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风口系列:盘点7位公募量化经理

发布于: 雪球转发:21回复:19喜欢:94

招商基金王平的招商量化精选这周又进一步关了限购,从10万关到了5万。

产品是主动量化策略,去年年底是11.2亿的合计规模,今年跑了15.2%(截至3月22日)的绝对收益,各阶段业绩可以说是相当牛逼,估计近期申购的资金比较多,策略的容量有压力了。

说到主动量化策略的公募,其实在去年以来,震荡下行、小票盛行(中证1000国证2000领涨)、主动管理跑不赢小盘指数的风格背景下,有好几个基金经理跑了出来,逐步受到市场的关注。

表舅也关注了几位,包括上面提到的招商的王平,还有华夏的孙蒙、万家的乔亮、国金的马芳、信诚的江峰、国君资管的胡崇海、以及西部利得的盛丰衍,我们最后逐一做个分析(如果还有其他经理推荐,可以后台私信表舅)。

我们先简单讲讲公募量化的现状。顺带把这篇强行装进之前的【公募风口系列】的第二部分,第一篇请见《公募风口系列,万亿基金投顾的日与夜》。

1、什么是量化?

量化,就是将投资策略通过指标、参数的设计,对影响市场涨跌的因素进行总结,搭建模型,从市场海量数据中找到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大概率”规律策略,并指导投资。

量化的对立面就是主动管理型基金,对应的两个特点

一是覆盖市场的宽度。主动管理产品的基金经理能cover的票毕竟是有限的,而量化可以全市场筛选,所以在震荡市或风格转换的市场环境中,量化表现的也会更好,比如这两年;又比如往后看后续注册制实施后,如果A股股票中5000只到1万只,那主动管理覆盖的难度就更大了,之前我们在《新闻讲一半,等于吃面不给蒜》里也有提到过;

二是投资的纪律性,克服人性的弱点和认知偏差。这属于降低“基金经理道歉”的发生比例了。

2、为啥公募量化干不过私募量化?

同样是做量化策略,但公募量化天然少几条腿

第一,没法做高频交易。因为A股的散户比例仍然很高,事实上日内高频交易的策略,私募往往可以通过“收割”散户非理性的交易,赚的很high,但公募因为有反向交易的限制,高频交易这种策略做不了,所以只能做基本面因子主导的,低频策略,策略会单一很多;

第二,股指期货的运用受限。目前股指期货参与者有两个编码,投机编码、套保编码,公募只能做套保,也就是做空股指期货的同时,必须有等值的对应成分股,而私募不受限,对冲策略的灵活度就能大大提高。所以,当股指期货松绑后,2019年开始私募量化又开始大爆发;

第三,养家糊口的规模要求不一样。公募收的是固定管理费,而私募可以计提超额业绩,很多的量化策略是有容量上限的,过了上限业绩就会下滑,所以你能看到私募量化市场火热的时候就喜欢封盘,而上面提到的招商基金王平的产品,也是过了10亿就开始限购。但同样是10亿资金,公募和私募日子过的就不一样,10亿公募,按1.5%的管理费,50%的尾佣,也就是750万的收入,而在私募,一年如果跑了15%,差不多还能提2000万的超额业绩。反过来说,同样一个策略,可能公募需要发20亿才能养活团队,而私募可能只要5亿就够了,但是从策略容量的角度看,5亿的盘子肯定比20亿的盘子要跑得好,所以,有良心的量化私募,往往很早就开始限购了...

这就是为啥,当市场中小票超额显著,量化策略跑的更好地时候,私募规模上的更快,从原来的“量化四大天王”,现在变成了“量化六巨头”:明汯、幻方、九坤、灵均、诚奇和衍复,管理规模都超过了500亿元,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市场好的时候,500亿的规模可以提多少超额,再联想一下前阵子幻方员工捐款1亿多,其实真不算啥事

3、量化公募还有没有戏?

答:有戏。

为什么?

