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火了一年,影视圈“变革”的怎么样了?大佬们有了新观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财联社6月14日讯(记者 崔铭 方彦博)“过去大家经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那么AI技术可以让电影不再是遗憾了。”在今日举行的“IP+AI”海上论坛上,博纳影业(001330.SZ)董事长于冬如是说。

去年此时的海上论坛正值AI浪潮来袭,影视圈也振奋不已,“AI技术将变革影视行业”的声音愈发响亮。上海电影(601595.SH)将AI提升至集团战略地位、光线传媒(300251.SZ)正计划用AI参与制作动画微短剧、博纳影业成立AI工作室……上市公司也纷纷行动起来。

经过一年的迭代、应用,如今入局AI领域的影视大佬对于这项技术有什么新的见解?又是如何看待AI在影视行业的今天和明天?

“过去用真人拍摄电影,也许需要90天的时间,用AI数字人有可能只需要20天。”于冬表示,借助AI可以大幅度降低片酬。

于冬提到,博纳影业定档7月12日上映的电影《传说》将通过AI技术还原出27岁的成龙。这相当于拥有了“年轻成龙”的数字资产,未来可以用数字人去拍摄很多电影。刚刚杀青的《蛟龙行动》,也将把演员的数字资产全部留下来,未来如需补拍则不需要真人。

“AI技术不是‘未来已来’,而是在为电影行业带来技术革新。”于冬进一步解释,AI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在上映前都可以进行修改,包括场景、人物等,这极大地提高了电影制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AI技术也使得广告片、动画片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过,在经过一年的实际使用后,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对AI有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AI在电影行业还远远不能达到银幕放映的效果。

“至少在电影领域,AI还终究是个工具。它确实能在动画电影的形象设计、动态分镜等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但现在这个工具还极不成熟。我们内部认为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正的成熟。”王长田表示。

王长田认为,AI的广泛使用将带来大量的同质化内容,电影制作里独特的人类审美将成为稀缺资源。

论坛上,导演、编剧张末分享了她在电影《拯救嫌疑人》中利用AI生成英文字幕,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我把整个剧本输入给AI,大概20分钟,就生成了整部电影的英文字幕,而且翻译得也挺准确。”

张末表示,AI的出现,未来对于拍摄成本的降低、制作效率的提升是值得期待的。

无论AI未来去往何处,电影行业拥抱AI的趋势不会改变。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表示,在AIGC时代,只有入局才能破局,加快布局才能赢得先机。“在AI方向上,布局投入并阶段性去推动一些目标,已经是不能等待的一件事情。”

自2024年起,利用产业链的上游资源和整合跨界能力,上海电影迅速响应AI浪潮,率先布局“iNew”新战略、“iPAi星球”、中国动画学派大模型、全球AI电影马拉松大赛等多项计划。用王健儿的话说就是:以项目练人才、以人才练技术。

“争取三年内利用AI技术,加大对IP的开发力度,让AI的相关延伸产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每年有两部以上的经典IP被唤醒。”王健儿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