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水入海,港航业的麻烦来了吗?|港口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自上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海后,关于核污水入海后可能造成的影响的讨论便不曾停止。

尽管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称,日本采取的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处理水排放方案和活动符合相关的国际安全标准。但外界仍对此举的安全性持质疑态度。据清华大学的模拟实验,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众所周知,全球80%的货运在海洋完成,港口、船舶与海水紧密相连,核污水入海后,受到影响的除了渔业外,首当其冲的就是港航业。即便没有报告直接印证,但是从近期的各类相关报道及政策措施中,我们仍能窥见,港航业即将面临一场严峻的挑战。

振华Terminexus全球港口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作者:王玉龙

首先,自受污染海域加注的船舶压载水该如何处理就是第一道难关。

在海上航行的船只为了维持空载航运时重心稳定,并且提高螺旋桨推进效率,需要在航行起始地汲取海水到船舱内,这些水就叫做“压载水”。等到了目的地装上货物,船舶会再把船舱内的压载水排到海里。过去,为了防止外来水生物随着船舶压载水传播,国际海事组织颁布了《压载水管理公约》,要求正在运营的商船强制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以防止水生物入侵。但如今,船舶现用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并没有处理核污水的功能,这就意味着船舶如果自日本港口出发汲取了受到污染的海水,又在其他国家港口排出,便会污染当地水源,而且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可能会导致船舶表面积累辐射性物质,不仅影响船舶维护清洁,而且同样会影响未受污染地区水源。

据外媒报道,韩国当局已要求在日本东部6个地区(青森、岩手、福岛、宫城、茨城、千叶)加注压载水后计划进入韩国的船舶,入境前24小时需提交压载水报告,在进入韩国水域前必须完成压载水更换工作,并由专人登船检查,使用放射性测量设备对船舱内压载水进行测试,合格后才可放行。

除此之外,在日本东部6个地区加注压载水但不在韩国境内排放的船舶,也必须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当地海洋与渔业局提交压载水管理记录、航海日志、压载水处理操作记录、压载水箱容量计划等文件,证明船舶在离开韩国港口后至少一小时内未排放压载水等。如此一来,势必将大大降低船舶的航行效率。

对于船公司而言,将不得不考虑调整或取消日本航线。目前韩国已经率先对船舶压载水管理提出要求,一旦后续有更多国家或地区跟进船舶压载水管理规定,船公司或将选择避开受污染区域,但如此便会增加航行时间和航行成本,让本就竞争激烈的市场雪上加霜。

对于船员而言,核污水排放后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远洋船舶在航行前虽然会储存一部分淡水,但要满足所有船员的生活用水需求,还需要使用船上造水机抽取海水进行淡化处理。但目前船上的造水机不能过滤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并且船员在离泊解缆绳、冲洗甲板时也会直接接触到海水,长此以往将危害船员的身心健康。

对于港口而言,我国沿海港口与日本一衣带水,当核污水到达我国沿岸海域后,或将影响当地生态。并且核污水排放入海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本进口产品的贸易量,海关也已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这些都将间接影响港口吞吐量。

对于监管机构而言,需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船舶压载水核污染防范与检测措施。一方面加强对于入境船舶携带的放射性物质检测力度,另一方面在各江河流域设置放射性物质自动检测装备,及时掌握我国水域的水质情况。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自核污水排入海水的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水产品污染影响人们的餐桌,航运的时效下降与成本上升推高海运价格,监管环节增多降低物流效率,供应链一环扣着一环,最终的结果是要由全人类为此买单。放眼全球,由人为因素助推演变的气候问题同样给港航业带来挑战,热带气旋增多导致海洋事故频发,威力巨大的山火造成港口、航道关闭,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导致巴拿马运河缺水限航……当挑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踵而来,常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终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