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乙东财留言(2010.04.30-2012-10.17)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21喜欢:62

2010-04-30

谈谈影响股市的因素(2)

我重点谈谈市场的估值问题。说白了,估值是受流入股市的资金量决定的,也可以说大盘的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估值,它大概受以下因素影响,

货币政策是否宽松,重点要关注M1的增长率。

市场对未来整体上市公司业绩的预期(他可以吸引价值投资者的资金)。

市场对投机性炒作的预期(可以吸引投机性资金)。

整个股市流通盘的变化。一个股票市场在某一段期间的估值水平,大概是受上述四种情况影响的。他是变化的。

如果说股市中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是增长还是减退,决定了大盘价值中枢线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的话,那么决定这条线位置的因素就是——估值,或者说股市的供求关系。

再引申一下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超级大牛市一定是上述多个因素的叠加,超级大熊市也是上述多个因素的叠加。如果上述因素不同步,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于大盘的最终结果就非常复杂和不容易判断,其典型现象就是震荡。如果其中的某个因素特别强烈的话,就可以最终影响指数的高低。

在上述4点里,第一和第二点的资金流向往往是坚决和明确的,而第三项虽然资金量可能最大,但由于它们的方向是不坚定和不明确的,属于跟风投机,它们很难形成决定股市长期趋势的因素,只是助长助跌,但是它们的大量流入也可以提高股市的整体水位。而第四条,由于制度的变化,它们的绝对数在增长,这一条在股市特别火爆的时候作用不明显,但在股市低迷的时候,他的抽血现象就非常的明显。

这里我还要重点强调一下-----无论对于股市也好,对于股票也好。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价值只受它的业绩和发展速度影响,价值为本,成长为道。市场因素可以不考虑。因为市场因素不会影响股票的价值。如果你买入的目的是为了卖,那么你就一定要在研究价值的同时还要研究市场因素,因为——市场因素会影响到它的价格。请大家一定要理解其中的区别与含义。

当我们连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都搞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就不可能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自然也就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当我们在股市中真实的位置和我们心目中以为自己的位置出现错位时,我们用一些耳熟能详的价值投资名言往我们身上套的时候,就会发现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为此,我们有必要再明确一下投资和投机的定义。投资——买入的初始目的是为了持有。投机——买入的初始目的是为了卖。尽管很多朋友不同意这个定义,但我依然认为他的表述是最精辟的,也是区分投资和投机的试金石。希望我们先用这个定义对照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后,再找寻适合自己的策略。

很多朋友会这样说,虽然我买入的理由是为了卖,但我和那帮投机的人不一样。我是经过研究的,我买入是因为这个股票低估。历史证明低估的股票一定会高估,我等到别人都发现它的价值时,它就会变的高估,那时候我卖出就赚了。呵呵,这是目前比较典型的投机心态的一种表现。

2010-05-08

如何摆正我们的位置(笔者:这篇写的很精彩!)

呵呵,我们经常听到或者说过这样的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说的是在不同场合和环境中首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的确,不同位置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就不一样。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和切入点。在股市里我们也习惯按照这个思维将人进行分类。

股市里的人形形色色,各种各样,如果按人们进入股市的目的分类,大家其实都是一类人,所有进入股市的人的唯一目就是使自己的货币资产在股市里升值。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两类:1,侧重短期赚取暴利的人。2,侧重获得长期稳定回报的人。如果按操作方法分类的话,大概可以分成如下四种:1,跟风听消息,稀里糊涂买卖的人。2,内幕交易者。3,基于技术指标买卖的人。4,基于股票价值买卖的人。

显然,前三种人在股市中所处的位置比较清晰和明确。他们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只要他们一张嘴谈论股票,你就可以毫不费力的判断出他们是属于哪一类人,因为他们看股票的角度和出发点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对于自己位置经常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通常是第四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进入股市有一段时间,有一定经验,对股市和股票有一定认识和研究的人。他们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分析来估量一只股票的价值,并作为买卖股票的指导。他们的困惑始于人们把他们称为“价值投资者”。他们大多数人自己也已经习惯这样定位。与前三类人不同的是,你在和他们讨论股票时,很难一下子判断出他们属于什么位置?在他们嘴里除了经常可以听到一些经典的价值投资语录外,还可以感觉到他们在行动上也尽量按照价值投资理论执行。可是,时间一久,偶尔就会听到类似于“为什么那些投机分子还不炒我持有的价值低估的股票?”“中国股市不适合价值投资,因为我持有的价值低估的股票总是得不到发现而卖个好价。”如果有一天他们持有的股票被疯狂的炒作了一下,他们就会自豪的说“这是价值投资者的胜利。”呵呵,这些“价值投资者”非常渴望自己的股票被投机。这样的思维,一下子就让我怀疑他们的真实身份。而这其实恰恰反映出他们定位的扭曲,我相信他们自己也经常感到困惑和迷茫的。

