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在卖金玫瑰的,都是哪些银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大概3个月前,丁丁发了一篇文章《银行人,你天天刷屏推销的金玫瑰卖得还好吗?》,当时我也就当个热闹看看,毕竟2017年的小苹果咱们是经历过的。

如今离开了银行,以为终于可以不用被X金公司逼着群发了,没想到,又作为一个客户体验了一把“金玫瑰”的营销威力。

这周,我的微信受到了老同事们的“狂轰滥炸”,清一色的头像,一水儿的营销话术,麻烦之余,对他们也颇为心疼。

我相信,没有一个银行员工会认为这样群发是一件体面的事。更何况去年群发小苹果的时候,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微信头像,今年居然连头像都必须强制更换成统一的玫瑰花,我反正是思前想后没搞清楚,统一头像除了能让内部通报群看起来更像传销组织外,还有什么营销上的帮助。

更令我想不明白的是,都2018年了,X金公司的这种模式怎么还有银行在买单?或者说,还有多少银行的品牌,只值那一朵一百多块钱的中收?

998元一朵的金玫瑰,含金量仅仅只有0.8克,折合金价1247.5元/克,而目前金价多少呢,大概280元/克的样子,近4倍的溢价去了哪?

各级中间商赚了差价!

这些差价,都让我们平日里口口声声的“上帝”客户承担了,X金公司赚了利润,银行赚了中收,看起来是一笔不错的买卖,可惜,客户不是傻X,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前些天,我跟一位农商行的网点行长聊天,她们银行最近正在开展基金定投客户新增的活动,她的网点完成得不错,在介绍经验的时候,她有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我给客户讲基金定投,一般客户的反应有三种,第一种是完全听不懂;第二种呢,乍一听,原来银行还有这么好的产品,吵着喊着要做;第三种问得很仔细,也听得认真,了解得比较透彻。前两种客户我都不会给他们办理,而是要继续跟他们讲,直到他们成为第三种为止。

我们跟客户的合作不是一次性买卖,即便像基金定投这样的好产品,也必须让客户明明白白以后自己进行选择。

银行如果想把客户工作做好,不能总想着赚客户便宜,客户吃亏银行赚钱的事做多了,客户就会越来越少,只有双赢客户维护工作才能长久。“

这番话我想应该是银行在进行营销工作的“初心“。考核指标和客户体验之间的取舍,现在有很多银行的管理者决策得有失偏颇。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提“零售转型“这一大课题,零售业务或者说个金业务,一定是无数细节长年累月堆砌起来的,而这转型过程中最坚实的地基就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

X金公司联合银行开展“小苹果”“金玫瑰”等产品的营销活动,从商业意义上来说,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案例,但这种商业成功背后的价值观,我却非常不认可。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每一次银行鼓动全员进行“金玫瑰”的营销,我都感到很心痛,因为这样的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都透支了客户的信任和好感。

而这种信任与好感是多少柜员细心办理业务,多少大堂经理微笑热情服务,多少理财经理兢兢业业维护而积累起来的,透支一点少一点,终有一天他会从银行忠实的粉丝转为路人。

同时,在11月底,大家都在蓄势待发明年开门红的当口上,开展一次“金玫瑰“活动,并不能达到练兵的效果,反而透支了员工的工作激情。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好多银行员工在修改头像和转发文案之前,都会发一条朋友圈昭告天下,大意是:我是被逼的,银行搞活动,不是被盗号,大家别见怪。

最后再说回到零售业务的发展,几乎所有银行人都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零售业务没办法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对待零售业务的各项工作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决策。

“金玫瑰“的这些中收,长远来看,会不会代价过高,是不是忘了初心?

银行的考核一直都是一个导向,不应该成为管理者们高悬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只要坚持为客户着想,即使卖不出金玫瑰,也是一个有担当的银行人。

作者:金融圈男神

本文来源:金融圈男神(ID:LinkResources)

好书推荐福利:购买2本以上(包括2本)即送2018F Notes笔记本一本哦!

2018F Notes笔记本价值168元,内含多本财经电子书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财金通教育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中国财富管理顾问营销实战-四商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