因为,

毕竟像表舅这样,买不起私募的人太多了...不是谁都符合最低50万购买门槛,300万家庭资产的合格投资者认定条件的。

公募基金天生就是做普惠金融的,虽然少胳膊少腿,但是只要能相对主动管理基金做点差异化,利用好市场的贝塔,就还有大量的客群,可以适配

先看下目前量化公募的行业情况。

量化公募一共就三个策略:

一是指数增强,二是主动量化,三是量化对冲

事实上,指数增强策略,这几年已经跑出来了,也是大环境使然

一是指数投资的理念,很多投资者已经熟稔了。主动管理基金之所以前几年规模迅速扩大,主要在于19-20年相对指数的明显超额收益,而21年开始,中小盘为主的指数表现出色,甚至好于主动管理基金,而各类量化策略主要就是以挂钩特定指数为基准,争取超额,随着主动管理阿尔法的下降,投资者对指数的青睐性会越来越高,这是量化发展的土壤。之前在《选三个傻瓜基金做定投》里也提到过。

1-2月证券交易印花锐下降60%,有一小部分原因,可能也与个人投资者开始用etf交易替代股票交易有关;

二是这两年中小盘风格领跑,指增策略比较有效。目前指增大头还是沪深300指增,规模有500亿,其次是中证500,而这两年中证1000国证2000(《国证2000,国内宽基的终极大战》)相对于其他主流宽基有显著的超额,中证1000的指增规模已经超过100亿了,对量化策略而言,做中证1000指增,要比做50、300的指增超额更加显著(毕竟可以从1000只票里挑)。

今年除了中证1000的指增,国证2000也已经报了好几只指增产品,其实基金公司报中小盘指数的指增产品,长期来看是很划算的:举个例子,即使国证2000自身的指数增强效果,因为规模变大导致策略有效性降低,但是从全球市场看,中小盘对大盘,长期都是有超额收益的,所以客户买了中小盘的指增产品,大概率还是能跑赢市场均值,无非是超额多少的问题了(当然,指的是长期);

三是“行业指增产品”也开始大行其道了。

量化对冲策略,其实就是政策使然,受限于股指期货使用的限制,只能做套保,在公募做确实劣势太大了,因为风浪越大鱼越大,把浪给完全锁住后,就很难有差异化了。

剩下,讲讲主动量化的情况。

几个数据,现在公募主动量化的产品数量200只左右,规模650亿左右(2022年末,现在应该更多一点了),单只平均规模只有3.4亿,做的规模比较大的几家公募,包括了中欧、富国、华泰柏瑞、景顺、国金、博道、西部利得、嘉实、华夏、华商,都是10亿以上,前面6家超过了30亿,其实都不能算大。

但因为去年开始,确实主动量化的业绩表现不错(200只产品,一半跑赢了中证500),所以值得关注一下。

另外,表舅觉得,个人投资者可以关注关注主动量化产品,还有几个原因

第一,坚持做公募主动量化的基金经理可能多多少少都还是有点情怀的?因为从赚快钱的角度看,可能私募是个更好的选择,所以要珍惜一批业绩出色、方法论成熟的主动量化公募基金经理。

第二,主动量化的单一策略容量普遍不大,比较容易判断规模边界。而且主动量化的基金经理对容量的认知很清晰(不像很多主动管理基金经理,有心或者无意,认为自己的管理边界可以扩展到很大),往往会有意识地主动限制规模,如果能选到合意的基金经理和产品,受到规模冲击的影响会比较小一点(一只主动量化的规模,其实,最好不要超过10-20亿)。

第三,还是从趋势来看。一方面指数化投资是未来的趋势,另一方面,主动量化相比于单一指数的指增策略,在风格轮动极快的当下,拉长来看,可能会有一定的超额。

所以,表舅一直有关注几位市场里做的还不错的,做主动量化的公募基金经理,按照下图,今年以来的收益排序,下文简单给大家盘一盘,大家可以自行关注下(非推广,不作为投资依据)。

一、国君资管 胡崇海

1、从业经历

胡崇海是浙大的数学系博士,在国君接近10年了,做的一直是量化和策略研究,现在是国君资管的公募量化投资部总经理,19年国君资管做集合改造,据说转公募的时候,胡崇海是唯一愿意从资管调到公募的。

2、管理规模及产品布局

胡崇海目前管理规模不大,一共就18亿,其中大头是两只指增产品,加起来17.8亿,分别是国君500指增、国君1000指增,成立以来排名分别是16/287、28/340,22年下半年发了两只主动公募,都是发起式的,规模目前都2000万不到。