按照我个人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以及这么多年来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越来越感觉到基于分析股票的价值从而决定买卖只是一种方法,并不是目的。如果根据数据分析了股票就是价值投资的话,那么股票分析员=价值投资者。显然这样的定义并不全面,因为价值投资者在分析数据之外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定位的困惑正是来源于我们对价值投资定义的模糊

关于投资还是投机,我比较倾向于这样的定义:

1,买入的目的是以价值分析为基础,确定性为前提,从而使得长期持有该证券可以获得稳定并满意的回报,叫价值投资。在这个定义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来自市场的因素。(这样的定义一点都不排除买入该证券后,短期被市场大幅度炒高而抛出的可能性)。

2,买入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卖个更高的价,都叫投机。(讽刺的是投机者中以为自己是价值投资的人经常因套牢而长期持有股票,甚至经常比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持有的时间还长。而真正的投机者是不会深度套牢的)这个定义中最直接的因素来自市场。(笔者:那什么算是深度套牢呢?)

如果按照上面的定义来区分的话,显然,第四类人:基于分析股票价值的人里,也可以分为:投资和投机两种人。

要做到符合价值投资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能够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作为我们分析其价值的前提基础。2,足够的确定性。一个公司在未来的确定性是由该公司的业务性质决定的,而不是靠前几年的统计数据决定的。例如,根据统计,2007年前一个高速公路公司和鞍钢公司前5年的盈利数字都是稳定增长。但由此推断高速公路今后五年的业绩显然要比推断鞍钢公司今后五年的业绩要可靠。3,较高的盈利能力。4,有稳定的回报(很多投资者非常在意现金分红,比如巴菲特。也有很多投资者不太在意,他们常以巴菲特的公司为例。)5,合适的买入价格。(笔者:注意后面的帖子会再次提到这5点。)

假如你能够找到并且只投资这样的股票,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具备了价值投资者的所有特点,你一点都不会困惑。

遗憾的是,如果按照上述几点去市场寻找股票的话,我们立即会发现,同时具备上述特点的股票非常少。在这些很少的股票中,出现合适价格的机会更少。这也是每当出现股灾的时候价值投资者高兴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股灾可以带来好的价格,可惜的是股灾不是年年发生的。可见,纯粹意义上的价值投资非常困难,而上述条件中那些抽象的、无法量化的因素更是考验一个人价值投资能力的关键。

那么,是不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价值投资品种,我们就远离这个市场呢?当然不是,价值投资即不是信仰也不是道德标准,我们没必要教条的执行和死板的遵守它,没有人会因此谴责我们,我们更不必感到内疚和不安。我们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投机者,也不要做一个含糊不清的价值投资者。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下面,我就谈谈如果我们把投机行为错当成价值投资的危害。

那些所谓的“价值投资者”非常喜欢价值规律的定义“股票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波动。”这句话的吸引力在于其隐含了巨大的投机机会。我把它翻译一下就更清楚“市场总是犯错,市场第一次犯错,会使得股票的价格远远低于价值。这时我们买入。但它早晚会回到它的价值附近。等到市场第二次犯错,使得股票的价格远远高于价值,这时我们抛出,我们就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价值投资(其实是投机)的过程。”这确实是非常吸引人的,这样的描述几乎使得所有新进入股市的人都毫不犹豫的愿意做一个价值投资者。可见,价值投资吸引人的不是他多么高尚多么道德,而是因为价值规律。受它吸引的价值投资者,其贪婪程度一点不比投机者差。这一点我们在和他们的日常交流中深有体会,他们平时很谦虚的声称自己只要每年20%的收益就很满足(他们一点都不觉得这一数字太高),呵呵,不经意间他们也会显示出他们的胃口非常大,比如他们的目标是几年几倍。这种“价值投资者”的个性我们很难在巴菲特这样的人身上发现。

按照我的经验,这样的成功机会并不会高于看图表买入股票的机会,它甚至不会高于市场的平均盈利水平。原因主要是有如下几条:

