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废水一排了之,对中国海洋渔业影响几何?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日本计划将核废水排放入海引起轩然大波,此举将对全球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6月,福岛核电站再传“意外泄漏”事件。有媒体报道,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福岛核电站内再次发现核废弃物集装箱泄漏,泄漏污水的放射性铯浓度超过正常标准的76倍。此前,日本政府宣布以海洋排放的方式处理福岛核污水,引起国内外舆论哗然,多国公开表示反对。

日本向海洋排放的废水虽然经过处理,但仍含有氚、锶、铯、碘等放射性元素,一旦此类放射性元素依附在海洋生物上并被人类误食后,将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且据专家预测,核废水入海后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此举将对全球海洋渔业产生致命性打击。

核废水是如何产生的?

核电站正常运作时能量系统与冷却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核电站工作原理如图表1所示,能量系统由堆芯材料与控制棒组成,堆芯裂变产生中子与能量,控制棒则用于调节反应堆功率,控制棒主要由硼组成,可吸收反应堆中产生的中子,通过调节控制棒在堆芯材料中插入程度来调节功率。核电站运作流程为以下几步,压力容器中的水遇高温产生蒸汽,经过冷凝器进行热交换,部分蒸汽被输送至汽轮机带动汽轮机运转发电,另一部分蒸汽冷凝后被输送至压力容器进行降温。

核事故发生后,反应堆热量聚集,为降低反应堆温度,向其注入海水以冷却。日本福岛海啸发生后,即使立即将控制棒插入堆芯材料中使其停堆,冷凝系统仍需要继续保持运转,因为停堆后堆芯仍有余热,且堆芯材料会产生衰变继续释放热量,堆芯需要几天时间才可彻底冷却。但福岛核电站的外网被摧毁,冷凝系统失去供电无法工作,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当没有发动机驱动水泵使水反复冷凝循环,压力容器中热量将持续上升,最终使得堆芯融化。为防止堆芯熔化,日本电力公司将海水注入反应堆中使其降温,而这些用于降温的海水因为携带了大量放射性物质,不能被循环利用,更不能直接排回大海,于是变成核废水。还有部分核废水形成原因为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污染源渗透至地下将地下水污染成核废水。

日本核废水入海原因?

核废水储量过剩,排放入海成日本政府偏好方案。东京电力每日新增处理水达140吨,截止至2021年4月,所储存的处理过的废水超过120万吨,东京电力共备有1,000个储水罐,总容量约为137万吨,储水罐9成已装满,预计2022年秋季达到极限。

日本政府有四种方案可用于解决核废水储能过剩问题。一是继续沿用当下做法,修建更多的储水罐用于存放核废水;二是将核废水注入地下等待核废料随时间衰变;三是蒸发释放,废水进行加热使其蒸发,再将无法蒸发的放射性物质进行浓缩处理;四是将核废水过滤后排放入海。前三者所需的成本远高于排放入海,在利益权衡下日本政府更倾向于选择排放入海方案。

日本核废水排放后会如何影响中国海域?

核废水入海后将通过洋流扩散到各个海域。日本核废水排放点将设在福岛外或公海区域,公海排放位置暂未公布,此处只讨论福岛外排放后的情况。

核废水排放在福岛外海域后,污染水源并不会第一时间到达中国海域,根据北太平洋洋流图,核废水将随日本暖流向西北方向漂流,并随北大西洋暖流率先到达加拿大海域,接着在加利福利亚洋流的推动下扩散至美国西海岸海域,最后经北赤道暖流抵达中国台湾海域并进一步扩散至中国东海海域。

核废水需在北太平洋循环一圈才能到达中国海域,整个过程耗时约为200天。同时,中国内陆河流都在大陆沿岸注入水资源,强大的压差会形成屏障,减少对近海海域的影响。

中国海洋渔业如何分布?日本核废水排放将如何影响中国海洋渔业?

中国海洋渔业分为近海渔业与远洋渔业,核废水排放将对两者造成一定影响。中国近海捕捞水产品主要来自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四大海域,地理位置均处于日本核废水排放海域上游,短期内受影响程度较小。但部分近海捕捞水产品可能短期内将受到影响,例如大麻哈鱼每年9月将经日本海进入图门将产卵繁殖;远东拟沙丁鱼、鲐鱼、太平洋褶柔鱼及竹荚鱼系的洄游路线可能达到日本海。

环太平洋是中国远洋渔船前往的主要渔场,中国远洋渔获总量的2/3来自于环太平洋。其中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是中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海域之一,而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核废水排放后首先受到污染扩散的海域。中国巴特柔鱼与秋刀鱼的主要作业渔场均在此处,核废水排放后,将对这两类水产品产生严重冲击。

随着中国近海渔业过度开发,近海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中国渔业企业逐渐由近海捕捞转为远洋捕捞,远洋渔业的规模和产量持续扩张。中国远洋渔业的捕捞总量近五年维持在200万吨左右,远洋渔船数量持续增长,且中国政府出台远洋渔业油价补贴政策鼓励远洋渔业的发展,远洋渔业在中国海洋渔业中的占比也持续上升。在此趋势下,核废水排放对公海的污染将严重威胁到中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核泄漏事件后,日本渔业发展呈下降趋势

2011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后,日本海洋渔业的产量持续下降,渔业收入略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多国在核泄漏事件后出台政策禁止日本海鲜进口,福岛附近的海域也一直处于停渔状态,日本渔业的衰退与核污染息息相关。距离核泄漏事件发生已近10年,日本渔业的衰退趋势仍继续延续,这意味着核污染对渔业的打击无法在短期内修复。

深度见解:日本核废水入海后,其影响将持续超过百年

通过日本渔业的日渐衰落可以推断出,当核污染进入中国海域后,其影响在短期内无法消除。专家称日本核废水入海后,10年后将蔓延至全球海域,而海洋在短时间内无法将百万吨的核废水净化,其影响将持续超过100年。海水将核废水扩散稀释后,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依然有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

直到2018年,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内进行检测,每公斤的小鳍红娘鱼含358有贝克勒尔的铯,放射性最高浓度竟达到每千克样本1,880贝克勒尔,超出正常标准18倍。

海洋生物不仅会通过新陈代谢从环境中吸收与积累放射性物质,还会成为放射性物质的传播体,海洋生物跨海域的游动行为将加速核污染的扩散。受到核污染的海洋生物可能会面临变异或大范围消失,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对全球海洋渔业造成严重打击。

本文援引于报告《市场简报:日本核废水排放入海对中国海洋渔业影响几何?》,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如需阅读完整版报告,请前往头豹官网。

 #核污染#  #海洋渔业#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