3、主动量化代表作品

国君量化选股是胡崇海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开放式主动量化产品,22年8月发行,业绩比较炸裂,任职排名66/3271,基准用的是中证全指,所以跑赢基准非常显著。

二、招商基金 王平

1、从业经历

王平职业生涯一直在招商基金,最早是做风控的(基金公司的风控,实际上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各种量化归因分析,以及开发基于数据的风险模型),10年就开始挂基金经理了,现在是量化投资部副总监。

2、管理规模及产品布局

目前一共挂了13个产品,规模加总不大,70亿不到(截至22年末,一季度应该申购不少),13只产品里,5只被动指数,规模比较大的是中证红利和光伏;7只指数增强,比较大的是中证1000指增,有14亿。剩下主动量化就一只,上面提到过的,招商量化精选

3、主动量化代表作品

招商量化精选,是一只老产品了,16年就成立了,但在主动管理超额显著的几年,业绩不温不火,规模也持续在低位盘旋,也是去年下半年规模重新进入上升通道的。

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挂钩的是沪深300,所以相较于基准的超额也比较充沛,特别是23年以来(超额12.5%)以及近一年(超额23%),超额很明显。

三、华夏基金 孙蒙

1、从业经历

孙蒙最早是在中信建投的衍生品部做研究员,17年进的华夏基金做量化研究员,20年开始从一只发起式产品开始管的产品

2、管理规模及产品布局

目前合计规模是63亿,产品数量不多,一共就5只,规模大的就是2只500的指增,加起来54亿,另外就是两只主动量,还有一只对冲策略的(1亿不到)。

3、主动量化代表作品

孙蒙有两只主动量化的产品,一只是华夏智胜价值成长、一只是华夏智胜先锋,两只产品的基准都是挂钩中证500*95%,所以没啥区别,但前者是一个老产品,后者是孙蒙自己挂基金经理新发的,所以我们主要关注后者,也就是华夏智胜先锋。成立也就1年零3个月,跑了23个点的超额回报了。

但是在规模上,还没有被挖掘,主要也是因为成立年限刚满1年,很多准入可能都还过不了。

四、国金基金 马芳

1、从业经历

马芳目前在C端的热度也比较高,从业经理和其他几位科班出身的也不太一样,16年加入国金基金之前,一直在IT相关的公司从业,20年开始管的产品,现在是国金的量化事业部副总。

2、管理规模及产品布局

目前一共挂了5个产品,规模合计44亿,有3个主动量化,其中国金量化多因子规模最大,到了22亿,另外有两个指增产品,其中今年3月新发的1000指增首发规模到了9.4亿。

3、主动量化代表作品

国金量化多因子,是马芳20年开始接管的产品21年下半年开始独立管理,基准挂钩的是中证500*85%,我们主要看马芳独立管理以来的近一年业绩看,跑了28个点的超额。

规模基本也都是去年下半年开始起来的。

五、中信保诚基金 江峰

1、从业经历

江峰最早是中信证券股票资本市场部的总监,一直是做投行的,17年到的信诚基金,20年开始挂的基金经理。

2、管理规模及产品布局

目前只管了1只产品,主动量化,信诚多策略,规模也只有0.89亿元。

3、主动量化代表作品

信诚多策略,我们看从江峰管理的近三年的情况来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业绩差不多,之所以关注江峰,也主要是因为从近2年以来,信诚多策略的超额表现就非常显著了,但规模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变化。路演纪要见《民工调研第2期:中信保诚基金江峰》。

六、西部利得基金 盛丰衍

1、从业经历

盛丰衍,微博网红,C端客户也比较熟悉了。最早在光大资管,后面到了兴证资管做量化研究,16年到了西部利得,就直接挂基金经理了

2、管理规模及产品布局

在管规模是73亿,在职的产品8个,其中指增5个,主动量化3个,比较有名的就是西部利得500指增了,回报排名是6/160,业绩一直比较稳定,西部利得国企红利最近也比较受关注。

3、主动量化代表作品

西部利得量化成长,19年成立的产品,目前规模17亿左右了,基准挂钩的中证500*75%,成立3年多,跑赢了偏股混合型基金接近80%,跑赢了沪深300指数130%,超额很明显。

