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陈果一周机构沟通小结:【短期我比共识更谨慎,中期我比共识更乐观】
领导好,
本周市场继续弱势,我们与机构沟通交流,短期市场偏淡(同时调整幅度不会大)已经快速成为了新的一致预期。
机构代表性观点如下:
1. 多数宏中微观数据偏弱,内需顺周期交易尝试已结束,市场也无耐心去等待验证所谓的地产数据,因内心都认定成交有回暖也只会是阶段性,现在外需数据都有走弱迹象,市场除了守在红利里面已别无选择,甚至这种风格将维持相当长时间。
2. 等公募抱团红利是伪命题,红利理论上是底仓的选择之一,但业绩长期稳定性能配得上底仓的A股红利股是有限的,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决定出海是趋势,成长股整体表现不会回到过去,但中国不是90年代日本,成长投资机会依然存在。
陈果汇报观点如下:
A. 从客观角度看,市场短期环境存在制约。从最近数据看,虽然市场此前认为Q2基数低,但目前很多同比数据并未好于Q1,全部A股Q2盈利依然可能负增长。从估值和流动性逻辑看,当前美债利率高企,中国降准降息预期未兑现,在我看来央行在通过维持短端利率在较高水平引导长端利率不要过低,这个环境下A股缺乏场外资金流入,目前红利更多是相对收益逻辑,期待公募在红利领涨三年之后大幅再切换到红利难度较高,而保险确实存在继续小步流入港股高息股迹象。另一方面,多数金融股资源股背后的盈利稳定性确实值得探讨,甚至有些未来更多要考虑的是融资补充资本金还是分红?
B. 目前A股主线除了红利,就是出口/出海,前者核心驱动是利率下行,自身稳定,后者在今年不只是出海中期逻辑,也基于出口链的景气,而这和全球制造业补库存有关。5月制造业PMI最醒目的一个数据是新出口订单指数48.3%,比上月一下子掉了2.3%。另外一个数据提醒我们要关心后续海外经济与市场的变化:市场一致认为不择时的巴菲特,目前账上躺着1800亿美元现金。
C. 从中期看,我不认为中国经济可与90年代日本相比,在某些领域,我们的问题是生产力太发达,西方指责中国电动车产能过剩或者涉及国家安全是牵强的,如果西方按照西方经济学门户开放,那么中国电动车真的还过剩吗?同时,我认为市场对于中国的其他高端制造业也可能偏保守,例如消费电子和半导体行业,我认为消费电子业绩好于市场预期,大基金三期是正确的战略投资,市场对此反应不足,AI终端的发展,A股同样不敢抱乐观预期。很多产业证明:从0到1阶段,中国未必引领,但从1到3阶段,中国能够快速发展。
D. 总的来说,短期我比市场一致预期要更谨慎,即使红利与出海,我认为继续持有需要更严格的逻辑优选。而中期来看,我比市场一致预期要更乐观,在红利与出海之外的方向,我认为会出现可观新机会,比如电子等。
欢迎讨论交流,
陈果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