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中国酒业最大创富工厂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4

近日,白酒上市公司五强“茅五洋汾泸”陆续发布2023年度报告,贵州茅台营收1476.94亿元、同比增长19.01%,净利润747.34亿元、同比增长19.16%;五粮液营收832.72亿元、同比增长12.58%,净利润302.11亿元、同比增长13.19%,二者营收和净利依旧稳定增长,老大、老二位置难以撼动,遥遥领先。

5家白酒上市头部企业2023年度业绩汇总

“探花”之争愈演愈激烈,当前洋河以331.26亿元营收、10.04%的同比增长暂时领先。从相关数据分析可知,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的营收增幅明显,2023年汾酒、泸州老窖和洋河的营收差距分别已经缩减到11.98亿元、28.93亿元。

如果2024年洋河、汾酒、泸州老窖全年营收增速与2024年第一季度增速相同,则汾酒和泸州老窖分别将以386.14亿元、365.03亿元超越洋河的357.86亿元,而洋河很有可能将于2024年从行业第三下滑到行业第五。

纵观洋河发展,自2010年起,超越泸州老窖,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都保持在“探花”位置,实属不易,要知道洋河曾一度濒临破产重组,于2002年创新改制“三三制”,发挥制度和管理团队的积极性,盘活企业。同时,也使得洋河酒厂成为中国酒业的最大创富工厂,公司9名亿万富豪,都来自改制这届管理层。

可以说,洋河赶上了白酒发展的黄金十年,甚至一度被称为“茅五洋”,如今伴随着洋河营销模式固化,产品结构老化等问题,洋河业绩出现徘徊,发展速度放缓。

未来,洋河还能重回高速增长吗?

|关键两步,从濒临破产到全国前三

洋河酒厂在极短的时间内,能从濒临破产的企业成长为中国白酒企业前三强,并连续占据第三的位置13年,离不开这关键两步

第一步,2002年江苏省宿迁市国资委实控下的洋河集团作为第一发起人,联合上海海烟、南通投资、上海捷强等6家法人股东和14名自然人股东,以洋河酒厂为基共同发起成立了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洋河集团控股51.1%,6家法人控股40.49%,14名自然人控股8.41%。

2002年洋河股份各股东持股占比变化

第二步,2006年,洋河再次改革,实施增资扩股。洋河集团管理层控制的蓝天贸易(宿迁市蓝天贸易有限公司)和蓝海贸易(宿迁市蓝海贸易有限公司),认购公司2200万股。

此时,洋河管理层控股比例达30.79%,洋河集团控股比例达38.61%,经销商等6家法人控股达30.6%。

2006年

洋河股份各股东持股占比变化

管理层控股提升,以及国资委控股比例下降,也标志着洋河“三三制”股权结构正式形成,公司扭转盈亏,就此走上高速发展道路。

2009年10月,洋河IPO上市成功。全国化渠道布局,让其拥有高速增长的营收及利润。可以说,2003年—2012年这10年,是整个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也是洋河的“黄金十年”。

2010年,洋河以76.19亿元总营收、90.38%的同比增长率,超过泸州老窖(总营收53.72亿元,增长率22.93%),成为新的行业老三。

通过两次股改,洋河成功转变为由国资、企业投资者和管理层共同参与管理的国有控股的混合制所有企业,员工的命运和公司发展紧密结合,工作积极性提高。根据2009年洋河股份首次公开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来看,作为第一代核心管理层成员的杨廷栋和张雨柏,分别持股占比1.59%,1.07%,这还不包括两人间接持股,据估算两人身价可能高达90亿以上,丛学年、陈宗敬、冯攀台、高学飞、王述荣、钟玉叶、朱广生7人的身价,也可能高达20亿以上。

|三大核心战略,13年稳坐“探花”位

能稳坐“探花”之位13年,少不了洋河在产品定位、产品结构及产品营销三方面的核心战略创新。

1、开创绵柔风格,形成独特产品定位

过去因为工艺、产能的原因,白酒多辛辣口感,不少地域的受众并不能接受。洋河酒作为华东地区出产的品牌,依据当地人的饮食文化习惯,开创了白酒“绵柔”风格。

自20世纪60年代,洋河酒厂便实行技术创新,消费者对酒的评价多为“有点甜”“有点柔”“有点润”,这也形成了洋河白酒“绵柔”风格雏形。

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洋河大曲被评为“国家名酒”,也成为新“八大名酒”之一,其典型风格被专家们确定为“甜、绵、软、净、香”五个字,有了更权威性的肯定。

特别是2003年,洋河改制的第一年,其产品在“甜、绵、软、净、香”基础上,突破了原香型界限,首次确立了“绵柔型”白酒的概念,具体描述为:高而不烈、低而不寡、绵长尾净、丰满协调;并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创立绵柔型白酒的完整工艺。

2008年6月,洋河“绵柔型典型体”被正式写入国家标准。

经过20余年的耕耘和发展,洋河已经在中国酒业率先建立了“绵柔体系”,对绵柔风格白酒有独一套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2、蓝色经典系列,创新产品结构

过去白酒市场上,包装多为“红色”“黄色”“白色”,以喜庆和贵气为主打。到2003年,洋河创新推出蓝色包装,打造“洋河蓝色经典”品牌系列酒,运用视觉效果征服消费者。