规模从20年就开始起了,但是22年以来份额基本没怎么变化过

七、万家基金 乔亮

1、从业经历

最后一个,万家基金的乔亮,最早一直在外资,在南方基金也做了一段时间量化(没管公募),19年到了万家,是目前公司的总助

2、管理规模及产品布局

乔亮,是目前这批关注的主动量化基金经理里,在管规模130亿,8只产品,其中4只指增,加总规模95亿左右,3只主动量化,接近30亿,还管了一只二级债基,也是目前这批基金经理里,唯一管二级债基的(之前我们讲《路博迈首只基金新发40亿+》,也提到,路博迈第一只二级债,也用了量化基金经理做权益的基金经理),也有5亿多的规模。

3、主动量化代表作品

万家量化睿选,基准挂钩的中证500*90%,我们看乔亮任职的近三年来看,超额相对是比较低的,特别是近6个月,跑输了主流指数和基准,三年的超额在16%左右。

但规模起来的速度很快,主要是去年下半年。

而增量的规模主要是因为去年上半年开始,机构资金(下图,蓝色)的进入,从产品近一年超额缩减的情况看,确实规模的快速提升,是主动量化的敌人,而不是朋友,对产品的超额可能会形成制约。

总结来看,随着A股市场主动管理产品超额收益的持续下降,未来一定会朝着美国及其他海外市场的趋势发展,指数化投资肯定会得到更多的青睐,而指数化投资是量化发展的最最坚固的土壤。

虽然,募量化相对于私募量化,在高频交易、IT投入、股指期货应运、规模的经济效益(超额计提)方面有明显的短板,但是作为大众都能接触到的投资品种,这几年,公募量化的三大品种中,指数增强已经杀出了一条血路,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特别是中证1000国证2000指数的走强,挂钩中小盘的指增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落地,这块是值得看好的。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主动量化同样值得关注,原因在于,只要在合理的规模里面,优秀的主动量化基金经理,还是有很大概率,可以跑出相对指增更强的超额的。

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除了看主动量化过往的业绩,也要关注产品的规模,对于主动量化策略而言,规模不是朋友,更有可能是敌人

而对于主动量化的基金经理,以及养着量化团队的基金公司而言,其实固收+,是量化团队,后续规模变现的另外一个途径(毕竟量化对冲受到国内股指期货市场的制约、主动量化有策略容量上限、而指数增强则是强则恒强的细分市场):

一方面有仓位控制、追求绝对收益的固收+产品,是渠道喜欢、客户喜欢、监管喜欢的产品类型,而很多主动管理的固收+产品,事实上是不具备长期做仓位控制能力的,更多的还是依赖基金经理个人的判断;

另一方面固收+二级债产品的实际权益仓位中枢也就是15%,也就是同一个策略容量,和偏股基金相比,能够容纳的规模是7倍以上,虽然管理费固收+要比偏股基金少一半(固收+平均0.6-0.8%,偏股基金平均1.2%-1.5%),但总管理费收入理论上可以提高到3-4倍以上

这块的市场的想象空间,很大。

本文转载自:表舅是养基大户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 本人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人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或者服务情况、听取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市场,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

全部讨论

2023-03-26 08:45

有个疑问我一直搞不懂,请教一下民工老师:对于基金产品来说,量化基金经理和主动管理基金经理哪个对基金的影响大?如果基金经理离职对基金影响?

2023-04-14 23:24

老盛的话值得推敲一下。!

2023-04-05 13:31

👍

2023-03-25 21:48

我问过金元顺安基金,缪玮彬的产品并不是量化,
特别好奇他是怎么选那么多小票的

2023-03-25 21:25

国金量化表现不错,我来点个赞。

2023-03-25 19:18

量化就是各领风骚1-2年,前两年最好的是长信量化的左金保和西部利得的盛丰衍,那时规模也上得快,但规模一到马上业绩就下来了,这两年表现一般。大家现在看到的王平和马芳阶段表现好一点,规模上去,业绩保障性堪忧,量化的容量就不大。

2023-03-25 19:17

量化策略容易失灵,经常要换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