1,获得的数据可靠性带来的风险。不可靠的第一手数据往往严重的影响对价值的判断。这一点在价值投资中也存在。

2,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当未来出现不确定的可能时,投机者在分析了之前的数据后,往往更愿意相信趋势可以持续所蕴含的机会,为此,他们给自己起了个名字“乐观主义者”。而价值投资者在分析后,往往是首先回避可能的伤害,他们经常被称呼为“悲观主义者”,呵呵。比如2007年的鞍钢。如果过分相信之前的业绩统计,推算出2101年的业绩是4块多甚至5块。再乐观的预测市场的估值可以到2、30倍,可不,股价就会到100块了。但是最后鞍钢的最低价在H股到了3港币。如此巨大差异可以充分的说明,即使是基于价值买入,如果忽视风险盲目乐观,其风险绝不亚于盲目的投机,而且危险性更大。基于错误的分析真的是还不如没有。(笔者:盲目乐观的风险,不亚于盲目投机)

3,价值回归的时间带来的风险。假设我们真的找到了一只价值低估的股票,但是,如果他们的回归之路过于漫长,很可能价格在向他们所发现的价值回归之前,新的决定因素已经取代了旧的因素。也就是说当价格最终体现价值时,当下的价值本身已经与当初的价值发生了变化。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会以为我们是在价值投资。当风险来临时,不仅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意相信,而且还会生搬硬套价值投资者的行为准则作为为自己的行为依据。这也是他们中往往被动长期持股的原因。其实,这样的投资是非常典型的投机,它是在投机风险不会出现。

唠叨这么多,由于能力所限,也不知有没有说清楚。如果我说的很清楚了,你也看很明白了。那么,我想告诉大家:在股市里给别人贴标签或者给自己贴标签都是不恰当的。因为投资还是投机不是对人而言。例如:“这个人是个价值投资者”或者“这个人是个投机者。”这样的说法都是不严谨的,它等于是给我们的思想套上了枷锁。这就好比,我们在单位是领导的角色,回到家我就是父亲的角色。如果我的角色一成不变就会出问题。因此关于投资还是投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比如“我的这一笔买入是基于价值投资”“我的这一笔买入是基于投机”。呵呵,不知大家有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不要给我猪哥贴上是价值投资者还是投机者的标签。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不要给自己贴上标签。我本人很可能同时持有多只股票,而我自己很清楚,我其中那些股票是基于价值投资买入的,那些股票是是基于投机因素买入的。不同目的买入的股票,我会用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它们。这才是我们应该记住的重点。

朋友们,其实我写的东西,都是我根据看博客以及留言里的内容有感而发的,这里我引用的话并不是原话,而是我根据大家的话揣摩的意思用我自己的话表达的。绝对不针对任何人,也不针对任何股票。只是泛泛的谈论一下。目的就是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澄清一些耳熟能详的概念。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写的东西都是基于博客里留言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写的。不知不觉就写得很长。希望大家讨论。如果能给你有所帮助,我很欣慰。(笔者:叔,不知道于别人是如何,但是,于我个人而言,有很大帮助!!)

大家如果是朋友,一起讨论一下问题,谈谈感想,最好能谈谈我的错误,这个我最欢迎。如果现实中,我的朋友来我家里,一进门先把我狂吹一通,那个感觉其实不是太好。

2010-05-10

很想问巴菲特的一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非常热衷价值投资,而且对它的理解非常深刻。我们经常会看到他宣传价值投资的好处,但却很少看到他说自己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他只是称呼自己“我是一个商人”“我是一个资本家。”在我前面罗列的价值投资必备的5点中,凡是能够落到实处的他都尽可能的落到实处。按我的理解,他进入公司董事会的目的,从来不是我们看重的什么人事权,财务权,经营权。他只是为了尽可能的获得可靠的公司经营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掌握公司未来的确定性。同时,他在董事会里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施加影响促使公司尽可能多的现金分红。这是他价值投资中非常看重的。(笔者:分红,分红,还是分红,我自己读巴菲特的信时候,我很少注意到这一点,只有有一点经验的时候,再回头看,才能明白其中的一点智慧。)