实际上,洋河的蓝色包装早就有渊源。据了解,洋河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为“洋河大曲”注册“羊禾”牌商标,到60年代,还推出“美人瓶”包装,瓶身通体宝蓝色,时髦气派,这也成了后来“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的雏形。

洋河蓝色经典”品牌系列酒,价格覆盖高中低三个部分,能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

2003年,洋河百元“海之蓝”上市,以绵柔口感为定位的产品和实惠价格迅速征服华东消费者,2年后,海之蓝销售额已突破2.8亿元,到2011年,“海之蓝”单品跨越50亿大关,成为白酒中最有影响力的百元单品。

2006年,洋河推出“天之蓝”设置定价300元,接棒“海之蓝”,继续在中低端市场抢占消费者,上市6年,其销售收入达42.2亿元。

左至右依次为梦之蓝M3(水晶版)、梦之蓝M6+、梦之蓝M9

洋河在高端化产品上也有布局,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高端产品“5A级梦之蓝”。到2009年,又顺势推出了千元产品“梦之蓝M系列”,其中M3 300元,M6 600元,M9 900元。此后,洋河旗下的双沟品牌,还推出地锦、天绣、绿苏及头排苏酒等新品,与双沟珍宝坊的君坊、圣坊、帝坊一道,构成了苏酒品牌的核心产品。

如今,洋河主要产品涵盖老名酒系列(洋河大曲)、蓝色经典(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手工班、双沟系列及贵酒系列,覆盖全价位。但过于平衡全价位市场,忽略向高端市场强势进攻,也为洋河后来发展造成了隐患。

3、首创“1+1”深度分销,创新产品营销模式

洋河的创新增长,同样离不开首创“1+1”深度分销模式:即经销商体系+厂家自有销售人员,厂家委派业务代表入驻经销商,或在经销商辖区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这种凭借扁平化的深度分销对终端和渠道的有效控制,实现了销售的高速增长,也为其他白酒品牌提供了新的营销思路。

此外,洋河还积极吸收其他白酒品牌好的销售模式,借助“酒店盘中盘”模式,大手笔抢酒店,拼买断,借助消费意见领袖的力量形成消费潮流。

同时,洋河不拒绝“曝光”机会。积极和央视建立联系,在黄金段时间推出广告,赞助“经典咏流传”节目,并频繁赞助国际重大会议,例如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带一路”峰会、“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全球外交官中国文化之夜、撒马尔罕上合峰会上,都能看到洋河的身影。

|绵柔年份老酒战略推出,洋河的救赎?

洋河虽然占据“探花”位置13年,但就数据上来说,洋河一方面并未能形成和茅台五粮液“三足鼎立”的局面,另一方面,营收和净利增速减缓,被汾酒和泸州老窖追赶,其“老三”地位的含金量也频频遭人质疑。

洋河改制以来,洋河的营销模式逐渐固化。过于追求依赖“1+1”分销模式,导致洋河产品的价格透明度越来越高,经销商能获取的利润越来越少,积极性也越来越差,厂商关系日益紧张,渠道压货、窜货现象越来越严重。

此外,洋河虽然后期开发推出了梦之蓝品牌,继续裂变了梦之蓝M3/M6/M9系列,但从2012年开始,并没有强化聚焦高端系列产品,而是于2015年-2018年期间,继续推出梦之蓝M1、低分子系列产品,继续布局中低端产品,导致在高端产品的打造,以及高端市场的占领上出现了失误。

而白酒高端产品能占领市场且抢占消费者心智,是一个长期的品牌培育的过程,和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一样。正是因为长期依赖于中、低端市场,对高端市场的忽略,导致洋河至今还没有一个如“飞天茅台”、“第八代五粮液”、“国窖1573”一般的高端核心大单品,洋河的发展也就后劲不足。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忽视,不少人质疑改制这届核心管理层是否持股太多,导致后续接任股东持股过少,继而没有发挥出制度与管理层的积极性。

事实上,2021年9月,洋河股份就发布了《洋河股份:关于第一期核心骨干持股计划非交易过户完成的公告》。洋河将继续沿用持股模式,员工可以自购股份,这无疑是对员工的激励,但就目前来说,如何扩大股份,能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后入股员工的积极性和收益,或许也是洋河的当务之急。

河手工班系列(部分图片)

同时,就在4月20日,洋河在江苏宿迁举行了洋河股份第十一届封藏大典,现场正式公布了洋河股份“绵柔年份老酒战略”,现场还集中上市了梦之蓝手工班系列新品梦之蓝·手工班10、15、20,这些数字都代表真实年份基酒。

过去市场对陈年老酒多数强调概念,没有具体数字,此时洋河推出的“老酒战略”,并码出“真年份”老酒的数字,是洋河再次树立行业标杆的象征,同时也彰显了该品牌加码进入高端白酒市场的雄心与决心。

占领高端市场及坐稳老三地位,仍是洋河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也愿意相信洋河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奋斗下,会越来越好。

全部讨论

05-06 17:18

帖子是不是发错地方了?

05-06 17:17

关键还是股权问题,这个不解决的话,其他都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