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经济有点烦、这个股市不太冷

发布于: 雪球转发:106回复:95喜欢:219
前两天看《锵锵三人行》,经济学者马光远说中国股市是惊悚恐怖大片,经济基本面一塌糊涂,股市倒是涨起来了,而且涨的那么不堪,乱涨一气,这个老马也真敢说,不过也侧面证明了经济学家做投资多数输钱的事实,凯恩斯、费雪、杨小凯甚至格林斯潘,这些经济学领域里的狮子老虎,都是炒股的输家;这不是小看经济学家的能量,而是对宏观经济的判断,经济学家自己要有相当的慎重,别乱说乱动的,过去资讯不够发达的时代,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互动都基本不离谱,今日是个资讯高度畅通的时代,在资本市场这种专门处理综合信息的庞大体系里,它的处理量和复杂程度远超数个超大型计算机,之后它所表现出的前瞻性,全面性,所得出的产业发展结论等等,是任何偏安一隅的某个专家学者力所不能及的,就是一堆高级专家聚在一起,也必然难以摆脱片面性,所以对资本市场,敬畏是最基本的态度。

最近几年,对经济基本面的悲观论点就一直没断过,今天又看到某金融财团风险管理部顾问的文章《世界经济正处于大衰退的边缘》,作者指出世界主要经济体正不断进入通缩和货币政策黔驴技穷的矛盾之中,并警告这最终会把世界经济推向危机,文章的逻辑看上去很严谨,好像也击中了正在发生的事实,但是结论对不对呢?一定不会对的,除了危机从来不能被预测之外,这种解读的本身也过于本本主义,死扣课本,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至于套用的概念是否和实际相符,那就不去细究了,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门模糊学,离精确距离甚远,要接近正确只能不断在实践中寻找和发现尽可能多的新元素,随着整体工商环境与科技发展的变化,经济学自身知识的陈旧率也越来越快,所以要不断吸收新营养,综合分析新老问题,才是正道。

 08经济危机以来,类似的逻辑推导就没断过,只不过推来倒去,都是在玩概念,事实与结果反倒越来越拧巴了,之前说美国搞QE放水,超发货币,全世界都跟着来,非常危险,其恶果将不可想象;中国有些人开骂,美国搞QE就是输出通胀,转嫁风险和国内矛盾,可是几年走下来,人们不仅没看到通胀,反而通缩趋势倒越来越明显了,甚至有全球蔓延的态势,怎么坐飞机撒钱的QE ,没输出通胀反而是输出通缩了呢?

其实,不论是QE刺激通胀,输出通胀的论调,还是最新的这篇世界经济将要大衰退是因为通缩趋势和货币政策技穷的无路可走,本质上都是一个毛病,都是本本主义,死读书的结果,拿一些经济概念套来套去,脱离现实,误判是铁定的。

08金融危机,烈度和强度是50年乃至80年一遇的,它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对金融衍生品和杠杆效应的清醒再认识,到底要不要给这些东西那么大的空间,答案是:不可以!

对金融衍生品和其杠杆效应来说,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做到如此巨大的规模,然后要横刀立马,来一个斩立决是极其痛苦的,但是再痛苦也要做,它们要被关进笼子里,相比以往将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变数,整体信用体系遭遇空前的打击,之前满盈的信用空间瞬间凝滞,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火箭飞升一样的上涨,信用体系在危机爆发期间近乎瘫痪,  并且很快形成连锁反应。

一般人认为,钱就是我们看到的货币,其实不然,钱=货币+信用,与人们手里攥着的钱同样重要的是信用,信用本身就是钱,而且是很重要的大钱, 08危机,受冲击最大的是信用,货币体系中一个大支点受到冲击,当然是个巨大的震动,危机发生后金融业的冒进受到千夫所指,但是适度的杠杆和多样的金融衍生品总体上还是有利于经济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握量度,而这一点,没有实践,没有经验和教训,谁又能知道呢,进步总是要支付代价的。

正因为信用体系受到巨大的冲击,08之后,美联储开出的药方是量化宽松,也就媒体上所说的“坐着直升飞机撒钱” ,在货币和信用这个MONEY体系里面,撞出来如此巨大的一个洞,要修补它,重建信用,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杠杆面临量度上的重新定义,可不是几个月,几个季度就能立即完工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更是生态的修复过程,这个大洞不能迅速弥补,那么坐着直升机撒钱,当然是一个最有效率的应对方法,而且,根本就没有通胀之忧!

后来的发展表明,不仅没有通胀,反而全球性的进入到通缩的压力中,当然,从08年到现在这个七年中,前期各国仿效美联储量化宽松,大力撒钱,是造成了短期的通胀压力的,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尤为明显,中国四万亿之后,在2011年前后是出现了一段较大的通胀期,因此连续几次提升存贷款基础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采取相对保守的货币政策,但2011年之后,通胀就逐渐止步,走到今天,甚至有了通缩的态势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2011年前后通胀是个假动作,08年通胀最高,11年再次摸高也没高过08年,仅仅是个反弹而已,不应该把帐算在国内的4万亿的头上,4万亿有利也有弊,是中性的,没那么糟糕,要说它有害也是因为多数钱没有去为创新转型服务,而是再次去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不过当时的通胀更多还是来自国际传导,因为国际大宗商品和资源品的反弹高峰,正是在2011年上半年。