如果按照巴菲特投资公司的标准,他自己的公司,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任何一条符合价值投资的标准。最明显的是,它很少现金分红,公司的确定性来源于他投资的股票的确定性,而他投资的股票完全靠他个人的判断。让傻子经营肯定是不行的。一个最伟大的投资者,他的公司并不具备价值投资的特点。我面对巴菲特的的问题是“早期那些买你公司的股票的人,是价值投资还是投机?他们获得的丰厚回报究竟是是因为运气的成分还是因为价值投资?”哈哈哈。(笔者:我粗浅谈一下我自己看法,巴菲特年轻时候是运气和实力的结合,我总感觉这个不能分开谈,这个有点像定量和定性的区分,其实这是两条腿,不能硬性说那个更重要,作为成年看,这些都重要,另一个角度看,巴菲特的投资水平是在和他的资金量一起进化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他自己也说过,如果是100w美元,他可以做到一年50%年化,想做到如此之高的逆天收益率,他生涯后期的那种私有化优秀公司的方法,很明显是做不到的。所以对待乙叔的问题,我的想法是:巴菲特早期买股票是基于价值的投机,而拥有丰厚回报的原因是运气和巴菲特实力的结合,这两个原因,分开谈是不妥的。)

这里可能有一些持有银行股的朋友。我想给你们一个思路:1,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人们扭转对银行的顾虑不是靠半年报或者第三季度报表可以扭转的。不太可能成为牛股的2,这一次的下跌,与2008年不同,不具备一直下跌的条件。如果按照我的推算,假如这个箱顶在3100的话,那么20%的下跌应该在2500点左右。有时这个区间是15%,那么底部也就在这个附近了。如果你没有在高点抛出的话,在这个地方不要恐慌抛售。如果你有钱,看准时机补一下也是可以的。目前银行股,尤其是工行这样的大银行,已经不具备下跌的条件(毕竟对银行的坏预期并不是现实)。对银行股的重新估值至少要等到年底左右。到时候有可能会根据情况或再下台阶,或有可能估值会略有提升。目前还很难说。但是不管怎么样,目前不宜再抛售。如果你现在想回避银行在未来的几年有可能的发展速度减慢甚至降低所带来的风险。也最好等下半年比较大的反弹抛出。

插播两条在这个帖子下两位网友,给散户乙的两条留言:

网友1:这么多年过去,还是怀念着猪哥,您就像一位导师,最好还能时不时来指点下我们。祝2012年猪哥及家人身体健康。其实我在股市也算是成功人士,从10W到千万,可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的文章我全收藏了,不同的时间拿出来读还是有不同的收获。希望自己能更上一层楼吧。(2012-01-08,笔者:注意这个时间,是发帖子的2年后)

网友2:呵呵,ZG关博了,我也来道个别吧,顺便说几句题外话.

1,我以前也去过老股民的博客,看过他写的东西,其实平心而论,老股民写的那些东西有一点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新股民来说非常有益处的,那就是长期持股!

2,我们回过头来看过去走过的路,看看身边成功的老股民,大都是坚持了一点:长期持股,身边的现实告诉我们,散户做不到这一点,很难成功.老股民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对的.

3,散户,特别是新入市的股民,一般都有一个毛病,爱做短线,爱操作,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就是不愿承认一点:不管我们的水平,智商,能力等等有多高,我们都无法完全把握住股市,我们的每一次操作都蕴涵着错误的风险,对风险的防范有很多,比如资金管理等等,但都比不了一个最重要的:时间.

4,老股民引起争议的东西有很多,比如,隐隐约约拿巴菲特作比较,暗指源于巴菲特而超越巴菲特,把他的投资方式定位为价值投资,后来又更进一步引申为价值投机,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成功的人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都是时代的产物.老股民的成功就是老股民的,而不是源于巴菲特,其实巴菲特在理论上并没有建树,他的那一套的理论基础都是格雷厄姆的,08年3月的时候我在那里留过言,明确的说过:有意无意的硬要往神上靠,这就是危险的开始.

5,价值投资是对的,也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对价值投资我们不可采取断章取义的态度,他是一个理论体系,他的理论基础是无效市场说和投资回报论,他的分析层面是:估值,他的操作层面是:安全边际,他的理论基础和安全边际论在过去,现在,将来对我们都是有指导意义的,但是,估值,特别是估值方法,则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这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变化加以有选择的摈弃

6,老股民的勤奋有目共睹,但平心而论,老股民的基本面分析能力一般,就拿银行股十年十倍来说,就缺少明显的宏观概念,银行股的市值在08年是多少?A股的总市值是多少?A股的总市值是GDP的多少?A股的总市值在未来十年还有多大的增长潜力?这些都没有分析,就得出银行股十年十倍的结论,让人感到底气不足.从分析的重点来看,他分析的是常量而不是变量,犯了分析的大忌.

