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老师的择业观是最优解吗?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以考研指导而名声大噪的张老师,近年似乎将重心转向了毕业生未来职业规划领域。他对考生的建议均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好就业,二是收入高。分析的入情入理,照映的是现实的冷酷无情,引起无数学生与家长共鸣。一时间,张老师的择业观成为众多学生与家长能找到的“最优解”。

更夸张的是,张老师的择业法则,竟然借助网络,真实影响了大学的招生态势。为此,人民日报亲自下场评论“任何专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意图重新引导社会舆论,不想又加剧了网络的对立与焦虑。

1.

一个从学生职业发展前景的视角进行评价与建议,一个从社会主流价值与国家总体需求角度做出回应与引导,二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不能轻易地以一个面去否定另一个面,而二者兼得又显得颇为不现实——这让许多人陷入两难境地——事实上,张老师的观念显然更具有吸引力。

首先,暂时放下家国情怀、人生大义的宏大视角,张老师以职业发展前景为中心的评价模式真的是当前择业的最优解吗?

他的“最优”,是指优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解决人生价值实现问题。显然,这既符合毕业生的现实需要,也符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规律,是他最扎实的立论基础,无可辩驳——人民日报也不能。

然而,客观思考这个最优解,就会发现,所谓“最优解”其实也是有缺陷的。其缺陷主要在于,这种评价模式只看到了择业的短期供求,而忽视了人生的长期发展,其评价结果必然带有强烈的时代局限与周期局限。最典型的例证,如上世纪80-90年代的国企风潮、经商风潮、公考风潮、出国风潮等,莫不是各领风骚数十年。

00后生人,甚至95后生人,对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未见得有多深记忆,但对70后 、80后(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则是最深刻的人生体验。

上世纪80年代,毕业生们从小学第一天上学开始,就在父辈的谆谆教导下,像张老师坚信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专业会是国家未来的核心领域一样,他们也同样坚信工厂、国企是中国未来的脊梁。所以,毕业后的理想目标是进国企、当工人,因为能够抢占“铁饭碗”。

而饭碗之所以“铁”,是因为几乎全社会都坚信“企业是国家的,国家是不会、也不敢让企业破产的。”坚执如此信念,即便是所在企业沦落到连基本工资都无法保证的地步,他们也甘愿聚守于“国企”名下不愿离开,憧憬着云开月明之日。

一个真实的案例——巧了,刚好与新闻专业有关,但并非想支持、或否定张雪峰老师的观点,只是人生的经历而已。

2002年,我刚毕业参加工作。办公室有位大姐供职于某国家级通讯社地方分社,属标准70后,年纪30出头。因为单位工资太低,不得不利用闲暇,在报纸上写点软文或利用人脉拉点广告挣外快。我问:“既然单位困难,怎么不辞职?”她答:“你在体制外,你不懂……”彼时,离国家最后一批毕业生工作分配过去已有5年,我当时确实懵了,直后10多年后才猛然意外她这个答案。关于这个答案,当前的年轻人可能理解比之于我要深刻得多。

再后来,80后生人大都经历过:这些被誉为“时代骄子”的国企,先是历经改革开放的黄金发展期,然后先后进入市场经济竞争期,最后进入优胜劣汰淘汰期。那些观念守旧、技术陈旧的老国企(包括集体企业),不仅没有进一步发展壮大,反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渐落下风,最终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大规模的国企工人下岗潮。数千万国企业职工几乎在一夜之间不得不“重又走进风雨”“从头再来”。

2.

如果说,张氏择业“最优解”的时代性局限来源于国家产业政策、大政方针与改革形势等的主观层面,那么,张氏择业“最优解”的周期性局限则表现为产业景气与经济周期、供求关系等客观层面。

张雪峰老师的“最优解”契合了当下经济周期中职业的实际供求关系。但同时,客观上又引发群体性行动,造成了某些行业就业市场的虚假繁荣与泡沫。网约车、外卖骑手的故事还在延续,当大量人员涌入网约车市场与外卖骑手市场,收益有何变化,你可以轻易调查得到答案。

再以时下流行的“进大厂、拿高薪”趋势与计算机、人工智能专业为例。当大量毕业生大量涌入某行业,如果整个市场不能及时、有效地成长,则必须形成就业市场饱和,形成更为残酷的岗位竞争(俗称“内卷”)。业界传有35岁危机之说,未知真假。但是,超45岁“大龄”员工面临的市场淘汰压力,本人则是深有体会,此言不虚。

上有老、下有小,中有养老,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要么及早攒足养老与养家的资产,要么亲自下海创业闯荡,要么苟延残喘地混迹于职业而随时准备淘汰,除此之外,结局并不会很多。而关键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在平均10-15年内做到公司高层、企业创始人(以雷军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众位大佬)呢?

张老师的“最优解”看似解决了毕业生眼前的就业问题,却没有就毕业生们更长远的未来进行思考与探讨,也没有对行业与职业景气度回落形成的“内卷”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将本应基于人生价值与长期发展的人生规划,生生做了吃“青春饭”、赚快钱——这是我作为大龄职场人士与一名7岁小学生家长所不能接受的地方。

3.

我们不曾像机器猫那有任意门,可以窥知未来,或回到过去。

以对未来未知的心态,站在2023年这个时间点上前瞻,当前一代的年轻人在职场上面临的生存压力将会比90后、80年生人小。

以2000后生人为例,在城市化比例超过50%的今天,他们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不会有穷尽两代、甚至三代人之积累而供一套房经历——作为父母的70后、80后一代,已经含辛茹苦地扛下了几乎所有压力,既不会将房子,也不会将养儿防老的压力传到他们——这意味着他们将比80后、90后有着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与职业选择余地。

张雪峰老师关于吃饭问题优先的原则,是没有异见的。但如果今天的毕业生们不必像他们的父母那样,为生存而承受生命不得不承受之重时,他们的人生会更加从容,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当然,如果是谋求更大的发展,则是另一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