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2023:往前一步,再后退两步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3

撰文丨Daisy

编辑丨于靖

毫无疑问,2023年是变动的一年。

今年,Biotech破产数量创下纪录。造成这些公司倒闭的原因不一而足,资金枯竭、市场表现不佳、临床失败等,都促成退潮的到来。

Fierce Pharma列举的2023年倒闭的Biotech中,三分之二是上市公司。这表明,股票市场的不景气,可能是由于投资者对生物科技行业的兴趣下降。

对于尚未实现盈利且需要现金的Biotech来说,大多会寻求与外部资产合作、削减管线的方式度过“寒冬”,申请破产是最后的无奈选择。

融资环境,仍然是决定小微、初创Biotech生存的重要因素。尽管相对于2022年,这方面的表现明显回升,但客观来说仍然处在一个低水位的层面上。

01 IPO回暖?

根据PitchBook的数据,2023年,生物制药行业预计将融资240亿美元,而2020年至2022年的数额分别为381亿美元、539亿美元和369亿美元,融资数额大幅下降。

2023年,生物医药初创公司IPO数量大幅减少,估计只有84笔交易、179亿美元。

曾被贴上“2023年美股IPO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企业”的Acelyrin,如今市值不足7亿美元,公司第三季度末的账上现金只有7.88亿美元。但在半年前,Acelyrin可是Biotech行业寒冬之下的资本宠儿,一度成为Biotech IPO回潮的希望。

今年5月5日,Acelyrin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发行价定在区间顶格,为每股18美元,同时将发行规模从895万股扩大至1074万股,募集金额达5.4亿美元。上市后,公司股价首日暴涨30.56%。连同IPO的部分,公司在成立之后的短短25个月内,累计获得10.98亿美元的融资。

但12月22日,Acelyrin股价较IPO发行价跌幅达60.44%,成为年内表现最差的生物医药新股。

在资本情绪高涨时期,大部分管线仅处于I期临床阶段,甚至更早期的Biotech也能完成上市融资。但如今的环境,市场更追求确定性。今年上市的企业,管线大部分已推到关键临床阶段。

如果单纯从上市企业数量来看,美股Biotech IPO市场并未复苏。从成功IPO的结果来看,市场似乎又愿意给予Biotech更多期待。

回到国内,8月底,证监会宣布减半征收印花税,提高减持股份门槛,降低两融保证金比例,阶段性收紧IPO节奏。

根据科创板日报的数据,2023年共有67家企业登陆科创板,其中医药企业2家,占比不足3%。去年全年科创板上市企业124家,医药企业13家,占比超过10%。截至2023年12月20日收盘,109家科创板医药企业总市值合计达1.02万亿元,市值超过100亿的企业占比30.28%。

港股中,上市新公司数量虽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总集资额的增幅却十分有限。市场仍处在“谨慎”状态,不过行业已有活跃的迹象。3月,港交所推出的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即“18C”)正式生效,提振了港股市场情绪。

药明合联的上市,更是为逐步回暖的港股市场再加一把火。11月17日,药明合联在递交申请仅4个月后成功上市。前一日暗盘交易收涨超20%,市值约300亿港元,创下港交所自2022年以来最大的生物医药IPO的记录。

02 一裁再裁

寒冬下,为数不少的药企正在重新考虑市场战略、调整架构,减少研发投资、削减管线、裁员等都是常用的“手段”。

Fierce Biotech统计,截至12月中旬,今年至少有223家药企公布了人员及管线精简情况或计划,裁员事件高达237起,裁员超2.3万人。其中,Biotech是重灾区。包括Apellis Pharmaceuticals、Sage Therapeutics2seventy bio在内的明星Biotech,也都相继裁员上百人。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渤健为首的裁员“大厂”们,也在为削减开支绞尽脑汁。

去年10月,在斥资73亿美元收购Reata Pharmaceuticals的几周后,渤健在Reata位于德克萨斯州的Plano工厂取消了113个职位。今年7月,渤健宣布了10亿美元的“Fit for Growth”成本节约计划。2023年,渤健裁员1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1%。

即使是“宇宙药厂”,辉瑞也开始勒紧裤腰带。由于COVID-19产品的销量骤减,辉瑞不断下调营收展望。2023年年末,辉瑞再次上调了成本削减计划的目标,预计在明年年底前节省40亿美元,比10月宣调的预期减少了5亿美元。