7,很想劝ZG一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博客里的恩恩怨怨不要太在意,也很正常,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对你是不是有所启迪,平常心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放不下博客的恩恩怨怨,就很难做到淡忘股市的涨涨跌跌.忘记过去,不为别人,是为自己.容天下人方可赢天下!

8,冒昧的建议ZG有时间好好分析一下格雷厄姆,读读他的书,最好是读原著,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一下他的局限性,会有很大的启示,价值投资是对的,他的生命力是其他投资理论不可比的.

9,谢谢ZG探讨过货币政策与股价的关系.

10,呵呵,胡言乱语了一大通,ZG不一定看得到,不过没事,一场网缘,一份心意,我只求自己心安.

11,博客其实是一好的东西,可以活跃人的思维,和别人的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对新入市的股民来说,写博是有益处的,不要怕错,首先要有敢于剖析错误的勇气.

12,证券投资是孤独和寂寞之路,寂寞是一种境界,但人真到了寂寞的境界,激情也没有了,做人的意义也大打折扣了,所以,证券投资并不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

12,因在这里的留言涉及到另外一个博客,背后议论人不好,我会把这里的留言发到老股民博客里,请ZG见谅!

2012-09-29

简单谈下我对未来后市的基本判断。

上一个帖子有个朋友说“猪哥预测真准,今天跌破2000点,看来马上要见1600了”。我在那天的上午就回复“哪有那么快,明年能见到?还是2015年?”那位朋友可能会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最近我也注意到,媒体也有很多声音在说“股市要跌到1000点”等等。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后市是偏空的,而且我目前依然认为未来中国的股市有可能跌破1600点。并很可能相当长时间在1600点以下徘徊。但是,要真的跌破1600点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情绪化的拍脑门。”

目前银行股的估值很低,那是因为看空的人都抛了,场外的人也不进来,剩下的持股者都是坚定认为银行股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人。因此,可以说银行股已经到底。房地产股票情况基本类似。这两大板块决定了股市不会大幅向下。按照目前的生态环境思考问题的人,会认为这就是底了,静态地看,我也基本同意。但是,我认为目前这样的生态环境将来是会出现变化的。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在当时的生态环境下认为恐龙会灭绝是不可想象的。目前的生态环境是什么?第一,银行不可能亏损。2,房地产永远是保值的。

因此,中国的股市要跌破1600点,必须是银行出现实质性的业绩大倒退,其次,人们开始怀疑并动摇房地产保值这一习惯性的思维。这两个情况短期是不会出现的,所以我说“没那么快”

目前中国的股市便宜不便宜?从我个人的体会看,和上一轮的熊市比并不便宜,因为上一轮熊市我是满仓的,满仓的原因当时我买的股票有的现金分红几乎到了10%,而当时的银行定期一年还不到2%。目前我定期理财每年8%,而股市里现金分红远远达不到这个数,这也是目前股市对场外资金并不吸引的一个原因。另外,小学6六年级的数学里告诉我们,能代表一组数字真是水平的有:平均数,中位数。目前的中国股市应该选中位数最能代表股票的真实价格。大家自己把深沪股票按照市盈率排个名,然后看看中间位置的股票市盈率。然后你再看看香港的股票,也排个名,你会发现两者相差数倍。认为中国股市目前实力史上最便宜,并且具备了牛市的基础,嘿嘿,那是闭着眼睛不看宏观,也不看微观。

唠叨了这么多,再谈谈中期的看法。在目前的生态环境下,银行很便宜,其他股票很贵,股市还会是震荡格局,反弹的高度有限,能过2200就算不错了,我不认为会突破2500.但大幅下跌也不具备,是个大盘蓝筹基本维持估值,其他股票估值一波波向下的格局。目前银行股很低迷,但其被关注度却很高,这样的股票特别符合那句话“风险小,利润也小”同样的,其他股票“风险大,利润也大”?。是个比较适合小赌怡情的阶段。

目前心思没在股市,博文水平也大幅下降,今早看到有朋友想讨论近期股市,就匆忙一写,也没酝酿修改,大致代表我的意思就行了,就算交个作业,嘿嘿。

上一轮熊市,钢铁股的股价3、4块,分红3、4毛。当时的钢铁处于什么阶段?现在你能找到这样的股票么?民生分红还行,但他从上市以来外加2003和2007两次融资一共260多亿,这12年累计分红也才200亿多点。

2012-10-02

中国的股民为什么亏损的多?如何保障投资者利益?

