016-06-27 15:56

讨论已被 西直桥 删除

2016-05-06 15:29

非常好

2016-03-08 02:54

股东是大陆人的都可以不关注

2016-03-07 22:59

讨论都是乐视。。

2016-03-07 22:59


\$$\ 为什么华尔街投行和财阀热衷于“帮助”想在米国上市的外国公司?/$$/

华尔街帮助许多垃圾股上市,绝对不是心胸宽大,乐于助人,或无知,而是极端精明。上市公司的问题和把柄华尔街投行是绝对清楚的,并且早晚会绝对优化利用。其实越垃圾的股票上市,股价波动必越大,投行的利润,其实是暴利,也就越大。

不论是中概或任何外概,投行都会逼其上层全盘交待。公司上层看到全盘托出,居然还能上市,当然对投行无限感激信赖。日后自然视投行为知己,无所不报告。投行自然也暂时代为保密,尽量帮助股票泡沫化。反正投行自己超贱价或免费获得的股份非常可观,何乐不为?

上市公司老总和上层,绝对没有投行有经验,可以说是母鸡和黄鼠狼的差别。股票价格泡沫化到极限,投行也仍旧会继续鼓励散户买进,并且还故意把投行预测的未来目标价拉得特高,让散户们继续做美梦错过高峰出货的机会,但投行自己却静悄悄的在高峰出货。

投行圆满的在谷底进货在高峰出货后,散户们仍旧全然不知,还在迷信投行给的超高的目标价,继续高峰买进。而此时投行早已从卖多变成卖空,不断的在高峰卖空给无知的散户。

在高峰附近卖空达到极限,股票开始微跌后,投行就会稍微松手,等第二波“捡便宜”的散户进场,然后再次在反弹的高峰卖空给无知的散户,如此周而复始的优化高峰卖空后,股票价格往往呈现一个雨伞或蘑菇圆顶。

在圆顶形成的过程中,投行也早已私下秘密联系了搞评论的第三方,其实就是自己人和秘密合作伙伴组成的,把公司过去提供的所有不利的内幕和把柄,供第三方明智的配合投行去优化利用,获取暴利。
     
为了不被察觉,第三方开始是尽量利用普通消息和新闻来炒作,例如国内市场不佳,或公司利润成长放缓,等等借口,配合投行把股票价砸下去。然后在短期谷底补些空仓,等反弹的高峰再加倍卖空,如此周而复始的制造股价的熊市。

由于可以借第三方随时适当的泄露部分早期从公司获得的不利的内幕和把柄,投行借人为的制造下跌获卖空暴利的伎俩绝对是万无一失。所以从垃圾股的谷底价上市,到制造泡沫化的极限高峰出货,进一步高峰卖空,然后驾驶股票跌回最低,甚至归零,即倒闭,真正上下通吃的是投行和私下与其合伙的金融财阀和其它秘密合作的金融伙伴。散户和上市公司永远是冤大头。

在这期间,公司老总和上层被股东告上法庭的风险不小。如果发生,自然又会请求投行提供不菲的亲切“服务”,并且完全听命于投行“推荐”的“名贵”律师楼,后者当然也多是投行的“自己人”。甚至两边的律师都是投行自己人,可以优化演双簧。

而那些被米国律师楼告得焦头烂额的公司老总还不是最惨的,更不幸的是那些年轻少壮老总因不堪官司的折腾在三五年内就头发斑白还迅速得了严重心脏病的。在这情况下,公司的业绩也必然一落千丈,刚好完全符合了华尔街卖空公司股票的空头财阀财帮的利润最大化目的。

最后上市公司吃不消,决定退市,还得再次重用投行的“服务”。后者自然也不忘优化这过程去获取无风险暴利,在谷底价补空仓后做多,再从更高的退市收购价狠捞一笔。

以上就是绝多数上市公司早晚的命运。华尔街提供的从上市到退市或倒闭的一条龙“服务”的真实素描。

2016-03-07 22:50

乐视应该不是第一个乐视。乐视生态的原型,应该是孙正义的软银“银河系布局”模式,即互联网投资要布局恒星,也要布局行星,并且行星围着核心恒星转,而且彼此还要保持距离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