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型通胀”担忧来袭,偏股基金还能买吗?

发布于: 修改于: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期高层在诸多场合都表示了对于通胀问题的密切关注: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第五十次会议上,刘鹤副总理表示“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最新的进出口数据显示,3月中国进口大超预期,其中价格因素“功不可没”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发生过的通胀

比较典型的“输入型通胀”时期是2007至2008年和2010至2011年,2017年至2018年尽管大宗商品和PPI都出现较大的涨幅,但并未引起政治局和央行层面的担忧 。

2007-2008年国内通胀上涨的特点是CPI和城镇居民价格预期率先在2006年下半年启动,随后PPI大幅跟涨,2007年11月政治局和央行发声要稳定通胀预期、将控通胀作为政策首要任务,货币政策持续收紧

2010-2011年该阶段处于金融危机后商品快速上涨的阶段,由于危机期间的大量信贷投放,2009年下半年通胀预期率先启动,CPI和PPI分别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同比升破0快速上涨,2010年高层和央行主要通过偏紧的货币政策来管理稳定通胀预期,但CPI、PPI居高不下,2011年高层再次将稳定价格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更加注重从中微观进行调控


2016年至2017年大宗商品价格和PPI也出现了明显上涨,但是无论政治局层面还是央行层面均未对通胀表示初特殊的关切。一方面是2015年环保去产能之后中国“猪周期”和全球大宗商品周期的脱钩错位,2017至2018年大宗商品上涨时猪肉价格却持续下滑(图8),另一方面偏紧的金融监管政策、压降金融杠杆也起到了稳定通胀预期的作用


近期高层在诸多场合都表示了对于通胀问题的密切关注: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第五十次会议上,刘鹤副总理表示“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说明通胀预期的管理高层还是比较重视的,所以要关注海外债券收益率上行速度及大宗原油价格上行速度,上涨过快,通胀担忧越大,对权益类资产会形成打压,需要谨慎补仓,偏股类基金存在一定的下行风险

#基金创作者激励计划#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