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企创新与国际化之路的痛点分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撰文丨顾津明博士,同润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


自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生物医药股票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一轮高歌猛进。不少投资人认为生物医药行业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新的医疗创新能明显提高或延长病人的寿命,同时也可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作为“永远的朝阳行业”,医药行业受益于稳定的需求,在经济低迷期、停滞期仍然拥有巨大的市场。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医药消费市场的扩大”。

但是医疗行业的真正需求并不等同于国民的医疗总需求,医疗行业的总需求受制于“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的支付上限”。医疗行业看似是一个成长性行业,实则为政策周期性行业。

以日本为例,日本厚生省每两年会对医药品定价进行调整,尽管1997年、2014年和2019年日本三次上调消费税,药品价格仍被不同程度地下调。根据日本厚生省数据,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的药品定价体系在降低药价方面效果最为显著。

此后经过多轮调整,医药降价幅度虽然趋于平稳,但目前仍保持每两年6%的降幅。更有甚者,日本政府计划从2021年开始将“药价改定”的频率从之前的两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一次。这将进一步降低药企,特别是原创能力较弱的药企的价格空间。

日本医药改革之后,制药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呢?主要有两个:第一拓展海外市场,第二积极推动创新药研发。事实上日本药企中市值较大的企业都已经把注意力放在海外市场,海外销售比重逐年增加。

另外一种表现就是日本多个研发能力较强药企与海外的大型药企展开合作,或者并购海外制药企业。这既是对海外与日本研发能力的整合,也可充分嫁接日本市场与海外市场从而充分挖掘创新药品的市场潜力。

对比日本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药企面临相似的困境与问题:

● 主力消费人群消费能力不足;

● 医保谈判条件苛刻;

● 集采导致药品价格下降压力大。

未来中国的医药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中国医药品未来的形势预计也将更加严峻。

面对这些困境,以恒瑞为首的中国大药企也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创新与国际化是突围之路,并且在最近的几年也在创新与国际化上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与尝试。但笔者认为其至少面临5大痛点。

1、 如何平衡质量与速度?

中国大药企普遍以仿制药起家,随后又整合了”Fast Follow”的创新药策略,因此往往非常注重速度,甚至有时候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但是作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只有高质量的药品才能打开国际市场。

2、 如何制定产品线战略?

中国大药企往往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线,以恒瑞为例其临床管线包括了肿瘤、自身免疫、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疼痛、脑神经疾病等众多领域。这样的布局在与其体量相当甚至更大的欧美药企都是不可想象的。复杂的临床管线势必将对临床开发及产品上市销售团队提出巨大的挑战。

3、 如何建立高效研发架构并合理分配内部资源?

中国大药企由于体制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存在内部组织架构及资源分配的问题。组织架构重叠引起内部竞争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了本来就有限的资源的浪费而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4、 如何留住核心骨干人才?

中国大药企尽管在这几年陆续出台了各种人才保留计划,但其整体企业文化、薪资福利以及人才培养计划还明显落后于欧美MNC。因此,中层核心骨干人才的流失比例还比较高。

5、 如何实现国际化?

中国大药企这几年纷纷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希望从小团队小实验室开始做大做强。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虽然投入比较少但是回报也比较慢,很难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借鉴日本药企的成功经验,与欧美药企的并购与合作也许是一条捷径。

展望未来,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以Gilead及Moderna为例,一款重磅产品即可成就一家MNC,中国第一家MNC药企也许会来自于一家拥有一款重磅产品的Biotech,让我们拭目以待。


 $恒瑞医药(SH600276)$   $科伦药业(SZ002422)$   $百济神州(BGNE)$  

 #新药研发#   #国家化#   #M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