中国股民为什么大部分都亏损?媒体上说法很多。我的观点很简单:因为中国股民大部分时候都以远远高于价值的价格在交易。

如何保障投资者利益?媒体上说法也很多。我的观点也很简单:凡是以欺骗手段诱骗股民以远远高于价值的价格投资的行为,相关法律部门都要迅速立案调查,一经查实,造假者或者市场的操纵者都必须被严惩,并赔偿投资者损失。能做到,就是对投资者的最大保护。

2012-10-04

再以中石油为例。中石油的总股本是1830亿股。其中H股发行了210亿股,占总股本11%多点。当初发行价1.27港币。募集资金266亿港币。A股发行了40亿股,占总股本的2%多点,发行价格是16.7人民币。募集资金668亿。凡是会算算数的人都会发现。中石油从A股这40亿股里,就募集了超过71%的资金。但每年分红1块的话,A股的股民只能分到2分多钱。这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么?这还是合理合法的情况下。

2012-10-07

说到这房地产,有人会觉得,上轮股票你抄了底,房子也抄了底。猪哥你怎么那么神?反正你写个博客,你有话语权,就吹吧。呵呵,其实我当初做梦都没想到后来房子会涨。当初市中心一套一房一厅就20万出头,一成首付,月租1800块。两房的35万左右,一成首付,租金2500元。甚至福田区委旁有个楼盘,两房付两万,三房付三万就可以入住。咱做贸易赚点钱,也不用再投入,存银行一年期利息才1.95%还要付税,当时还没理财。两者一比较,你说我多聪明么?要不是我妈妈整天唠叨“又把这辛苦赚的钱换成砖头瓦块了”我可能还会多买几套。呵呵。(笔者:同样的故事,一直讲,反复讲,可是体会到其中的内涵的人,能有多少呢?)

2012-10-10

现在回头看,这些年来我猜测的A股趋势还挺准的。但我没赚到大钱,为什么?因为每次在我预测的阶段低点,以我个人的能力和标准我都选不到适合自己踏踏实实投资的股票,就不敢大动干戈。每次我都是小赌怡情,买些适合投机的股票。虽然百分点赚的不少,但投入都不多,绝对值就不大,但我也很满足了,毕竟这是意外之财。另外,投机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投机这事不能干,吃到甜头,就总想投机,最后就死在投机上”。其实哪有那么回事?说得好像投机和投资于一身就是人格分裂一样。只不过,对我来说,投机我通常押的小一点。

2012-10-12

未来还有没有投资机会?

网友:A股成为财富消灭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是过高的估值。10年A股一场空,虽然指数原地踏步,但最可喜的是估值下来了。当然还没到位。只能说有部分大体看的清的公司估值基本合理。

以EPS为估值主线的方法最符合“常识”,但也含着很多陷阱。其中最大的就是如何对未来进行预测。做到正确很难,不管是精确还是模糊。不管是对具体公司、行业还是宏观经济。猪哥把握当下,高确定性的投资方式很符合格雷厄姆的理念。而且能否抵御通胀和汇率风险并不确定。如何做到15%以上的年收益率的确是个难题啊。

散户乙:这是前面有位朋友的留言,我记得在4000多点时,也有很多朋友提出过类似的的观点,我估计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看法。我们就探讨一下。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到必须紧急刹车之前,使用宽松货币刺激经济可能是我们一直要用的方法,在这个期间,整个市场的货币将越来越多,这会不会使得以往的高确定性机会很难出现呢?即使是熊市的真正底部到来是不是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便宜股票和投资机会呢?如果我们不变通、不改变,一味的强调高确定性,是不是可能就错过很多机会呢?

未来确实是个迷,它的不确定几乎没有人可以预测,即使预测对的人,在当下也无法对确定性做出保证,一旦做出保证,从道理上就已经输了。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我认为发审制度迟早要取消,高价发行新股的日子不会永远持续,一旦新股的发行由投资者决定,以低于或者接近价值发行的股票将会越来越多。其次,我认为货币政策未来会在一紧一松不断变换的情况下进行。我的判断是,每次松的时候股市不会创新高,但每次紧的时候股市会很紧张。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看,随着货币政策趋于合理,以及新股发审制度的改革,我们的股票一定会越来越便宜而不是越来越贵。另外,从国外成熟市场来看,股票也是会越来越趋于价值的。这是我对今后投资机会的一个笼统的基本判断。

这篇博文写的时候以为可以阐述清楚,实际写的时候却发现不得要领,并没有说道点子上。能否请大家把自己的思考拿出来讨论一下?

