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fhy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7
对平安银行我们就是要多挖问题和潜力,原来我重仓平安银行的逻辑也是你说的“看好信用成本的下降空间或者信用减值占比的下降空间”,跟踪研究了几年,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变化。最后我想明白了一件事,这就是平安银行的经营模式,带着平安保险的经营烙印。其绩效考核,各管各自工作,贷款的管放贷,信用卡的管开拓用卡客户,收账的及处理坏账的也是有单独的部门。特别是其每年的大核销,大收回就让人很不理解,如上半年核销300多亿,收回100多亿,与其它银行很不一样,如果那么好收回,为啥要核销那么多坏账?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好多年,没有丝毫改变,所以我们期望的坏账出清,少提拨备而增加利润就成了泡影。
再从正常类贷款迁徙率、逾期率,新生不良率等指标也预示其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平安银行每年产生并核销了那么多坏账,是否就是对不良认定严格呢?也不尽然,逾期不良比长期在高位100%以上。就是还有很多已经逾期的没有计入坏账。拿对公房地产贷款来说,平安银行的对公地方贷款不良率仅为1.01%(2023.2),像招商银行为5.52%,杭州银行为3.85%,平安银行对公地产的贷款不良率那么低的让人可疑?而其大股东中国平安时不时的地产投资爆雷倒时比较普遍。另外一点,就是正常类贷款迁徙率长期处于高位,每年都有大量的正常贷款转化为关注和不良贷款,这是非常要命的。跟踪几年也看不到改善的迹象,所以就清仓走人了。
银行经营就是要谨慎保守,才能度过各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