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增营收86亿元,“锦州港”变“ST锦港” | 港口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5月31日,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州港”,600190)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简称《告知书》),载明锦州港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四年合计虚增营业收入逾86亿元。

根据退市新规,锦州港触及新增的财务造假相关规则,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情形,A股股票简称将由“锦州港”变更为“ST锦港”,此外,锦州港及时任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6人(徐健、刘辉、鲍晨钦、李挺、宁鸿鹏、曹成)将被处罚,拟罚款金额合计达2300万元,徐健、刘辉作为时任董事长、总经理,违法行为恶劣,违法情节较为严重,证监会拟决定对徐健、刘辉采取10年以上市场禁入措施。

股票戴帽“ST”,是沪深交易所对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的警示,通常意味着公司财务状况不佳,存在退市风险,此次锦州港被戴帽就是早前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后续动作。

据港口圈(ID:gangkouquan)此前报道,2023年11月10日,锦州港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详情查看锦州港(600190)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立案),而本次下发的《告知书》为初步调查结论。

《告知书》指出,锦州港为了做大收入和利润、满足银行贷款需求,与大连和境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大连和境”)、上海银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银鸿”)、宁波朗逸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宁波朗逸”)、宁波百荣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宁波百荣”)、重庆岳城川聚贸易有限公司(简称“重庆岳城川聚”)五家公司采购电解铜、沥青、铝锭、棉花、橡胶等大宗商品,与此同时与上海盛辙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盛辙”)、舟山丰聚益尚能源有限公司(简称“舟山丰聚益尚”)两家公司签订销售合同。

经调查认定,锦州港的采购资金从锦州港流出后经过大连和境等五家供应商进入锦国投集团名册公司(资金池),当锦州港客户上海盛辙、舟山丰聚益尚需要支付锦州港货款时,锦国投集团名册公司(资金池)将资金支付给这两家公司,由这两家公司支付给锦州港。锦州港与上述七家公司开展的贸易业务无商业实质。

《告知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锦州港与上述公司开展贸易业务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总额,导致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虚假记载。其中,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虚增营业收入约21.2亿元、39.5亿元、24.8亿元、0.75亿元,四年合计虚增营业收入逾86亿元。

锦州港表示,公司对《告知书》载明事项予以高度重视,将积极落实监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消除相关事项对公司的影响,争取尽快撤销风险警示。并将结合《告知书》内容,对公司2018年—2021年财务报告进一步核查,适时予以调整,最终以中国证监会出具的正式行政处罚决定为准。据悉,锦国投(大连)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锦国投”)曾为锦州港全资子公司,2018年6月后锦州港持有锦国投股权比例下降至33.34%,但仍为第一大股东。锦国投统一管理锦州港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公章使用、合同签订、银行账户转账,配合锦州港开展贸易业务。

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锦州港就曾多次因信息披露问题受到证监会的关注。

2022年6月,由于对2020年度、2021年度一季报、2021年度半年报及2021年度三季报合并及母公司利润表中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披露不准确,营收与营业成本凭空消失了24.37亿,锦州港收到辽宁监管局出具的警示函。(详见《一个计算口径,让这个港口减少24亿营收?》)

2022年7月,持有锦州港6.57%股份的股东西藏天圣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在未预先披露减持计划的情况下,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锦州港股份,完成减持锦州港A股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25%,交易均价为3.205元/股,减持金额为160.25万元,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对此,西藏天圣解释称,本次违规减持属于工作人员误操作,并非其主观故意行为。(详见《港口大股东违规减持50万股,只因“误操作”?》)

2022年12月,锦州港股东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违规减持,并未按规定及时停止买卖,也未及时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而是继续主动减持锦州港股份,逾期约4个月才履行相关权益变动披露义务,被上海证券交易所予以监管警示。(详见《锦州港股东违规减持且未及时披露被予以监管警示》)

从锦州港一季度报来看,今年1-3月,锦州港实现营收5亿元,同比下降43%;归母净利润0.22亿元,同比下降14%,业绩与净利均两位数下跌,锦州港表示,主要是贸易业务收入减少所致。截至5月31日收盘,锦州港每股报2.28元,年内下跌超20%,最新市值43亿元。

根据处罚细则,锦州港已于今天(6月3日)停牌,6月4日开市起复牌,A股股票简称也将变更为“ST锦港”。其实,自今年4月12日新“国九条”和退市系列监管政策亮相以来,A股市场被实施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数量激增,包括锦州港在内,有百余家上市公司遭到监管处罚,密集将证券简称冠以“ST”标识。参考今年被“ST”公司的走势,锦州港在复牌后也将面临股价下跌,投资者恐慌性抛售等问题。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企业经营得不好,或许是时运和能力问题,但财务造假却是主动违法行为,虽然此前航运业存在被ST的先例,但大多数都是因为其短期盈利能力不足而引发的市场对其后续盈利能力的质疑,但港口作为物流和贸易的重要枢纽,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与水电、高速和铁路等公用事业资产类似,其营收能力注定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并不会被短期营收情况所影响,因此被ST的可能性也非常小,锦州港此次被ST,也给其他港口企业敲响警钟,即便在这样一个被认为是“安全”的行业中,也必须严守诚信经营的底线,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