最后,我想以月下追风先生的话做结尾,说得非常好

“中国的【特色】,决定了中国投资渠道和模式都要经历【特色】。

前无古人,无可借鉴。

原本规律性的东东,偏出跑道的机会便更多些。

不倦的探寻,冒险般的体验感悟,也很难说一定会找到光明之路”

我在想。目前的股票我找不到机会,是因为和银行理财比较。如果未来有一天银行的理财只有2%的时候,是不是股市里3%确定回报的股票我就该买了呢?我们所谓的股市投资机会和标准,是不是无形中由广大投资者用真实的平均社会资本回报在做衡量呢?如果是的话,理论上说,价值投资者是不会错过投资机会的。

2012-10-12

新股发行制度是一个缩影。

新股发审制度是打着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旗号的:管理者认为上市公司是强者,投资者是弱者,投资者没有能力正确判断一家上市公司是不是真的好,管理者要站在投资者一方,替投资者把关,否则的话,什么乱七八糟的公司都会跑到市场来上市圈钱,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把新股发行的重点放在了“审批”上。这样的新股发审制度是不是出发点很好?管理者是不是完全站在了保护广大投资者一边?

那么实际操作上是个什么结果呢?由于发审委成员并不承担审核不严的责任,他们也不是投资者,并不从口袋里掏钱买该公司的股票。那么该公司是不是真的好几乎与他们没有一点切身的利益关系。对于一些国有企业的上市,发审委形同虚设,根本不符合上市资格的也一路绿灯,他们甚至会指导企业如何上市。而对于一些民营企业,上市的前期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欺骗和买通发审委成员。

目前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上市公司审批过了,也抽了签了,但被媒体揭发有假,只要把钱退给投资者就可以了(我就遇到过苏州恒久),发审委和该公司并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而公司一旦上了市,即使媒体再揭发公司造假,也不了了之,因为证监会和发审委的特殊关系,追究上市公司的造假责任必然连带追究发审委的审批责任,为什么审核不严?是不是收了什么好处?造假的上市公司继续合理合法的欺骗投资者,没有人承担任何责任。同时,发审委有权控制上市公司的数量,一大批真正有创新、有活力的小公司根本想都别想。这些,都是造成新股质次价高的根本原因。当初的保护投资者利益就这样变成了损害投资者利益。更加讽刺的是,投资者买这些经过审批上市的优秀公司,却被管理者批评为“投机炒作垃圾股”。明明知道是垃圾还让他上市?

如果新股废除审批制,采用备案制,会不会乱七八糟的公司一窝蜂的都想来上市呢?一定会的。但是,如果我们制定相应的法律,凡是虚假陈述,财务造假的,只要投资者举报,相关法律部门就应立即立案调查,只要属实,相关责任人就要坐牢,公司以及保荐人就要赔偿投资者的损失。只要法律有足够的威慑力,让上市公司不敢造假。只要保证了真实的陈述,真实的财务报表,乱七八糟的公司都想上市是一码事,投资者是不是愿意掏钱买,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改呢?一旦取消审批,建立了严厉的法律制度,许多guoyou企业的真相将被披露,届时,没有投资者愿意掏钱买他们的股票。这才是大局!(笔者:另外还有一个角度, “为你好”的那些人和一群道德低下的人合起伙来骗你的钱。)

2012-10-15

1988年以来,西蒙斯掌管的的大奖章(Medallion)对冲基金年均回报率高达34%,这个回报率是在扣除了5%的资产管理费和44%的投资收益分成以后得出的,并且已经经过了审计。西蒙斯几乎从不雇用华尔街的分析师,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里坐满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博士。用数学模型捕捉市场机会,由电脑作出交易决策,是这位超级投资者成功的秘诀。和流行的“买入并长期持有”的投资理念截然相反,西蒙斯认为市场的异常状态通常都是微小而且短暂的,“我们随时都在买入卖出卖出和买入,我们依靠活跃赚钱”,西蒙斯喜欢采取频繁交易的方式,吃进微小差价套利。西蒙斯透露,公司对交易品种的选择有三个标准:即公开交易品种、流动性高,同时符合模型设置的某些要求。他表示,“我是模型先生,不想进行基本面分析,模型的优势之一是可以降低风险。而依靠个人判断选股,你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在第二天又输得精光。”

散户乙:从确定性上来说,这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投机并不一样了。

2012-10-16

你幸福吗?

