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3回复:7喜欢:4
$上海莱士(SZ002252)$ 以史为鉴。
2018年12月29日,广州药品集团采购平台将人血白蛋白、人凝血因子纳入集采,随后引来市场对血制品价格下跌的一片担忧。
2020年青海省公布的带量采购药品目录中,人血白蛋白亦赫然排在首位,不禁更让人担忧。但其实还好。每一次集采都让药企面对血雨腥风,血制品是否也面临集采的降价风险呢?
其实,血制品的行业特点削弱了集采的影响。
血制品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白蛋白类(进口、国产)、免疫球蛋白类(静丙、狂免、破免、乙免)、凝血因子类(八因子、纤原)。
首先,血制品行业具有封闭性。
2001 年后国家无新批血制品生产企业,目前国内有 28 家具有血制品生产资质的企业,且新建浆站门槛高:
①地区限制:可选区域由省、市、县级政府规划和审批,且在同一地区只能设置一家浆站;
②企业限制:血制品生产单位注册血制品品种不得少于 6 个,且需同时包括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人凝血因子类制品。
因此,行业新进入者的风险很小,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主要看采浆站数量、采浆能力、血浆综合利用率(提取物的多样性)。
其次,国内血制品行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格局。
美国目前已经实现血浆的自给自足,2019年美国血浆站和采浆量分别为 805 个 和 5.5 万吨,远高于国内的 269 个和 0.92 万吨,以 2019 年中国人口 14.00 亿计算,若要实现白蛋白自给自足(人均血浆10L/1000 人),国内市场血浆需求量约为1.4万吨。
在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对血制品管控严格的有关部门也不得不放开人血白蛋白的进口。目前,白蛋白是唯一进口供应的血制品,进口占比约60%。
不同于仿制药,国内企业生产多少血制品基本都被消耗完,因此,猜测目前国家把血制品纳入集采更多是保量而不是保价,总体判断血制品的集采不会一步到位。
以史为鉴。
2018年12月29日,广州药品集团采购平台将人血白蛋白、人凝血因子纳入集采,随后引来市场对血制品价格下跌的一片担忧。
2020年青海省公布的带量采购药品目录中,人血白蛋白亦赫然排在首位,不禁更让人担忧。
但其实还好。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可以看到,除了小品种如纤原的涨价弹性较大,其他品种如白蛋白、静丙等在经历2015-2017年涨价潮后,2019-2020年总体价格较为稳定。
国产血制品一般采用院外销售模式,院外市场销售占比在一半左右,受医保控费影响小,同时限制药占比导致的处方外流使院外市场有望得以发展,因此对集采似乎不用那么担忧。
二、血制品的涨价
反过来,也有人提出国家不会允许血制品这种关系民生的医疗物资进行涨价,但其实血制品是存在涨价可能的。
2015 年 5 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布废止药品价格文件的通知》,取消血液制品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因此,血制品价格迅速提升。
当商品价格预期上升时,卖方可能囤货以控制市场上的流通量,这样导致供给矛盾进一步锐化,激发价格进一步上涨。这时期的血制品经销商手中囤积了大量存货,并赚了可观的中间差价。
但不得不说,2018年后血制品的涨价空间是十分有限的,除了由于血制品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国家会考虑民生、医保等方面进行价格调控,同时院内市场受招采政策影响较难提价格,还有重要原因是由于行业处于去库存周期。
2017年在“两票制”的影响下,血制品生产企业到经销商之间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到终端医疗机构之间开一次发票,导致经销商缩短一二级的分销链条、存货意愿降低,最终大量的中小经销商选择退出市场。
这让原本负责生产、不管销售的血制品生产企业直面终端医疗机构,来不及转型的血制品企业陷入终端渠道受阻、库存商品增加、应收账款周期拉长的困境,为改变这样的现状,血制品企业选择亲自扩充销售渠道,增加销售费用进行学术推广及终端直销。
随后,2018年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
到了2019年,去库存周期接近尾声。从存货量与生产量的占比来看,2017 年行业平均水平为 31.05%,2019年已恢复至 26.41%。
一般血制品获得批签发以后,较短时间内便将实现销售,因此批签发量可作为销售量的先行指标。
2020 年,血制品合计批签发1.01 亿瓶,同比增长11.93%,但增长背后消耗的是2019年采集的血浆。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新鲜血液保质期较短,一般不到21天,而血液制品保质期可达2-5年。但血制品生产过程从采浆到批签发需要一定时间,国内人血白蛋白大致需要7-8个月,国外人血白蛋白进入国内大致需要14-15个月。
2020年疫情导致上半年采浆量减少,7-8个月后行业出现供给减少的现象,加剧了行业库存出清。
从数据来看较为明显,2021Q1国内血制品累计实现批签发1948.97万瓶,同比下滑24.20%,进口白蛋白占60.92%,国产占比39.08%,国产与进口白蛋白均有下滑,进口白蛋白降幅更为显著。
人血白蛋白的销售分为院内市场与院外市场,进口白蛋白由于其全球范围内的质量口碑与学术影响力,更受院内医生们的青睐,在院内市场占比较高。
由于国外疫情持续时间长,国外采浆量减少的负面影响可能才刚刚开始体现,预计2021年二季度会出现国外人血白蛋白供给短缺的高峰期,这也意味着白蛋白国产替代的机会。
血制品的产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供给短缺下会提升行业集中度,受益的往往是龙头企业。
2021年3月白蛋白合计实现批签发405.58万瓶,同比下滑11.14%,环比增长41.25%,3月白蛋白环比有所回升,但尚未恢复至2020年平均水平,其中以天坛、华兰、双林为首的国产公司白蛋白恢复显著,环比分别增长49.85%、262.16%、61.60%,头部企业最快摆脱疫情的影响。
图片来源:国元证券
同比来看,2021Q1博雅生物合计批签发54万瓶,同比增长-34.67%,看起来不太妙。
当然,除天坛生物、双林生物(主要由于派斯菲科2月份并表),其他几家公司都呈现下滑。但应该看到,随着国内疫情基本控制,行业终端需求有望恢复至10%-15%的增速,因此,2021年Q1可能是血制品企业报表最难看的时候。
由于血制品行业在2018-2020年已经出清了大部分库存,产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的格局可能被打破,供给矛盾导致的产品涨价是大概率事件。
应该承认,血制品行业的增速不快,其中静丙、凝血因子的适应症范围还有待开发的空间,这可能也是市场给予估值不高的原因。
但凛冬已过,行业迎来春天。
可惜的是,博雅生物的采浆量在短期内不会因为华润的入主就一飞冲天,调浆、新设浆站、研发管线等问题还需要时间处理。
但在极端糟糕的时候,任何一个好消息都可能在市场激起较大的浪花。(转自故国他乡是这里)
其实据了解,华润正式入主博雅后,自身带来新增的浆站采浆量都将是千吨级的!$卫光生物(SZ002880)$ $科华生物(SZ002022)$

