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双十”基金经理离任!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玲

继7月卸任2只产品后,工银瑞信知名基金经理王筱苓于近日再卸任工银大盘蓝筹工银消费服务等4只产品,至此,已无在管基金。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王筱苓卸任后将从工银瑞信离职,不过并非“跳槽”或者“出走”,或是因接近退休年龄的原因。

据了解,王筱苓是市场为数不多从业超过10年且平均年化回报超10%的“双十”女性基金经理。工银大盘蓝筹是其在管时间最长的产品,任职11年回报达243.53%。

卸任全部基金产品

11月25日,工银瑞信基金发布公告,王筱苓因个人原因,于11月23日卸任了4只基金产品,分别为工银灵动价值、工银新蓝筹工银消费服务工银大盘蓝筹

据了解,最新卸任的4只产品,此前已陆续增聘了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

其中,工银大盘蓝筹混合于今年8月增聘基金经理李迪。资料显示,李迪拥有9年证券从业经历,2014年加入工银瑞信,现任权益投资部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兼任投资经理。

工银消费服务混合于今年10月增聘基金经理林梦。资料显示,林梦拥有15年证券从业经历,曾任中信证券高级经理;2011年加入工银瑞信,现任研究部研究副总监、基金经理。

工银灵动价值混合于今年10月增聘基金经理陈小鹭,资料显示,陈小鹭拥有14年证券从业经历,2011年加入工银瑞信,现任权益投资部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

工银新蓝筹股票于今年10月增聘基金经理盛震山。资料显示,盛震山拥有13年证券从业经历,2019年加入工银瑞信,现任专户投资部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兼任投资经理。

投资总回报423.08%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筱苓提及自己的投资风格偏价值,并呈现低估值、低换手率、低回撤的“三低”特征。遵循该投资理念,王筱苓投资业绩表现稳健,并成为市场上为数不多从业超过10年且平均年化回报超10%的“双十”女性基金经理。

简历信息显示,王筱苓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曾任在中国银行总行任职八年,从事外汇交易、衍生品交易和美元债券投资。2005年8月加入工银瑞信基金,任职于投资管理部、固定收益部、权益投资部、专户投资部。初期做国内人民币债券,2007年开始做股票投资。

Wind数据显示,王筱苓在工银瑞信任职期间先后管理了12只基金产品。截至11月24日,其投资总回报达423.08%,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超195个百分点,年化回报10.29%。

其中,工银大盘蓝筹是其在管时间最长的产品,任职11年回报达243.53%;工银消费服务在管时间达9年,任职回报达168.97%;工银新蓝筹在管时间为8年,任职回报达116.4%。

年内287名基金经理离任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4日,年内离任基金经理数达287名,涉及125家基金公司,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持平。拉长时间看,2020年至2022年,历年基金经理离任数分别为252名、320名、323名。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基金行业不断扩容,基金经理离任也成为常态化现象,事实上,这种良性的人才流动,也更有利于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近年来,为应对人才流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各家基金公司也明显加强了投研平台的建设以及人才梯队的培养。

以工银瑞信基金为例,作为业内领先的平台型基金管理公司,拥有“投研平台化”、“投研一体化”、“人才梯队完善”三方面优势,以为产品组合投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投研平台化上,工银瑞信一直加强投研“平台化”建设,设立了15个能力中心和4大研究板块,建立了完善的投资决策体系,通过发挥公司投研队伍的集体智慧,加强资源共享,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此外,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智能投研”、“智能风控”平台建设,助力提升公司投研资源共享效率和强化投资风险防控能力。

投研一体化上,工银瑞信一直秉持“研究驱动投资、投资指导研究”的理念,建立了覆盖宏观、行业、公司等多层次的研究体系,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深度研究分析,并加强研究成果向投资转化,为公司各类组合投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人才梯队上,工银瑞信已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梯队结构和“金字塔”式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工银瑞信投研团队178人,投资人员平均拥有12.7年的从业经验,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占比例超过5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编辑:乔伊

审核:陈墨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