作家莫言最近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面对面访谈,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莫言:“我不知道,我从来也不考虑这个问题”

央视记者:“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

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散户乙:国学大师项怀瑾还说过:“人是莫名其妙地生下来,无可奈何地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地死掉。”这三句话,前后两句都好理解,也容易被认同。按我的理解,无可奈何的活着,其实就是认命的另一种表述。楼上这位朋友说的很好,道理也很对,可要做到有多难呢?我们普通人,懂了道理,却做不到,是不是一种无可奈何呢?所谓成功人士,受到环境限制,也做不到。不得不感叹“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是不是另一种无可奈何?

2012-10-17

我们暂且不考虑这一暴利是否道德,我们只是讨论一下这一暴利是否可以持续,以及这一暴利的背后是否隐含着风险。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2月中国央行的总资产达到了28.33万亿,折合美元4.5万亿(同期美联储的资产是3万亿,欧洲央行是3.5万亿)。其中,M2在2011年末余额已经达到惊人的85.2万亿。而2011年中国新增M2占了全球(全世界所有国家总和)的52%。无论存量和增量都居全球之首。那么,我们的M2效率如何呢?2011年我们的M2为85.2万亿,和同期GDP之比为189%也就是1.89元撬动了1元的GDP。这个数据高不高呢?我们和美国比较一下,美国即使在量化宽松的情况下,M2与GDP之比也只有64%。也就是说,美国0.64元可以撬动1元的GDP。两者比较可以看出两国M2的效率之差。

精彩讨论

JIROY01-23 08:39

其实你想想,段总的发言也是一样,很少说多少年多少倍。他总是说:十年看应该能跑赢定期。这是买股票是买公司,或许这也是低预期的另一个角度?啊哈哈哈。想想真有意思:不想着暴赚的人赚了很多钱,收益率高的吓人,想着几年几倍的大多亏的一塌糊涂,或许这就是不忘初心?

JIROY01-23 08:34

我理解在个人能学习的部分:1、多读,看经典,少看“阉割版”的,2、多思考,多悟,要知道前辈们的很多总结是有背景的,照搬照套是很危险的!3、多实战去体会,那能够学到更多。能对理论有更深的体会!不能学习的部分:1、运气,这个实在没发谈,更没法割裂。2、人和人有些差别,从出生就有,而且有时候,我理解是努力无法弥补的,或许,对自己而言需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诚实很重要。

全部讨论

01-23 07:09

多谢分享,猪哥总是能洞穿实物本质。怎么才能不浮于表面?

01-23 00:57

今天有朋友“催更”,我说我自己临近毕业比较忙,后来想起下半年面试,面试官问过我一个问题,你**和**都做的不错,你是如何平衡自己时间,我当时的回答是平时实验室制度是8.20打卡,晚上基本是10点下班,实验我会安排在上午和下午5点前,其他时间处理另外的事情,现在想想其实这个答案是多元的,我心里另外一个答案是:热爱和喜欢的事情是不需要“抽时间去做”,你做的过程是在享受,做你喜欢的事,是不需要别人督促的,比如现在的短视频软件,喜欢刷的话,是不用别人督促的,啊哈哈哈,睡觉!

猪哥正直坦荡,投资功力深厚!遇见是福气
还沉迷于某房某院的,真应该好好看看散户乙的投资逻辑!
尤其是关于投资和投机的分析!新颖独到!
散户乙和某唐,一个真价投,一个伪价投!比较一下就会一目了然!

01-23 08:09

感谢推荐。
前辈这一段:“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我认为发审制度迟早要取消,高价发行新股的日子不会永远持续,一旦新股的发行由投资者决定,以低于或者接近价值发行的股票将会越来越多。”貌似前辈在2012年的前瞻出现了不该有的2024现状,“以低于或者接近价值发行的股票”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了。:)

01-23 09:09

01-23 09:05

01-23 07:16

01-23 00:49

这篇有不少有新鲜角度的东西,还是希望有人看完能发表发表,自己看法,我们能交流交流

03-20 12:59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