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终通函——年度业绩报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至各位合伙人:


   
首先,按惯例汇报2015年度投资业绩:

我们的A股账户全年取得了27.31%的收益率(同期沪指涨幅9.41%);香港账户取得了2.85%的收益率(同期恒生指数-7.16%)



2015年的A股市场精彩纷呈,降息开启了春季行情,沪指经短时盘整后,便由2月份的3000点只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便一路攀升至5178点。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股票更是涨幅惊人,1个月翻倍的情形屡见不鲜,高收益的诱惑下,引发了大量融资买盘,在高杠杆催化下行情火上浇油。仅券商渠道披露的融资余额就高达上万亿,投资者似乎完全忘记了风险,而这恰恰是最大的风险。利用牛市的主升浪,伞形配资大行其道,这是一种利用规则漏洞,可以在一个信托账户下,挂靠数个相互独立的子账户的配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规避部分监管,并且可以最大程度利用资金杠杆。后来的事情可以写进经典教科书了,似乎每个牛市的落幕都有个超级大盘股作为掘墓人。08年是48元的中国石油,这次有39元的“中国神车”。中国南车和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消息公布以后股价从停牌前6元只用了不到半年就涨至39.47元,市盈率接近200倍,该股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股票,如果哪个机构手里没有它,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然而,就在人们载歌载舞,庆祝盈利的时候,熊市的丧钟突然敲响。利好出尽便是利空。中国中车改名复牌以后只一个涨停,第二日便触及跌停,而且是由涨停到跌停。不出一周,先是小盘股,然后是所有股票纷纷开始暴跌,A股正式进入了“股灾”模式。沪指短短2个多月时间跌去了45%,创业板指数跌幅更高达56%。股价快速的下跌引发了配资盘的抛售,巨额的抛单又进一步打压了股价,持续下跌的股价又引起更多的平仓抛售,最后整个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所有人都只想夺路而逃,许多股票要么连续跌停,要么干脆停牌了事。有人统计当时市场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借口各种原因停牌。因为股票配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如果流动性危机持续发酵,配资账户无法及时平仓,那么金融风险就可能从资本市场转移到银行系统,到时面临的不仅仅是股灾,而是真正的金融危机。好在政府反应迅速,通过中金、汇金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进行救市,缓解了流动性危机,虽然过程并不完美,但总算给了市场喘息的机会。然而,经过短暂的整理以后,股市继续回调,而且下跌的速度更快,沪指7个交易日跌去了1000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政府进行了行政干预,通过约谈大户、限制股指期货交易等手段才最终稳住了局面。股灾过后,一地狼藉,许多人血本无归,也有些人赚了钱却输掉了人生。私募大佬徐翔因内幕交易锒铛入狱,金融系统多位重量级人物纷纷落马。10月以后,股市企稳反弹,前期超跌的个股反弹力度尤大,股灾中一度消失的融资盘又有了复苏的迹象,难怪有人说,股民的记忆只有7秒钟。   无论如何,2015年已经离我们远去,在这一年里,我们看到了鲜花与掌声、欢乐与癫狂,也感受到了绝望与恐惧、悲伤与落寞。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将一个完整的牛熊循环浓缩到一年当中的,就只有2015。

我们的动作
“2015年上半年,A股继续走牛。今年前四个月上证综指涨幅为36%,创业板指数涨幅更为惊人达到91%。如果下半年年继续这种行情,那么基本上没有多少生意能比炒股更赚钱。事实上,现如今确实有不少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卖房炒股,借贷炒股蔚然成风。按以往的经验看,当这样的人充斥整个市场的时候,就离牛市的终点不远了。”这是我们在2015年中期通函里的第一段话。两个月以后,股灾开始,沪指在接下来三个月时间跌逾40%,我们是在5月28日开始减仓,到7月初卖出了所有持股并且趁创业板A跌停的机会,动用了一多半的资金购买该基金。这是一只以创业板指数为标的的分级基金。这种分级基金可按1:1的比例拆分为A份额和B份额,其中A份额获取每年6%左右固定收益(1年期存款利息+3%),B份额持有人会在扣除支付给A份额利息后享受剩余投资收益。换句话说,这相当于B份额借用A份额的资金用于购买创业板指数。正常情况下,AB份额的交易价格都应在净值附近波动。但在单边上涨的市场,比如上半年创业板暴涨的行情下,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导致B份额大幅溢价交易,在套利资金的参与下,B类的溢价会变成A类的折价,如果创业板一直涨下去,则A类份额就会一直折价交易。那么,问题来了:创业板可能一直涨下去吗?答案不言自明,一旦创业板由升转跌,A份额的折价将会迅速消失。换句话说,在当时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创业板A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做空创业板的对冲工具。当股灾来临时,由于有跌停板制度和资金杠杆作用,使得B份额即使跌停也赶不上其净值下跌的速度,其溢价率反而越来越大,相应的A份额的折价也被迫拉大到了离奇的水平,最多时折价近30%,我们就是在此时大量买入了创业板A的。8月底,该基金触发下折条款,我们最终按净值赎回了该基金,收获颇丰。

股灾过后,市场相对平稳,我们在股票头寸也做了重大调整。重新在低位买入了招商银行,相对于卖出的价格,每股成本降低了1元。剩余的资金我们计划全部投资于港股,未来1-2年,香港将成为我们的主要投资市场,我们会通过港股通和在香港开立的投资账户参与其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一批非常具有潜力的目标,并且已经买入了一些,未来我们会继续关注该市场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