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股息策略到底是不是好策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提到高股息率策略,所持争议较多。反对者大概有三条:

其一,无聊的障眼法。反对者指出,股息派现后的除权(登记日股价-分红派现),相当于将左口袋的钱,挪到右口袋,其本质是投资者的被动减仓。而所谓分红,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左右腾挪的障眼法。

其二,股价下跌风险。反对者指出,高股息率策略目的是获得股息收益。但如果持仓期间股价下跌,极有可能的情况是,获得的分红收益还不足以抵消因股价下跌所带来的亏损。

其三,分红的持续性。反对者指出,高股息率策略的漏洞在于,分红派息的持续性、确定性不足。不清楚明年是否继续分红、具体分多少,如果分红过少,投资的时间沉没成本过高,反而得不偿失。

上述三条,似乎哪条都没错。那高股息策略到底是不是个好策略?

要彻底聊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厘清几个概念:投资理念、投资策略与交易方法。因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争议,归根结底是将这三个概念混为一谈。逻辑不同、策略不同、方法不同,鸡同鸭讲,结论又怎能相通?

先简单区分一下概念:

所谓投资理念,是指投资的底层逻辑。只有逻辑能讲得通,投资结果才能立得起来(类比于兵法的战役战略)。

所谓投资策略,是投资理念的执行程序(类比于兵法的战斗战术)。只有策略得当,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所谓交易方法,是投资策略实现的方式(类比于兵法的作战技巧与基本技能)。适当的交易方法,能够优化交易结果,提升投资效率。

当然,上述表述可能有失严谨,但那不是重点。我想要表达的是,我想要从这3个概念入手,对“高股息策略到底是不是好策略”这个命题进行求证、或证伪。

高股息率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从投资理念角度来说,所有投资的收益来源主要有三个:股息收益、波动收益与估值收益。三者往往对应着投资的“不可能三角”(即高收益、低风险与高流动性),以其一、或其二为基石的投资策略,足以傲视群雄(例如巴菲特、戴维斯、施洛斯、江恩、利弗莫尔等大师莫不如是),而想要将三者全部囊括而形成大一统的,目前没有。

高股息率策略的基石很清晰:股息收益。过去接近100年的历史中,标普500指数的总回报中有43%来自股息的收益,国内的标普A股红利指数的总回报中有20%来自股息的收益,这一部分的股息收益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和现金流。

所以回过头来看反对者的观点:

1.是否是“无聊的障眼法”?

分红派息后必然要除息。除息方式为:除息价格=登记日收盘价-每股分红派息金额(为简便计,除权情况暂不考虑)。股息除息后,无非两种结果:贴权(除权后下跌)与填权(除权后上涨)。

但现实是,绝大多数的股票不可能无限贴权至股价零。以农业银行为例,经过连续10年的除权除息,其股价并未归零。

2.股价下跌是高股息之过吗?

在意短期波动的,实质上是以波动收益投策略的标准与方法,来指导高股息策略的标准与方法——不管怎么强调你为股息而来。前者追求的股价的波动收益,后者追求股票的股息收益。

影响股息率=每股股息/股价,主要影响因素,一是股价,二是股息率。可见,真正的股息策略关怀的是基本面对股息的影响,而非股价波动对股息的影响。

假设1:公司经营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恶化。

短期的股价下跌只能是提升股息率水平。这种下跌往往因为股息的托底,反而变成了加仓的机会。这也是在市场加速下跌环境中,高股息策略跌幅远小于市场平均的主要原因所在。

因此,在上述假设之下,高股息策略与其它策略面对股价的下跌,其心态有着极大区别。

假设2:公司经营出现了根本性变化。

公司基本面恶化是高股息率策略的阿喀琉斯之踵。其导致的价格下跌会对收益率产生根本性损害,尤其是直接带来了股息率水平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从而导致策略失效。从这个角度说,此时的股价下跌才值得高股息策略警惕与防范的——这也是其与波动策略唯一共情之处,也是高股息策略遭受非议最多之处。

但是,作为一种交易策略,股息率策略是判别股票价值的一种标准。如果股票基本面发生变化,导致其不再符合交易标准,则剔除该股票即可,而不是对策略本身进行否定。发现篮子里有烂苹果,是扔掉烂的,还是连篮子一块扔掉?

3.股息率水平的持续性与确定性,能否策略吗?

这种持论最为幼稚。风险市场,之所以称为“风险”,恰恰是因为缺乏“持续性与确定性,这是天然特性——任何策略包括高股息策略,都无法回避。

具持续性与确定性的,只有可转债、债券与银行存款,或类似债券的品种,跟股票市场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市场。要求股息率水平的持续与确定,还不如到债市来得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