08危机,顺带着做了另一件大事,就是把周期性资源与大宗商品的狂牛之路给断了,周期性的上升与资源枯竭紧张的危言耸听,两相叠加制造了非常的疯狂,世界经济倘被陷在这个逻辑里,是没有未来的,虽说这些东西的周期性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疯狂性却是可以避免的,作为经济和整个工业的基础原料,疯狂对经济发展贻害无穷,疯狂过头就要支付溢价,今天的全球性通缩,就是当年疯狂的对价。

过去的七年里,从信用黑洞到持续量化宽松,美国基本上走出了危机造成的震荡,并籍此调整结构,发力新经济,从去年开始退出QE,经济增长也渐有起色,货币政策开始从宽松向中性过度了;与此同时,这些年跟随美国实行同样策略的国家和地区,却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分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欧洲与中国,都有各自的泥潭要跨过去,具体到细节上,欧共体里的国家经济有好有坏,差异性的平衡是个问题;而中国的麻烦是来自发展模式和改革停滞,不过目前,全球经济面对的共同问题则是:通缩,这个让经济看上去有点烦。

通缩何来?首先来自资源和大宗商品曾经的疯狂,今日疲软的根源正是昔日过度透支未来;其次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病症表现,目前各国给出的降息对策仅仅是个缓兵之计,因为这两个问题仅靠货币政策是没办法解决的,资源和大宗商品的盛衰周期很长,再与产能过剩彼此作用,恶性循环恐怕情况更为不堪,最后就算弄到负利率也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对此,是否就束手无策了呢?当然不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已经走出了模版,探明了方向,这条路就是:开拓新经济时代。

当下,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都开始进入到了产能过剩的时代,这一点,从发达国家开始,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已经是无计可施了而传统产能遵循必然的发展规律,并无出格之处,出路在哪里?借鉴历史经验,能提升并结束蒸汽机时代的,只能是电力时代,今天的全球经济,正站在这个转折的拐点上,没错,经济看上去是有点烦,可是,经济的映射体----股市,却不太冷,不仅不冷,简直是炙手可热。

过去的一年多里,美国股市已经无数次创出历史新高,如此这般的躁动强烈预示这绝不简单,而带动美国股市飞跃的正是满眼的新经济代表者。

2011年2月,我曾研析并撰写《移动互联网产业链》,跟踪美国资本市场近百家相关企业;2012年的2月,我曾发文《软件服务的强盛时代》,通过观察美国资本市场,算是比较早的体会和理解了新产业的发展脉络,软件服务,智能产业,互联网,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基因产业,新能源,电动车,如此等等,未来新产业的整体架构不再是蓝图,已经是真刀实枪的在做了,相比传统,这些新产业代表了未来,他们就是蒸汽机时代末期的新兴电力产业,如此,资本市场怎能不因此而兴奋呢?

新产业怎样提升经济?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PC机到智能手机,设备增量和所能影响的人口增量都是几何级数的,所带来和衍生的需求与服务更是巨大;所有传统产业都面临被重组重置和升级改造,整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这个产业大升级,最终将细化到满足每一个人的个性服务需求,也就是说在新时代可能会出现没有一件产品是完全 相同的产业格局,由此带来的产品的多样性,配套产业的重度细分率等等,都将远超传统,以此为管窥之点就完全可以想象它将带来何种程度的经济体量的提升。

上述种种,就是经济的貌似不振和资本市场躁动激昂这一反差的根源,上述所有的新元素,也都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正在逐步发展,或跟随先进或开拓创新,通缩或许还要走近,降息还将会持续应对,但是降息仅仅是权宜之策,它拉不住传统产业臃肿的下降身躯,最终能治本的就是开拓新产业,并尽可能快的培育和发展,这也是中国创业板始终成为牛市领导者的根本原因,新常态,不拘泥,如果创业板的疯狂,带给全社会持续的创业激情,那将是善莫大焉,也是中国在全球经济进入新纪元的重要时段,最大的推进器 !

全部讨论

2015-06-02 08:40

拜读大作

2015-04-06 10:20

大视野

2015-03-30 02:38

视野、深度!

2015-03-29 22:40

对资本市场,敬畏是最基本的态度。

2015-03-24 07:54

支持,新经济新技术新的一代牛人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源才是希望所在。站在原地踏步,说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的都是一堆废柴。在新的方向上突飞猛进,在无人的旷野的狂奔才是真正的力量。

2015-03-14 23:12

新经济公司长牛在于利率长期维持低位,经济越差越好,只有gdp长期维持低位那么传统经济就越是衰败,新经济越是必须雄起。因为这两个问题仅靠货币政策是没办法解决的,资源和大宗商品的盛衰周期很长,再与产能过剩彼此作用,恶性循环恐怕情况更为不堪,最后就算弄到负利率也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对此,是否就束手无策了呢?当然不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已经走出了模版,探明了方向,这条路就是:开拓新经济时代

2015-03-06 12:36

通缩,就是大家都感觉到产能过剩了,不愿融资,不愿投资,导致货币乘数下降。如确实进入通缩,降息,乃至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都是难以短期扭转的。作为个人投资,一方面要密切关注资本市场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要准备应对通缩的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