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人未必有好报(二)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3喜欢:13

4、不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法则和行为规则,鸡同鸭讲怎么也讲不通。人由于出身不同,经历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三观不同,阶层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身价不同,所以想法千差万别,如果种族不同,国籍不同,那差异就更大了。相信“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的人,与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打交道就是傻瓜。于是往往是付出的一方觉得自己身上道德的光芒四射,结果对方认为是在打发叫花子,或是这是应尽的义务,而且根本没做到位,或是给付的方式不对。比如最近几年比较热闹的一个现象,就是扶弟魔,一般是指家境一般的家庭,姐姐出嫁后源源不断地给弟弟输出夫妻共同财产,女方家庭一致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男的损失财物付出精力,一再忍让,不但没有回报,一句感谢也没有,还培养了欲壑难填的胃口。再比如彩礼和嫁妆的问题,在印度人看来没有嫁妆不可思议,在中国的话有些富裕的地区或是适婚男明显多于适婚女的地区,女的出嫁有嫁妆男方可能目瞪口呆。而一些流行高额彩礼的地方,男方打听嫁妆,恐怕女方当场要气昏过去。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管子》中的一句话,有些长期贫穷的人,满脑子都是如何拿到更多的利益,怎么会讲究吃相呢?

说一个别人微博上看到的故事:某人有年赚了800万提成,老家传成了2000万,整个小山村都轰动了……回去第一天,就是走亲访友。每家每户都给了娃压岁钱,一个五千。发掉十万。这个金额是老家常规数额的10-20倍。然后,又去小县城,给已经出嫁的姐姐,买了个小三居,他给了首付,好像是25万左右。姐夫激动哭了。第二天就回村里,一路上放鞭炮……从初一到初七,他们家堂屋里,坐满了来拜年的人,老母鸡收了26只,鸡蛋有几百斤,几乎所有搭的上一点点关系的人都来了。他们来,也没有什么稀奇事情,就是借钱。理由千奇百怪,反正你不好意思当面拒绝的那种。最幸运的是前两个发小。一个借了三万,一个借了两万。这事情传出去之后,所有人都疯狂了。经理就像是sb一样,整整七天没有出门,初一到初七,不停的有人在堂屋排队,要拜年,家里凳子也不够了,隔壁邻居支援了六条长凳子,四个小板凳,还有12个玻璃杯,就是印着红色“喜”字的那种杯子。只有成年人才上茶。后来大概算了一下,来借钱的户数大概是62户,包括所有的亲戚,同一个生产组的人,一般是10-20万。想借的总额是大概是850万(没借)。最夸张的是一个初中同学连夜坐飞机回来借钱,他要借200万,说是一起搞个KTV,以后利润大大滴。因为没有借到钱,当场翻脸的有六个,把老母鸡和鸡蛋要回去的有两个。出门后破口大骂的不计其数。过年花了42万,得罪了所有人。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去了。

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句话是听相声中听到的,应该是从不少案例中做出的总结。正常的土地播下种子才能发芽,在火山口的高温强酸环境里播种是没用的。正好想起一个事情,搜索到的内容如下:

 

5、慈母多败儿。有一种更普遍的善,叫好父母,中国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最不求回报的,也是最无条件的,但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有一种话可能多数人都认同,就是不要挑战人性。当然这句话有很多的引申。我经常和孩子说,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就是人的本性。为什么那么多出身贫寒但品学兼优的人成为高级干部后居然成为反腐败的反面典型?就是因为小时候特别穷的人,对财富的欲望比普通人强烈得多。美国股神老巴生活俭朴,对财富的追求到现在近90岁了仍壮心不已,很可能源于小时候家庭的窘迫。他出生时正好是美国大萧条时期,他妈妈去买牛奶为了节省公交车的钱选择步行,他爸爸没收入想到他爷爷开的杂货铺里谋个差事,他爸爸回答说没有闲置的岗位。他爸爸曾建议他妈妈回娘家生活,这样起码能吃饱饭。这种家庭环境下自然不断给他刺激长大了要多赚钱,要出人头地。香港的李,小时候从大陆举家搬到香港,父亲去世,较小的年龄就要走向社会养家。有一次回到家看到一碗饭,感觉味道不对,但还是吃了下去,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碗狗食。很多人无法理解他都已经是千亿港元级别的富翁了,为什么还要不顾别人的非议不断赚一些不怎么光彩的钱,了解一下他小时候的经历或许知道答案。很可惜中国的不少平民阶层的父母,小时候过的穷日子没有培养不顾一切奋斗的精神,反而鬼使神差地认为不能让子女受这种苦,于是在物资条件上尽量满足子女,哪怕自己每年多加班几百小时。同样是小时候穷,长大了奋斗,老年了富,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而小时候穷,长大了不怎么奋斗,却让子女过比自己成年后高一或两个阶层的生活,这可能是最糟糕的选择。能不劳而获谁还愿意努力奋斗啊?用有限的资源让子女成为废材,看起来是个好父母,还妄想好人有好报,这不是个笑话吗?所以用自己辛苦打工挣的钱,各种节省,甚至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敬到,反而用于腐蚀自己的未成年子女,这种蠢事还是要提高警惕。

 

其实不光是父母对子女,对自己的配偶、同事、朋友、同学、领导、下属、亲戚,各类超出自己义务范围内的单向的不求回报的过分的转移支付,很可能就是在惯对方的坏毛病,被反噬的时候,在叫屈的时候,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活该。损人利己的事不应该做,当然有些行为就是要进监狱的,但以己利损人的事更不应该做。最后在这个问题上还要提醒一个现象,有些中国的父母在子女出国结婚后(特别是嫁人后),把自己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产卖了,资助子女在西方国家买房,并搬到国外和子女一家居住,结果被赶出门。因为外国人的思维是你们自愿掏钱给我们买的房子,房子就是我们的,你来带孩子是你们愿意,但我们可对你们没有义务。既然没有感恩之心,自然把他们当仆人来看待,气愤之下离开,但国内已经没有房子了。

全部讨论

2023-03-30 11:22

感谢分享,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06-18 15:21

2

2023-04-02 10:25

每个人都身处自己的轮回里,万事都是因果,扪心自问,你愿意做一个坏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