全部讨论

2021-10-01 13:29

分析得很好,这些血制品厂家不会和仿制药厂那样低价倾销!因为他们的血液原料库存消耗不起。一旦低价卖给了广东,那其他地区就会出现有高价买不到的情况。还会落下不诚信经营的名声。所以说对于血制品药物的集采,大多数是走过场。一旦降价,其他地区的价格体系很难维持住。看似眼前短时间获得了一些市场份额,长时间看很难维持生意。因为血制品厂家获取原料的成本可是逐年上升,人口红利不再,谁还愿意卖血为生? 血源的稀缺,决定了血制品集采非同于其他药品集采。$上海莱士(SZ002252)$ $天坛生物(SH600161)$ $博雅生物(SZ300294)$

2021-10-01 13:07

都提及广州集采,有没有考察过广州集采的价格?血制品企业凭啥能在别的地区卖高价,要低价卖给广州?

2021-10-01 18:23

写了那么多 唉 看样子一开盘又要抛了

2021-10-01 13:39

没有三家企业有足够大产能,很难操作

2021-10-01 20:42

集采利好国内企业,特别是国资控股啊,把国外的企业排除在外。

2021-10-01 18:00

以史为鉴,数据说话,点赞!

2021-10-01 15:33

又不是活不下去了,干嘛非要参加采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