10月,辉瑞关停位于新泽西州的工厂,进行了791人的人员调整,英国肯特郡桑威奇的制药科学小分子(PSSM)部门裁撤,密歇根州和爱尔兰两地的人员减免。此外,辉瑞决将Preveil 13肺炎疫苗在中国的商业合作关系扩展给科园信海,原销售团队撤离中国市场。

目前,辉瑞已启动多轮裁员,在全球范围内累积裁员已超2000名。

而对于深陷亏损“泥淖”的拜耳而言,大幅裁撤显然也是“降本增效”的重要一环。

拜耳新任首席执行官Bill Anderson在11月8日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将在2024年年底前,剥离多个管理和协调层,这是该公司“大幅裁员”的全面改革的一部分。

实施裁员计划后,拜耳95%的决策将从管理者转移到从事各项工作的负责人手中。

Anderson强调说,重组管理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削减计划。他指出,尽管拜耳的收入接近500亿欧元,但现金流为零。目前,过多的管理协调团队导致公司“运转”困难,因此重组拜耳管理团队是扭转现阶段困境的第一步。

03 交易繁荣

不过,资金紧张、难以为继的Biotech环境,客观上却给了众多MNC机会。近两年,并购动作频繁发生。

ADC依然是大厂们青睐的对象,辉瑞斥资430亿美元收购ADC龙头Seagen,是毋庸置疑的头条新闻。这笔天价收购案已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核,并于12月14日完成收尾。

另一发生在ADC领域的重磅收购案,则是艾伯维在11月底以101亿美元收购ImmunoGen,其管线包括多种不同实体瘤和血液恶性肿瘤治疗的潜在项目。

出于明星产品Humira专利到期,艾伯维亟需寻找下一个增长点弥补空缺。除了仍渴望ADC产品外,艾伯维也在不断加强其神经科学领域的产品组合。

12月,艾伯维再次豪气出手,以8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erevel Therapeutics。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三季度,艾伯维神经疾病业务收入56.23亿美元,同比增长16.7%,超越肿瘤学业务收入成为仅次于自免业务的第二大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制药行业10亿美元及以上的并购超过20笔,超百亿美元的有4笔。撇开前述辉瑞Seagen、艾伯维与ImmunoGen的案例,BMS、默沙东分别以140亿美元和108亿美元,收购Karuna和Prometheus Biosciences,一个押注精神分裂症市场,一个为加强免疫管线。

普华永道表示,明年的并购活动将达到类似水平。2024年投资者对减肥和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兴趣将持续增加。

说到减肥,GLP-1无疑是2023年下半年的“爆词”。

诺和诺德的减肥药Wegovy和礼来的2型糖尿病减重药Mounjaro在今年第三季度销售业绩火爆,礼来减肥药物Zepbound的加入更是加剧了“减重”市场的竞争,更多的药企正在从四方赶来。硝烟已起。

当然,除去“药物”本身,生物制药今年也面临了一些其它重大变化。美国IRA中的药品价格谈判,在这份历史画卷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法案颁布前后,诸如“这不是谈判,这是敲诈勒索(默沙东)”“如有必要,会一直提告到最高法院(默克)”等言论,表达着众多药企的强烈不满,诉讼至少已达到8起。

虽然药企们怨声载道,但今年10月,首批10个药物涉及的所有药企全部签字参与,包括BMS、BI、强生默克阿斯利康、诺华、Immunex(被安进收购)、Pharmacyclics(被艾伯维收购)、诺和诺德。毕竟,不签就罚款,缴纳最高达95%的消费税;或是彻底退出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计划。

2024年9月1日,美国CMS将公布第一批选定的10种药物经谈判达成的最高公平价格,并将于2026年生效。

随着2024年总统选举的临近,生物医药企业还有可能会面临其他的监管风暴......

万幸,这充满波折的一年快要结束了。我们希望新的一年能迎来更好的商业环境,但显然,2024年生物制药行业依然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参考文献:

1、2023 Year in Review: Biopharma Takes One Step Forward, Two Steps Back;Biospace

2、“宇宙大药厂”的2023:失去的与挣扎的;同写意

3、盘点 | 2023,药企大手笔并购;蒲公英ouryao

4、2023年生物科技公司破产分析;同写意Biotech

5、拜耳的至暗时刻;同写意

6、美国医保谈判,是创新药的悲哀吗?;深蓝观

$辉瑞(PFE)$ $Biogen制药(BIIB)$ $诺和诺德(NVO)$

#生物医药# #并购# #Ipo#

全部讨论

2023-12-30 18:47

Acely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