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上海创企的13年科创板上市之路 看上海金融如何服务科创|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科创板日报》5月25日讯(记者 张洋洋)从一家6人组成的创业公司,到科创板首家科技服务类企业,再到自己投资并购,成为中国科学服务产业的牵头企业,上海泰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泰坦科技”)走了17年。

近日,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上海。在上海科技金融服务工作情况介绍会上,回忆起公司当初创业时期的情形,几度资金危机关头,时至今日,泰坦科技总经理张庆仍然历历在目。

泰坦科技总经理张庆介绍,公司作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在2007年获得“雄鹰计划”20万元的项目资助,走出创业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而后,又在2011年第一批获得科技履约贷支持的企业,同时通过创业接力集团的股权投资不断发展,经过培育终于在202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首家科技服务类上市企业。

而现在,上市之后,泰坦科技先是并购了美资企业安徽天地高纯溶剂有限公司,并持续投资与整合,安徽天地目前高纯溶剂产能达1.38万吨,有效保障了国内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检测关键试剂的供应。

此外,泰坦科技还牵头设立了上海泰坦合源基金,首期规模1.6亿元,先后投资了萃英化学等10多家科创公司,在氘代试剂等关键品类国产化等方面获得突破。

2024年,泰坦科技先后并购润度生物、迈皋仪器、勤翔仪器三家优秀的科研仪器设备公司,开始加速整合中国科学服务产业。

事实上,泰坦科技只是上海科技金融服务建设的一个缩影。

上海市科委资源保障与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10年上海被列为国家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以来,上海积极发挥金融市场完备、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围绕服务科创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持续推进科技金融工作,逐步形成了“1+4+1”的框架体系,即“一套保障机制”,包括财税扶持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等;“四方面创新”,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四方面开展试点;“一个服务网络”,包括线上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线下科技金融服务站,以及服务专员、专家队伍等。

整体上,上海市目前科技金融服务呈现出重引导、全覆盖、强生态的特点。

以科技信贷为例,其实现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体系。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资产轻、融资难的特点,开发政府风险共担类信贷产品。除了推动信贷和保险产品创新外,上海还持续引导“投早投小投硬”,国有资本投资持续发挥主力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上海国投与上海科创集团联合重组搭建超过千亿元的“巨无霸”科创投资平台,规模高达100亿元科创S基金启动,带动多种类型资本参与投资接力。

随着科技金融各类产品要素的不断完善和全覆盖,更多类似泰坦科技这样的科技型企业,也从创新创业走向了成熟的资本市场。

在资本市场方面,聚焦科技创新的科创板产生的效应显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已达91家,仅次于江苏排名第二,市值1.23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一。

上海市科委资源保障与管理处相关负责人透露,下阶段,该部门将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持续为科技企业创新做足保障。

一是强化联动效应,更好发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联动优势,强化科技创新与金融工作的协同联动,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环境。做强各类科创载体的投融资功能,发挥张江高新区各分园的示范作用,在园区构建投融资服务体系,依托高质量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级。

二是强化接力效应,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联动国有资本,带动民营资本,吸引境外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推动科创投资循环接续。推进设立“3+1”科创基金体系,积极推进S基金、并购基金,发挥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更加聚焦未来产业颠覆性技术和重点产业领域,实施孵投联动、拨投结合,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耦合效应,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类金融工具产品与创新服务机构之间的耦合,构建更加完整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支持科技信贷、保险、租赁等金融产品创新和落地,持续实施“张江之星”企业培育和“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建设,为企业提供分层分类、全生命周期、多维度的金融服务。

全部讨论

05-25 12:14

还在吹,一个从市场巨额融资的企业,长期不能创造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现金流,净利润率甚至不如理财产品,昨天业绩交流会全程3个散户参加,没有一家机构,最令人生气的是管理层不敢面对质疑,屏蔽质疑发言,还在画大饼,股价从两百多跌到20多,丝毫没有一点市值管理和维护中小股东的理念,还在以行业寒冬为由,不敢承认自己研发和管理水平的落后,不敢面对同行阿拉丁的崛起。