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不言,投自成蹊。十年股海历练,首谈投资策略。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7喜欢:32

#十年如一#

一开始看到“十年如一”这个话题,我想的是“另请高明”吧。话题很大,不容易写,而且我最近在忙着写亿联网络的分析文,本想着放松一些。但我忽然意识到,我的股票账户不就是在2009年开户的吗?距离现在整好十年,这个巧合让我还是决定写点什么。

2009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4月6日晚22时22分,肥东县发生3.5级地震,合肥市有感。当时我在学校第一教学楼二楼的自习室看书,耳中只听得玻璃震颤的声音,犹如卡车开过,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于是赶紧收拾书包离开了教室。

现在想来,当时有两个细节很有意思。其一是,我没有立刻逃离教室,居然还收拾了书包;其二是,玻璃声音很大,自习室内所有人都应该听到了,但只有我立刻离开。或许第二件事恰好说明我是个风险厌恶者,也或许说明我不是个专心学习的人。

因为这次地震,我后来去研究所换了地球物理专业,细分一下其实就是地震前兆识别,即通过对各类数据的处理来判断哪些物理现象可能是地震前兆。后来我有时在想,这个专业是否对我在A股专注于财务舞弊识别的研究有点关系呢?

从2009年直到2014年研究生毕业,我一直是佛系炒股,因为确实没时间做投资,都是在学习、或做科研。那个时候,在家里长辈的影响下大部分时间只买水电股如广安爱众做大波段,理由很简单:“水电关系到民生,不会差到哪里去”。当然,后来也是因为学了地震专业,这只股票很快就从我的自选股中消失了。

2014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疯牛来了。从当年7月份左右开始直到次年6月份,我有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追涨杀跌上,结果收益并不高(幸亏入市的早,但凡晚点就得血亏)。而后得出个结论:“疯牛期间不如先买券商后买题材”。

2015年6月份-8月份,我参加了西南财经大学的第三届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收获很大。如何让受访者愿意接受采访是一件很磨练人的事情,“动之以情、送之以礼、持之以恒”最为关键,这也为我以后做调查报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16年-2018年上半年,机缘巧合下我去到了财经传统媒体,这段时间开始接触价值投资,也尝试长期持有一些自认为的价值标的。期间,我经历过很多次暴跌、套牢(最著名的肯定是熔断啦),好在自己从不买垃圾股,不踩雷让我不会有巨额损失,甚至这段时间在一些伪价值标的实则周期股的帮助下还微有盈余。这就又得出个结论:“慢牛买蓝筹,大熊宜空仓。”

兜兜转转9年时间过去了,我已经度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而教训也受到不止两次。那么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就是:何时为疯牛?何时为慢牛?何时为创业牛?何时又为漫漫熊?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就可以把握住A股的“势”,势是不可挡的。

在数月攻坚之后,我们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简易模型,可以用来判断A股所处阶段。回测后经一段时间试验,效果还不错。于是我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三步走”的投资策略:

第一步,通过财报分析辨别上市公司是否有雷或业绩增速可能将严重下滑,将不太差且没有较大问题的上市公司放入自己的股票池中。这样就在最初做好了风险控制,避免黑天鹅造成较大的损失。

第二步,通过模型判断当下A股处于什么阶段,即蓝筹类、题材类这两大分类究竟是涨是跌?若都为跌,则空仓;若某一项或两项均为涨,则从股票池中摘取相应标的待选。这样操作可以令账户更多时间是上涨的,对于心态的维护有积极作用。

第三步,查看所选标的公司的PE-band(或PS-band、PB-band,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查看哪家上市公司已回落至历史估值底部附近,这类股票都有更强的反弹动力。至此,标的就已经基本确定好了。

当然,尽管这样的操作策略可以带来不错的收益,但我的实际收益并没有达到预期那么高。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有时没有严格坚守纪律,而据我分析,坚守不住纪律的最主要原因是控制不住贪欲。

未来的十年,大概率我的操作策略不会改变。我希望我能改变的,是无法严格遵守纪律的毛病。投资是一种修行,希望诸位投资者们与我一道,在投资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并能持续地走下去,十年如一。

全部讨论

2019-11-01 16:04

坚持10年,再小的行业都是不容易的

2019-11-01 14:55

凡是动不动就“股海”、“股坛”、“股龄”的,一律预防性拉黑。没什么问题

2019-11-01 13:10

没有看懂本文的内容啊

2019-11-01 11:40

公司暴雷的不是公司本质原因是可以关注的,暴露了的风险小于影藏的

2019-11-01 11:38

根据各种征兆数据观测地震和根据各种数据观察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道理

2019-11-01 11:22

猜行情,肚子疼

2019-11-01 11:10

行情难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