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贸易商视野下的A股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2

作为一个合格的A股韭菜,总是不断地被市场考验。伴随着现实混圈经历的增加,对行业参与群体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市场的理解也能够有了逐步进阶的过程,自己的主要框架目前看来有了五次明显的迭代:

A. 基于传统价值分析的定价原理与图形的共振选股

B. (在A的基础上)基于普遍机构行为规律的动量选股

C. (在B的基础上)基于机构间行为分歧以及舆情的动量选股

D. (重要跨越)基于机构库存周期和库存水平的动量选股

E. 基于A股市场生态原理的机构行为与机构库存水平的动量选股

可以说,每一次思考的迭代都带有着上一轮系统的影子,相对来说迭代过程中的“变化之源”却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灵感往往取决于个体的外部经历:

l 机构行为的归纳思路来源于精神分析动力取向

l 分歧和舆情的归纳思路则来源于重要信息节点的推波助澜(身边不少前辈的路演行动线带来的市场变化)

l 库存周期和库存水平的归纳思路则是来自过去一年在商品行业的接触中,意识到动态的库存行为(有上限合约or无上限合约)会是市场分歧的有效区分与定量表达方式

而本次的系统迭代看似回到了最初的机构行为上,其实是在借用自己过往系统的“变化之源”,做一次人为的“外部环境”再归因-----------

尝试分析资管行业制度特性以及行业规则这个“外部环境”,导致形成B中我所归纳总结的机构规律,这中间的关键传导逻辑,而不再是简单的概括总结。

这样的好处有两个方面,

1. 任何存活下来的机构都呈现出强大的生存智慧,而生存智慧不存在道德性和优越性,只存在合理性。于是对市场发生现象的观察可以不受自身性格、道德准则、交易行为三个维度的主观偏见产生扰动。对投资决策的人为因素做了压制。

2. 能够把库存周期中的各种类型快速的嫁接匹配到实际的投资策略和基本面信息(D模型停留在分析阶段和等权概率阶段,E模型则提供了行动指引与权重),主观研究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分析框架,而在于对标的上涨归因,库存水平和信息的匹配能够更加反应出市场的“全面性”,不至于陷入对自己研究体系的过分自信(这是我身边见过的研究员群体的普遍共性,总觉得只要自己研究到位就一定可以一致盈利,对于职业生涯来说,形成这样的念头往往在远期的投资行为上会引发巨大亏损)。

本文是序言系列,之后会慢慢展开罗列自己的心得体会,也算是对自己体系的再次归纳。先说一说本系列取名“现货贸易商视野”的主要动机。

有上限合约的流动性和无上限合约流动性的制约因素是很不相同的,无上限合约的流动性边际变化更多的源于买方。而无上限合约的流动性边际变化源于卖方。由于A股市场股指期货在2015年以后已经无法和正股交投活跃度平起平坐,再加上融券业务存在大量券源不足、场内期权体量较小,场外期权规模相对隐秘等原因。A股本质上呈现的依然是单边做多的有限合约模式因此,在低成本股权持有者(股权卖方、大小非)的眼中,市场标的总量行为,往往呈现的是商品交易路径,而非价值定价路径。(所以针对大小非的政策制度改革很容易激活行情,这也更加符合商品交易的供给侧逻辑)

即使市场在2018~2021出现了北向、公募的机构再定价行情,但是由于市场机制的固化,这些掌握定价权的资金最终也走上了商品贸易行为的点差模式(etf套利化)。因此如果把标的的流通盘当作一个又一个的“商品”,把参与交易的投资人作为不同库存周期的贸易商,会是一个更为全局化、更加理性化的视角。这样的视角,也能够把所有市场的买方、卖方、一级、二级投资人,都作为资管行业这个产业链环节去进行框架式的研究。待续

@明睿资本 @狸哥很懒 @liverping @我不是韭菜qaq

#上证指数# $上证指数(SH000001)$ $中国中免(SH601888)$

全部讨论

2023-07-26 08:25

精神分析动力取向。。。满篇字都认识,连起来好像是说机构间不断利用消息和分歧做t。可以表达的通俗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